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日常戰爭」是什麼?2024威尼斯雙年展搶先看,袁廣鳴用藝術建構台灣困局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將以「日常戰爭(Everyday War)」為題,由藝術家袁廣鳴以其專擅的錄像藝術結合裝置作品,投射對於當前政治環境與社會現實的憂慮。
藝術家袁廣鳴以專擅的錄像藝術,結合裝置作品打造「日常」的居家場域,尋索我們目前所處之真實生活,及背後的隱慮及威脅,作為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建構「日常戰爭(Everyday War)」主題。
威尼斯雙年展創立於1895年,是全球最古老、最盛大的國際雙年展,明年將迎來第60屆。台灣於1995年首次正式參展,截止今(2023)年已參加14屆。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表示:「威尼斯雙年展不但是一個大型的國際藝術競技場,更是一個重要的交流場地,其中的『台灣館』是臺北市立美術館除了台北雙年展以外,定期主辦的重要國際盛會,持續將台灣最優秀的藝術家帶往國際。」本次,團隊特邀現任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主管與資深策展人的陳暢(Abby Chen),擔任明(2024)年第15屆台灣館的策展人。
本次參展作品預計為袁廣鳴的六件錄像和動態裝置,當中包含2件新作。延續袁廣鳴過去的創作脈絡——如2014年《棲居如詩》、2018年《明日樂園》、《日常演習》中慣見的「家」、「棲居」、「不舒適的明日」等影像語彙,皆以一種預警式的微觀,放大了無預警的爆發,並投射對於當前政治環境與社會現實的憂慮。
袁廣鳴(1965–)生成長於臺灣,曾赴德國專研媒體藝術,並成為崛起於臺灣90年代的重要新媒體藝術家。自1984年開始從事影像創作,其作品表現形式包含單頻道錄像、互動式裝置、裝置型錄像投影,以及利用數位修相技術的平面攝影等,擅於透過富含隱喻以及批判的影像詩學,藉由呈現藝術家的內在焦慮、困惑與對個人生命真實的探問,正視對於人類整體生存途徑的思辨。
此次個展除了試圖隱喻臺灣在目前生存狀態下的隱慮及威脅之外,也從「未來」的提問,回到「當下」的現實,進入到所謂的「日常中的戰爭」及「戰爭的日常化」。——袁廣鳴
透過本次參展的六件作品,袁廣鳴既觀察及刻畫臺灣的處境,也凸顯今日的戰爭概念已從實際的砲火,移轉到分配不均的後資本主義、疫情傳染、網路攻擊、宗教與不同族群間的歧視及壓迫⋯⋯人類的日常中早已潛藏著諸多的「戰爭」,而這戰爭的日常化,也似乎已漸趨為世界的常態。
策展人陳暢指出:「本次參展作品展現了袁廣鳴對一個家園——一個提供安全、自由和詩意存在狀態的家園的持續渴望。這是一位在地的、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藝術家每日面對的現實,也展示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如何去對抗恐懼、做出準備。」
她也期待,在屆時將設有全方位音效、獨立播映空間的展場空間中,「每一位走入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人都能直接感受、理解台灣的現實,也相信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分化的時代,作品中與所有人類未來都相關的普世共感,將獲得世界各地觀眾的共鳴。」
參展作品搶先看
●《棲居如詩》
地毯、椅子、沙發的佈置,呈現一個尋常中產階級的午後的客廳,但如果仔細看影像,會發覺哪裡好像怪怪的——地毯的一角有一點飄起,襯衫、報紙也似有些漂浮,空中懸浮幾顆類水珠的物體,讓人有種莫名的不安感,隨著後續的爆炸,觀眾才會發現,原來整個場景是在水中拍攝的。為什麼是水中?因為袁廣鳴思考人類最安全的生存狀態時,最終想到的是安居在母親懷孕時腹內羊水中的嬰兒。
作品的命名靈感,來自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1951年的一篇講稿,呼籲人類應該對科技有所反思,並對自然給予敬畏。袁廣鳴思索:「海德格思考棲居的本質,是不是恰恰反映了,我們現在人類無法『棲居如詩』的狀態,換言之就是,沒有詩意的居住才是我們現實的常態。」
影片用無縫循環的方式剪輯及呈現,其中爆炸象徵的毀滅含義,會在播放當中又產生一種重生的意味。展覽現場會設有與畫面中同樣的真實沙發供觀眾休憩,袁廣鳴形容:「大家可以很舒服地坐在沙發上,看著不舒服的影像。」
●《佔領第561小時》
本作品將鏡頭對準台灣2014年太陽花學運,學生佔領立法院的585個小時。
袁廣鳴說明拍攝緣由:「當時立法院有很多我的學生在裡面,其中一位從議場中打電話給我,問我可不可以幫忙在英文版的《島嶼天光》MTV,拍一些特殊藝術性的影像?我當時腦中馬上出現兩個問題,一是現場這麼多攝影機、那麼多紀錄片導演和記者,還需要我來拍嗎?第二個就是何謂特殊性藝術性的影像?要怎麼不要讓作品只是變成如此政治性的議題的插畫,對於當時的我來說也是困難的。」
他觀察,學生佔領立法院,是為了要求一個更好的明日及未來,大家在裡面住了將近一個月,即便外面是一圈一圈的警力,依然以此作為他們臨時的棲居之所,袁廣鳴認為,這其中的核心跟自己的創作關懷——關於於家、關於「棲居何以為詩」是一致的。
最終,他以放慢到0.5倍速播放後「神聖感」十足的國歌為配樂,搭配畫面中被佔領的神聖議場,創造出一種衝突的對比感,並且他把畫面中的人都清空,「我想創造一個相較新聞畫面更冷靜的,比媒體奇觀更奇觀的場景,有利於我們進入影像、開始思考。」
●《日常演習》
每年一次半小時的萬安演習,對台灣人而言是很熟悉的,對袁廣鳴而言,也是自2000年創作作品《城市失格》時,便開始思考的議題。
袁廣鳴分享:「如果在網路上搜尋新聞,會發現社會版有許多有趣的相關報道,如『台北萬安演戲期間,造成日籍旅客驚慌,以為要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高雄昨日21日下午舉行萬安39號演習,路上人車盡空,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民眾目擊竟然有一隻恐龍在馬路中間大搖大擺違規穿越馬路,警方循線追查,調出監視器畫面,最後才發現是一位在飲料店工作的男子,他坦承是一時好玩才在演戲期間穿著恐龍裝逛大街。』當然除了這個之外也有情侶在演戲期間,躺在馬路正中間拍自拍快閃等等⋯⋯所以我發現不同年齡、不同國籍的人,對於演習都有不一樣的反應跟看法。」
本作品以空拍機在台北五條重要道路上進行直線俯瞰式的拍攝,後剪接在一起而成。
●《日常戰爭》
本展同名新作《日常戰爭》為單頻道錄像,鏡頭前後掃描著一個居家空間。在一聲玻璃破碎的巨響後,隨即陸續飛進一些戰機,並一一擊毀室內的物件;最後所有戰機互相殲滅殆盡,整個房子頓時成為戰後的廢墟。在鏡頭持續直線穩定的來回移動中,婆娑的光影逐漸渲染了整個室內,傾頹的房屋也慢慢回到起初無恙的原貌,呈顯出極具張力的超現實預言。
作品自疫情前開工,目前仍在持續製作中,工程已耗費三年之久,如此浩大,因為不似《棲居如詩》的場景是水缸中的模型,這次袁廣鳴挑戰以1比1的live size製作場景。最後的爆破不允許出錯,必須要反覆測試、完全掌控每個工具的呈現效果,袁廣鳴不僅親自改裝空壓機,實驗不同材質的爆破,還花費一年多研發了單軸軌道的運動控制拍攝系統,可以精準地控制鏡頭移動,也可以同步控制拍攝現場的燈光、爆破、火光、燈等元素。
為什麼會這麼執著要花很多時間去了解、熟悉,或發展、實驗一些新的技術?因為袁廣鳴相信,「如果可以實驗或開發出一種媒體或錄像技術的新的可能性,反過來就可能產生一個新的美學,而這個新的美學又可以反過來影響作品的內容。」
而在數位化的時代,又為何堅持用類比建模的方式花費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打造場景再破壞?他解釋自己堅持「做苦力」的原因:「我們總認為數位的事物非常容易被拷貝、取代,那如果我花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會不會有一種時間的力量從數位的影像中反彈回來?」
這部作品分別延續了前幾部作品中「演習到戰爭」的可能、「棲居如詩」中的爆破手法,袁廣鳴認為:「戰爭對我們而言很遠又很近,戰爭的概念除了槍彈炮火、軍事衝突之外,也可以延伸到你我的薪水、分配不均的後殖民主義,或者是氣候異常、自然、種族壓迫⋯⋯其實戰爭的狀態已經日常化地存在我們生活之中,這次藉由這個作品,呈現一個荒謬的現實——只是希望它不要成真。」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