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生命的反骨,為自由而舞:滅劇場創辦人胡嘉專訪
滅劇場帶來《2022舞踏亞洲——歷史與現世》亞洲當代舞踏論壇計畫,希望透過肢體,將對生命的不反抗,化作舞蹈的迷人樣態。
聽到「舞踏」,許多人會想到源自日本、滿臉白妝的舞者,扭曲肢體、情緒緊繃的舞蹈動作,但對滅劇場創辦人:胡嘉來說,在舞蹈領域耕耘超過四十年,從劇校時期的武術,到今日的黯黑舞蹈節的創立,他所關注和頌揚的始終是一種「由心而生」的豐滿狀態。
胡嘉自小學習武術,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有一個腦性麻痺的哥哥:「會在藝術圈走跳的人,都對生命都有一種反抗。」胡嘉如此形容。
對生命的這份不妥協、不服輸,也是他認為在學習拳法和武術的基礎精神,對於舞踏這個時常被政治化甚至「鬼怪化」的舞種,胡嘉之所以創辦「台灣國際黯黑舞蹈藝術節」,就是希望透過現場活動、創作營的現場分享和實際演繹,讓被定義為「黯黑舞蹈」的這些舞種都能真正的去文化中心化、打破形式,達到真正的無我狀態。
武士道精神:反抗命運的愛與自由
至於為什麼是「舞踏」?胡嘉坦言,其實是在2009年一次在台灣演出,當時觀看的外國觀眾興奮地說這是「舞踏」,後來又因舞作受邀至日本演出,久而久之滅劇場就被貼上了舞踏這個標籤。
「其實『舞踏』這個標籤對我而言並不是一個限制,而是一種精神的圓滿。」胡嘉補充道,尤其當日本觀眾問他的舞蹈如何設計,胡嘉回答「是從心中長出來的」,對當時在現場的舞蹈愛好者來說,這樣的精神就是他們認為一個舞踏手的重要實踐。
「如果有一千個舞踏手,就有一千個舞踏訓練方式」
沒有傳統舞踏的師承、也不屬於任何派系,胡嘉認為舞踏的藝術性就在於它不拘泥於任何形式和詮釋條件,他也藉而分享對於今日當代藝術的觀察:因為有過多的論述和文字詮釋反而淪為空話,讓藝術本末倒置、反而遠離了作品本身,對此現象,胡嘉從劇場創辦人的角度看來,不禁感到可惜。
「藝術應該是實踐,回到行動」胡嘉強調,並且他也認為要讓觀眾回到「現場」、才能看見藝術家本身創作的原動力。
回想起曾經在30年前國外參訪時的經驗,當時劇烈的文化衝擊,讓胡嘉意識到台灣不僅在文化層面,甚至在自我主導意識上也有明顯不足,因此他更加下定決心要以劇場推廣精神,藉由肢體的情感表現、允許舞者用舞蹈定義自我,因為他也深信所謂「舞蹈」,就是以肢體去和空間互動、去和宇宙對話,而人只要有了精神和思想,肉身就會成為行動的載體。
除了舞蹈之外,近兩年胡嘉也跨域和書藝藝術合作,接續舉辦探討白色恐怖、香港反送中等嚴肅議題的聯展,不僅無聲呼應了舞踏特色:為愛與自由而舞,也成全了他跨域的創作慾望。
用舞蹈刻畫的精神之美
即將於五月在台北國際藝術村啟動的《美的刻畫——混齡舞踏創作營》,滅劇場邀請了多組舞踏手與劇場圈、學術界專家擔任課程引導者,希望透過不同面向的鑽研,讓前來參與的營隊學員能夠在身、心、靈都感受到舞踏精神的純粹,並且也透過這樣的現場交流,回到他創辦舞蹈節的初心。
「舞踏是世界共通的語言」胡嘉如此說道,即便舞種的標籤是來自觀眾的解讀,但是從練了二十多年的拳法論到今日的黯黑舞蹈,這份從沈穩滋長出的淋漓盡致,就是胡嘉超越信仰、跨越藝術疆界的領悟。
在四月連續登場的《2022舞踏亞洲——歷史與現世》亞洲當代舞踏論壇計畫,VERSE也和滅劇場合作,將抽出五組票券提供給熱愛舞蹈演出的讀者,親臨現場感受滅劇場講究精、氣、神的肢體之美,也見證胡嘉口中這份對於生命的反抗,化作舞蹈的迷人樣態。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林穎宣
1990年生。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東海大學哲學系肄業,旅居法國三年餘,期間就讀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曾任《VERSE》採訪編輯、電台採訪記者、誠品書店編輯,台中國家歌劇院行銷公關部門。熱愛寫作,天性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