秋日到花東參加藝術盛典:看見島東的創作能量
今年深秋推薦大家走入花蓮和台東,一同沈浸於舞蹈、藝術和音樂中。也一同認識花蓮跳浪藝術節、池上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臺東藝穗節。
花蓮與台東的自然美景是台灣珍貴的資源,也是許多人對於此地的第一印象,然而花東的創作者們希望再深入一點,讓來訪的客人,不只看到風景,也看到這裡豐沛的藝術創作能量。在一年走入尾聲之際,走入花蓮和台東,與場景一同沉浸於舞蹈、藝術和音樂中。
今年下半年,花東的藝文盛事包括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希望帶動花蓮藝術新浪潮,帶領參與者重新認識花蓮;也有舉辦了13年的池上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由雲門舞集和歌手9m88合作,為老牌藝術節注入跨界新能量。
帶動花蓮新浪潮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
1952年,書畫名家溥心畬走訪花蓮,完成「花蓮八景圖」,將東海岸的山海精華收納近筆墨中,為花蓮藝術史留下一筆重要的紀錄。70年後,第一屆「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邀請十位扎根或移居花蓮的藝術家,從表面風景切入,融合藝術的批判與詮釋,展現他們眼中的「後花蓮八景」。
https://www.facebook.com/2021palafang.hualien.art.festival/posts/259756066052436
想到花蓮,開闊的天空和壯闊的山景,是遊客走訪此地的印象,但策展人Nakaw Putun認為,花蓮的風景背後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文化議題。因此「後花蓮八景」選擇用旅人習以為常的景色作為媒介,邀請民眾用不同的角度認識花蓮,看見這裡的人與深刻思考。
以參展藝術家Idas Losin的系列作品〈我看見〉為例,藝術家筆下的山林畫作,覆蓋一枚佔據偌大篇幅的白色鈕扣,鈕扣代表著語言、族群或個體的歷史,穿過鈕扣所見的台灣山景,象徵泰雅族人「向外看」與「向內看」這兩種視角的動態關係,也象徵著土地山林每逢天災受到土石流侵蝕覆蓋的真實景況。
舞蹈於稻浪之間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2009年,彼時台東池上還是一個默默無名之地,在一片金色稻浪中,一方田埂鋪上白色油布變成為舞台,鋼琴家陳冠宇置身於稻浪之中,身後是綁成一束一束的稻穀作為簡易的佈景,悠揚的鋼琴聲傳遍台東的土地上,更登上《時代》雜誌網站,讓世界看見池上的美。
12年過去,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成為每年池上鄉親與遊客引頸期盼的盛典,置身於金黃色的稻浪中觀看表演,不只是將天空與大地的景色收納眼底,更能深刻感受農人辛苦耕種的感恩之心。
特別的是,今年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除了雲門舞集,也邀請到歌手9m88跨界合作,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接受VERSE採訪時提到,這是雲門第一次和流行文化藝術家合作,《十三聲》這部結實的舞蹈作品,如何和9m88的歌聲和諧互動,會是這次演出值得一看的亮點。
https://www.facebook.com/9m88baba/posts/438141634334650
今年雖然因為觀眾席次因防疫限制減少,但徐璐認為,不管來到池上參加什麼活動,更重要的是感受這裡的生活風格和步調,並從中感受池上的文化價值。自2019年開辦、由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主辦的「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即是受到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啟發,沿著197公路邀請藝術家創作裝置藝術,藉著這些活動,一點一點累積,改變台東的人文地貌。
生活即是舞台 臺東藝穗節
2020年台東縣政府首度舉行台東藝穗節,抱持「藝術應與民親近」的理念,以山海為景、人文為本的文化祭典,要讓藝術文化深入民眾生活。
台東藝穗節因此主打「環境劇場」的演出形式,打破觀賞表演藝術必須走進室內場館的固有形式,將山海景色和城市人文作為佈景,帶領民眾走進沙灘、山林、山林和古蹟等地,汲取環境和土地的養分,用舞蹈、戲劇和音樂為觀眾帶來沈浸式的藝術表演。
首場活動《把自己.種回來》,即是與踢踏舞團「舞工廠舞團」合作,邀請民眾走進台東舊火車站,坐在月台不是為了等車,而是觀看舞者在軌道和月台上的演出。劇團「天團」的作品《鯉魚COMMON CARP》則是將舞台搬到都蘭觀海平台和台東四維夜市,以野台戲的形式舉辦公演。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