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文博會在高雄——用一場展覽的時間環島全台
本屆(2022年)臺灣文博會首度移師高雄,我們特別於展前和三位主要策展人——「豪華朗機工」林昆穎、「莎妹工作室」王嘉明、「水越設計」周育如暢聊設計理念,看他們如何用一場文博會的參觀時間,讓觀者有如環島全台的壯遊體驗。
本屆(2022年)臺灣文博會首度移師高雄,透過在地的環狀輕軌連結兩大場館、三類展區與分佈在城市的各大據點。但這不只是一齣聚焦在高雄的故事,而是一次以港都為起點,從新發掘台灣之美的文化壯遊。我們特別於展前和三位主要策展人——「豪華朗機工」林昆穎、「莎妹工作室」王嘉明、「水越設計」周育如暢聊設計理念,看他們如何用一場文博會的參觀時間,讓觀者有如環島全台的壯遊體驗。
環環相扣的生態體系
在接下總策展人一職後,「豪華朗機工」林昆穎不斷思考展覽的意義。他認為,就和所有知識載體一樣,一個展覽,如何讓閱聽者在參與後能夠「帶走」一些東西、引起思考,才是設計與策展的初衷。
對此,林昆穎將本次文博會的精神落實在生活的碎片與小事,每個沿襲已久的小物件,都由來自眾人意志的匯聚,如有機網絡彼此相扣串聯,才逐漸有了現今的樣貌,「例如大家習以為常的日曆,它其實是經過了從太陽光影的軌跡開始觀察,歷經漫長歲月研究,眾人接力不知終點何在,最後才了解到原來365天是一個循環。」年年頭尾相接,生生不息,這種彼此串連、合作共創、相互交織的美麗意象,成為了2022台灣文博會最為關鍵的核心價值。
林昆穎將每個「人」視為一座島,自有完整生態,主題館以「群島共振」為題,邀請「莎妹工作室」王嘉明,以及「水越設計」周育如共同策展,「就像打造一艘船需要各個領域的人彼此合作,從一開始我就想找不同領域的人才一起投入」。三位策展人秉持「體驗至上」的精神,規劃三大展區,邀各地遊客以到達現場實際體驗的方式,踏上台灣島嶼之旅,採集這塊土地的各種美好。
生活中最美的小事:「環島運動場」環繞島嶼生活路徑
主題館中的「環島運動場」由林昆穎操刀,他打造出一座環形跑道,象徵島嶼路徑,並在外環分成四個象限:「平凡的大事」展示民眾習以為常的日常事物;「未來的小徑」呈現台灣人的各種大小夢想;「來時的大道」聚焦地方創生與青年返鄉;「重要的小事」蒐集了50個關鍵的小物,宛如生活剪影。
透過外環陳列,民眾重新認識日常物件,了解其背後的創造之旅;內環則上演眾人的島嶼故事「共振三分鐘」,利用即時剪輯投影技術,讓民眾看見上一秒的體驗如何成為下一秒的創新。這不是一場「觀眾是他者」的展覽,而是希望能觸發觀眾對照自身經驗,進而啟動自主的探索與思考。
除了物件展示,在內環步道上,鑲嵌了島嶼選書:「環島閱讀—看見台灣」,由物事文化團隊選策,從擁抱島的自然風土,經過創作島的台灣生活與創意,來到凝視島的人文藝術,以書感環景,讓文字觸發眾人的靈感,連結群島的生態意象。
書牆內則是由VERSE負責策劃舉辦的六場講座的場地,主題是六條環看台灣的方法:節日慶典、山海建築、多元食材、多樣生態、關鍵議題、島嶼靈感,分別透過對談、分享、音樂、聲響、影像與飲食體驗,演講者以不同角度「看見」、「聽見」、「嚐見」台灣。展覽結束後,這些書會捐給高雄在地單位,期盼它們能在生活中發揮影響力,成為一個個火苗,持續點燃民眾暢遊台灣的想望。
入住藝術家的創作心房:「島嶼大飯店」歡迎登陸藝術地景
「島嶼大飯店」由「莎妹工作室」王嘉明帶領大家感受藝術家的島嶼創作心路歷程,八間房、八位藝術家,每一個房間裡都是一位藝術家的廣袤心靈,你所要做的準備就是於展前事先預約「客房服務」,就能有15分鐘的時間待在房內,經由遠端連線與置身台灣各地的藝術家互動協作。
「在那個時段,你待的房間就是專屬於你跟藝術家,別人是看不到的。」王嘉明希望透過即時共演的狀態,讓觀眾與藝術家分享彼此的心得和想法。
作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團長兼導演,王嘉明善於調度各個演員的不同情緒,他在「島嶼大飯店」邀請各領域藝術家齊聚一堂,希望能藉此充分表達台灣的多元共融,「我想傳達的不僅是創作類別的不同,也包含成長所在地與族群的不同。」
民眾即使身在封閉展區,在科技輔助之下,如同打開任意門,不再受限於物理空間,讓心隨意移動,深入體驗藝術家的視野,例如可以跟著剪紙藝術家吳耿禎凝視土地,或追隨排灣族舞者布拉瑞揚走進山林,藝術家的創作與民眾自身體驗彼此共振,不同的生命產生互動,一場又一場精彩的靈感之旅就此展開。
從呷涼看台灣:「寶島冰菓室」發現文化多重鏈結
「水越設計」周育如則梳整台灣冰品產業,設計出「寶島冰菓室」。在台灣多元的美食風土裡,為何選擇了冰?周育如說:「『冰』很像文化,它千變萬化,卻也脆弱易逝。」而無論哪種文化,必須對人類生活產生實質意義,才能演變為一種永不消逝的傳承。「吃冰」這件事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藉由這次策展,周育如希望邀請觀者,從一碗冰的成果回頭追溯,「如同從動脈、靜脈,直達無數分支的微血管,抽絲剝繭剖析冰之文化。」
據調查,台灣的飲料冰品業約有兩萬六千多家,每年產值高達八百多億,人們對美味的追求,讓消暑的冰品已成為台灣亞熱帶生活中一道不可忽視的風景,冰品設計百花齊放,從傳統到創新,口味彷彿能無窮無盡不斷變化下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就一碗冰需要各式「冰器」,展區有一部分便是介紹各種製冰工具,但不是單純陳列在桌面或牆上,而是採訪了14家冰店,讓他們闡述某件深具意義的用具,周育如說:「例如有間跟小農合作的冰店就向我們展示一雙下田用的鞋子,另外一家重視水果擺放外觀的冰店則是給我們一把便宜好用的水果刀——而且這種刀對他們來說是消耗品,經常需要買新的,因為使用率太高了。比起單純的展示,我更喜歡這樣的情感故事。」
另外,為了把大家在展館內帶到「異地」,展區更在五家冰店裝設可以智慧型對話的攝影機,讓觀眾即時連線、深入直擊台灣冰店現場,戶外區亦有高雄在地冰店進駐,結合在地食材元素,創作各式不同的冰品,實際用味蕾探知台灣的食冰文化。
地方特色再現大港
除了主題館,「地方館」也是每年文博會的重點展區,以嶄新視角帶領民眾認識台灣縣市,今年文博會邀請大家更進一步深入「日光之城」嘉義與「迷霧之都」馬祖。「嘉義館」以「摩登時光」為主軸,展場布置成客廳,用影片、物件、場景再現等手法,帶領民眾漫步知名景點如火車站、圓環、都會公園等。「馬祖館」則是從酒吧發想,訴說釀酒文化的多元意涵,參觀路線從深黑的起點,穿越厚重霧氣,最後直達明亮出口,見證濃霧散去,而釀好的老酒已開罈等待你的品嚐。
至於怎麼沒有展覽所在地的高雄館?林昆穎解釋道:「原本確實有計畫設立,不過後來想一想,文博會都已經把大家帶到這裡了,何必把高雄侷限在特定的館內呢?」於是,因應8月文博會的舉辦,高雄市政府在展期間推出30條文博遶境限定版高雄文化路徑,更特別開啟「愛國婦人會館」、「港史館」、「北號誌樓」、「雄鎮北門」、「哈瑪星貿易商大樓」及「紅磚街屋」等六大歷史文資空間景點,邀請大家透過建築美學認識高雄文化歷史軌跡,另規劃串聯周邊店家,推出各項主題遊程,走讀高雄街頭巷弄,書寫專屬於你的文化路徑。
無可取代的親身體驗
這幾年,全球受到疫情侵擾,許多活動紛紛轉成線上展出,不過林昆穎還是認為實體展覽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我不只要你來到現場,還要你看完展後湧起『出發的欲望』,無論是上山下海或縱軸橫軸,實際動身吧!去感受台灣的天地,看看人跟所處的環境到底可以創造出什麼。」藉由一面體驗、一面整理的探索,過程中這些經驗會逐漸變成自己的內在,透過不斷循環體驗與爬梳整理,讓在台灣的自己變成活的資料庫,生長成一座深厚的有機島嶼。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致力於挖掘台灣文化,請支持我們正在進行的第三年訂閱計畫,一起記錄與參與台灣的文化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