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台灣電影在巴黎(下):Filmosa巴黎台灣電影節策展人王慧茹專訪

VERSE in Paris

台灣電影在巴黎(下):Filmosa巴黎台灣電影節策展人王慧茹專訪

Filmosa期待終日文化部能夠設立海外專案計畫,定期在巴黎舉辦帶狀一定規模的台灣影展,延續讓台灣的精采電影文化持續被世界看見。


2021年的Filmosa影展排隊人潮。

近四年來,Filmosa電影節在巴黎掀起一波當代福爾摩沙影像風潮。為期數日的影展吸引絡繹不絕的人潮。無論是法國影迷或思鄉遊子,上百名觀眾聚集在巴黎拉丁區的Filmothèque電影院前,引領期盼台灣新銳影人的創作實力。

|延伸閱讀| 台灣電影在巴黎(上):法國電影策展人倪娃法專訪

Filmosa電影節是由一群熱愛電影的異鄉學子共同發起,力圖呈現新浪潮後台灣電影的多元樣貌,透過不同的主題單元,帶領觀眾認識這座美麗島近40年來逐步開放的社會風氣與濃郁的人文色彩。Filmosa電影節創辦人王慧茹以民間自發的力量,拓展出推廣台灣電影的新維度。

彌補對台灣電影的認知斷層

在巴黎第三大學獲得電影理論碩士學位之後,慧茹思索如何學以致用,將自己對影像的熱情化為實際行動。2018年,她與幾位研讀電影的友人一起成立Filmosa協會,籌辦以當代作品為主的台灣電影節。對她來說,大部分法國觀眾對台灣片的印象多半仍停留在享譽國際的大師級導演,但鮮少有人認識新生代影人的創作潛力。

此外,一般觀眾對於亞洲片充滿刻板印象。對慧茹而言,許多法國觀眾都用一種獵奇眼光欣賞亞洲片,期望在觀影中感受到一股濃厚的異國情懷,或是遙遠東方的傳統氛圍。但近年來大部分台灣電影呈現一種高度現代化的都市環境,價值觀也趨近於歐美國家,不再是過去從新浪潮作品所認識的純樸社會。若導演沒有風格強烈的鏡頭美學,很難與其它歐洲片相互競爭。

Filmosa策展人王慧茹。

「我覺得法國觀眾對台灣電影的認知幾乎有20年的斷層。」慧茹說道,除了1980、90年代的台灣電影,台灣作品很少有機會可以上院線。這種現象實在令人感到惋惜,並且她也認為有許多台灣新銳導演非常值得被推薦,應該受到更多歐洲觀眾的關注。

兼容並蓄的策展意識

Filmosa協會創立時,慧茹與號召一起創辦的友人們就決定要舉辦一個成熟、專業的電影節。在巴黎這座坐擁430個影廳的「光之城」,不乏有一些以國家特色為主的小型獨立影展,但許多都曇花一現。為了不要重蹈別人的覆轍,慧茹從一開始就做好全盤式的規劃,透過選片策展、視覺設計、宣傳通路等三大方向去籌辦影展。

在第八大學研讀電影修復期間,慧茹學習到策展的專業。她強調修復老片的意義就是要透過主題式的整合與論述,讓更多人感受它們的魅力。法國影業經常藉由策展模式帶領觀眾溫故知新,當一部新片上映時,戲院也會播映同一個導演的舊作或同一種類型的經典。

駐法台灣辦事處大使吳志中(左)與現任巴文中心主任胡晴舫。 

影展現場也邀請台灣電影專家倪娃法介紹電影與專題。

「法國觀眾其實對策展的門檻很高,必須跟他們解釋為什麼選這些片。」

最初籌辦影展時,慧茹其實參考了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海外推廣計畫─「電影工具箱」。這個計畫精選了200多部台灣影片,並依據主題分門別類,成為海外影展選片的重要依據。她強調,「『電影工具箱』會協助策展單位與發行商談版權,並補助5部影片的放映費。對於必須自籌款項的獨立策展單位來說,這不僅節省了時間與人力,更是相當大的幫助。」

第一屆Filmosa電影節透過「長片展映」、「焦點影人」和「短片集錦」三個單元,帶領法國觀眾認識台灣的當代風景。不同一般以劇情長片為主的影展,慧茹企圖用短片作品引起法國觀眾好奇,帶領他們認識新生代導演的創作實力:「這其實是一種策略。當時戲院老闆建議首次辦電影節應該選擇放短片,比較不會失誤。短片可以突顯出導演的影像美學,也不會使觀眾感到無聊。」

依循著首屆影展的策展經驗,之後幾屆電影節將「焦點影人」與「長片選粹」選為固定節目,但仍透過不同類型的單元呈現台灣多元且豐富的樣貌: 歷史或生態紀錄片、同志電影、奇幻影片。「Filmosa電影節的成立宗旨就是一定要納入近三年的新片,我希望法國觀眾能夠跟當代台灣接軌,進而想來當地旅遊、觀光。

然而,顧及策展緣故,影展片單不可能全部是新片,一定要用共通的主題融合舊片和新片,呈現出台灣社會氛圍的變遷。」例如在第三屆的『台灣「酷(Queer) 」電影』單元中,就透過《囍宴》、《藍色大門》、《阿莉芙》等作品帶領觀眾回顧30年來同志電影的不同風貌,讓觀眾能感受到台灣社會對於同志族群的開放與包容。

讓影展變成一場台灣派對

隨著首屆影展的成功,Filmosa影展獲得了駐法台灣文化中心的支持,不僅逐漸跳脫「電影工具箱」的片單,選擇近期出品的新片,也擁有更多經費去翻譯影片字幕、處理投影、及籌辦周邊活動。

在巴黎台式餐廳Le 37 m2的贊助下,開幕酒會供應各式各樣的台灣小吃。映前酒會不僅讓策展人員和觀眾可以相互交流,還可以更認識到台灣文化的魅力:「有些人第一次吃到鳳梨酥,有些人則發現珍珠奶茶源自台灣。我們希望Filmosa不單純只是台灣電影節,而是透過味蕾感官和人情氛圍營造一種視覺饗宴,傳遞台灣文化。」慧茹說。

影展注入台灣味,讓法國觀眾更加認識寶島文化。

台灣駐法大使吳志中於影展現場。

除了美食,第三屆的Filmosa影展還隨著開幕套票贈送茄芷袋。慧茹小時候經常看到阿嬤手著這種袋子去市場買菜。她認為把這種充滿特色的尼龍袋作為伴手禮,不但異於一般影展贈送的帆布袋,還能讓人更親密地感受到台灣的市井生活。「我那時候從台灣帶回來100多個茄芷袋,之後影展人員還要加工,在袋子縫上Filmosa的標示,還用手寫『台灣』兩字。」

篳路藍縷後的未來發展

四年的努力讓Filmosa電影節為台灣電影開發了一批全新的法國觀眾,包括了經常光顧戲院的樂齡影迷,及對亞洲文化充滿好奇的年輕人。儘管觀眾的熱烈迴響讓她深受感動,但慧茹卻對影展的未來抱持著且戰且走的看法。這種保留的態度並不是因為她被現實的無奈所擊倒,而是在資源短缺下,義工型態的工作模式和頻繁的人事流動造成影展長遠營運的困難。

除了駐法台灣文化中心對電影節的贊助,Filmosa協會幾乎完全獨立運作。儘管慧茹曾嘗試爭取法國官方的補助,但巴黎市政府已沒有贊助藝文活動的配額。目前協會工作人員也幾乎都有其它正職,而且近幾年大家都面臨到自己生涯規劃的轉戾點,沒有人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繼續籌辦影展,也找不到適合的人或單位接手。

對於影展的未來,慧茹希望台灣文化部能投注更多的心力與資源:「用電影去宣傳一個國家的文化,政府不能只是補助,還必須做出長期的規劃和支持。」她以邁入第15屆的南韓電影節為例,該影展由於獲得南韓文化產業振興院的大力支持,不僅承租每場可容納5000名觀眾的影廳,也勇敢邀請尚未成名的年輕影人,讓法國觀眾感受韓國文化的新勢力。

儘管Filmosa影展建立了一種台法文化交流的橋梁,但它仍是脆弱的獨立品牌。

作為愛台灣、愛電影的台灣遊子,慧茹滿心期待終日文化部能夠設立海外專案計畫,定期在巴黎舉辦帶狀一定規模的台灣影展,延續她和夥伴們從民間單位開拓的未竟之業,也讓台灣的精采電影文化持續被世界看見。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VERSE在巴黎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王世偉
  • 攝影/HUANG Wan-Chen、李若韻
  • 編輯/林穎宣
  • 核稿/梁雯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