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臺北眷村文化節「拾眷拼圖」:結合線上映演,開啟眷村已知與未知的風景

臺北眷村文化節「拾眷拼圖」:結合線上映演,開啟眷村已知與未知的風景

2021年10月,臺北眷村文化節以「拾眷拼圖」為主題,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策劃,聯合北北基桃之力,廣邀大眾親近眷村文化。

台北北投「中心新村」戶外一隅。

臺北眷村文化節本屆以「拾眷拼圖」為主題,於10月隆重登場。在現今疫情仍需要小心警戒之際,主辦單位特別以「線上映演」推廣眷村文化,例如線上直播講座、與Giloo影音平台聯手推出眷村主題影展 、與表演團體合作戲劇放映會等等。從線上到實體活動,並串聯臺北市四個眷村場域:四四南村、北投中心新村、蟾蜍山煥民新村、嘉禾新村,今年「拾眷拼圖」精彩可期。

對臺灣一般大眾而言,眷村並不是太陌生的存在,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有機會接觸,與其相關的影視、文學、表演藝術作品眾多,其文化、歷史也經常透過藝文活動與各式媒介展現,傳遞其中緊密的人際關係與眷村生活的各種面向。

臺北市作為臺灣擁有最多眷村的城市,這次透過眷村文化節活動,以藝術、電影、文學、移動觀察及美食料理等多重角度切入,帶領眾人一同深入臺北的眷村蹤跡,也提供不同世代人們的過往回憶、使大家重新認識這座島嶼上無法忽視的眷村風貌。 

然而,本屆活動受COVID-19疫情影響,許多計畫轉至線上平台舉行。關於線上映演,眷村文化節透過Giloo影音平台推出電影影展,精選十部以不同觀點描繪、探討眷村的劇情片與紀錄片;而表演藝術播映則與國光劇團栢優座合作,分別推出傳統京劇《快雪時晴》、《烏龍院》,及現代風格的京劇《惡虎青年Z》,在與眷村一、二代的回憶相呼應的同時,也結合科技創造出嶄新的文化風貌。

特別值得一提的線上影展——在Giloo影音平台上能看見許多驚喜:「眷村片單」包含侯孝賢的《童年往事》(1985)、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李安《飲食男女》(1994)、蔡明亮《愛情萬歲》(1994)等經典劇情片,其他也包括記錄家族回憶或歷史現實的紀錄影片,如李念修的《河北臺北》(2015)、李立劭《那山人這山事》(2016)等等。

「在這次的選片中,除了選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童年往事》等廣為人知的台灣新電影,另外也納入較另類、非典型或議題取向的電影,比如蔡明亮勾勒情慾流動的《河流》(1997)、段佩瑤敘寫祖父母與苗栗眷村拆除的紀錄短片《墟落》(2019),還有湯湘竹的紀錄片《山有多高》(2002)、蘇明彥實驗片《伏流》。」策展方試圖藉由影片,揭開一般人較不熟悉的眷村日常,及戰後社會百態。

主辦單位說明,今年眷村文化節相較往年的特別之處,在於臺北市政府期望能引領大家更深入探討眷村的大歷史與小故事。因此,在本屆的線上講座中,藉由文學、紀錄片、劇情電影,還有眷村運動來討論眷村如何影響臺灣的各種文化、歷史與政治層面,「通過多元的文本、活動暨放映,盼能讓年輕人也能輕易地理解,並加深他們對於這片土地過往的好奇與認同。」

影展選片橫跨多種類別,十部電影皆以其獨特的視角帶領觀眾看見臺灣眷村文化。不僅是刻板印象中的低矮平房與紅磚,更期待聚焦於不同的年代元素及生活中的小細節,讓參與眷村文化節的大家能見微知著,從影像與故事的牽引中,進一步認識眷村的不同面向。

「拍攝場景於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愛情萬歲》也是本次影展的意外一筆,很多人也許不清楚,大安森林公園的區域過去也是一整片的眷村。」這部蔡明亮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影片,不僅記錄下那片土地成為公園的模樣,也悄悄翻開臺北過往的眷村印象。

線上影展之主題皆與過往記憶相關,不只喚醒外省第一代、第二代或最新一代的歷史認知,還有錯落在臺灣各處的眷村空間與庶民生活。

主辦單位最後再推薦敘寫戰爭史實的《那山人這山事》,片中提及國共內戰時,一群將領與士兵滯留於泰緬邊界。直到國民政府遷移抵臺,其中一批軍隊也跟著到臺灣,定居於南投清境眷村,但另一批人則留在泰緬邊界,這兩批軍民日後的命運與身份認同皆帶著曖昧不明,岔出截然不同的生命故事。

在論壇、藝文表演、影視作品之間,眷村文化在每個細節中默默生長著,它離我們或許不那麼遙遠,但之於大眾可能仍顯陌生。主辦單位期能透過2021眷村文化節所提供的戲劇、導覽、講座與豐富的線上活動,讓大眾得以看見、聽見,甚至更直接的感受到眷村的過去乃至未來,逐步帶領人們撿拾碎片,直至拼出一幅多元且豐盛的眷村地圖。

有「桃園將軍村」稱號的中壢馬祖新村。

「三重空軍一村」日治時期的砲陣地遺跡。

2021臺北眷村文化節|今年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串聯新北市、桃園市、基隆市舉辦眷村系列活動,希望透過「分享」,讓眷村聚落獨特的人文氛圍和空間環境帶給臺灣更多采多姿的美好生活。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黃于真
  • 圖片/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 編輯/游千慧
  • 核稿/蘇曉凡
黃于真

黃于真

千禧年生,百合花田長大的客家後代。目前就讀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曾任系刊《拾幾頁》總編、美術設計,現執行畢業製作《渡日》。喜好文學及電影,嘗試以文字為生,持續探索不同領域的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