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白晝限定,打開南港秘境「台電修護處」

台電的文資保存與文化創新

白晝限定,打開南港秘境「台電修護處」

2020 台北白晝之夜的活動範圍串連台北捷運昆陽站到南港站間,近昆陽站的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電力修護處(以下簡稱台電修護處),於今年底前廠內全數機具與人員將搬遷至林口。一個進行轉換的時間點,恰巧遇上白晝之夜,在各方努力促成下成為主要展演場域之一,修護處首度面向公眾打開大門。這也是繼 2017 年後,台電再度參與此大型藝術活動。巨大的廠房本身就是歷史,也是一件歷經 36 年刻畫著台電工作人員工作樣貌的大型作品。作為此回白晝之夜南港廊帶西端「秘境」,更準備迎來國內外藝術家以各式創作呼應空間的量體與意義。一夜限定的「打開」,開啟那些原先不被看見的,更加打開對於一個國營事業單位的另個理解視角。

2020 台北白晝之夜的活動範圍串連台北捷運昆陽站到南港站間,近昆陽站的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電力修護處(以下簡稱台電修護處),於今年底前廠內全數機具與人員將搬遷至林口。一個進行轉換的時間點,恰巧遇上白晝之夜,在各方努力促成下成為主要展演場域之一,修護處首度面向公眾打開大門。

這也是繼 2017 年後,台電再度參與此大型藝術活動。巨大的廠房本身就是歷史,也是一件歷經 36 年刻畫著台電工作人員工作樣貌的大型作品。作為此回白晝之夜南港廊帶西端「秘境」,更準備迎來國內外藝術家以各式創作呼應空間的量體與意義。一夜限定的「打開」,開啟那些原先不被看見的,更加打開對於一個國營事業單位的另個理解視角。

位於南港的台電修護處,2020 年 10 月 3 日晚間將首度向民眾敞開大門。巨大的空間為藝術展演帶來更多想像。(圖/2020 台北白晝之夜提供)

「我們整理歷史、講故事,會很感動前人的智慧,到現在都還可以看見這些歷史建物,有些電廠也都還在運轉。重要的是想讓大家理解:身為國營事業的台電開始注重文化資產這些事情。」台電公眾服務處處長袁梅玲


台電為何開始參與設計展覽界?

近幾年台電從「薈萃築蹟」、「電力大地」、「川流電湧」、「點亮十三層」以及「電幻1號所」等特展與文化展演中,逐步累進讓大家發現不太一樣的台電。「薈萃築蹟」特展將清查整理出來的 13 處屬古蹟、歷史建物的老電廠呈現到眾人面前,也是台電關注文資保存所開始的第一步;「電力大地」、「川流電湧」以臺灣各地的水力電廠為架構主線,吸睛的設計力,提供了理解臺灣百年歷史與經濟發展的另種思路;至今每日晚間六點到九點仍會在東北角水湳洞點起琥珀色燈光的「點亮十三層」,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土地因法規無法讓民眾親近的美麗遺址所在,去年以光環境藝術的形式再次被點亮,從遠方凝視的目光也能傳達對過往與土地的敬意。

以水力發電廠展開脈絡的「川流電湧 2019 台灣電力文資特展」今年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品牌與傳達設計獎項。(圖/台電公眾服務處提供)

問起公眾服務處處長袁梅玲為什麼台電會做這些事、主辦這些展覽?源於 2016 年因文化部頒布與文化資產保存相關的法令而讓內部關注起相關議題,倉庫裡年代久遠且非常珍貴的檔案資料但尚未被整理過,當年李鴻洲副總也深覺有必要盤點台電的文化資產,由秘書處掌管文資保存,從制訂相關辦法到動員各處室清查盤點、上課學習、還特別招考文資專才,把東西整理出來了,接下來如何讓民眾知道台電的努力與蒐藏了什麼樣的寶物?

2019 年中秋啟動的「點亮十三層」,座落於東北角的水湳洞選煉廠遺址,至今每晚 6 至 9 點都會亮起溫暖的光。(圖/台電公眾服務處提供)

公眾服務處扮演各項「轉譯」的角色,找策展團隊串連教育性的電力知識、歷史脈絡,在「川流電湧」展覽現場更邀來退休同仁擔任志工分享曾經在深山電廠工作的記憶,袁處長感動地說:「很多民眾都對退休同仁講故事時的熱情與執著很有感,讓人感受到展場裡面最漂亮的身影就是這些人。」而且「辦一個展讓外面瞭解台電更多,但其實也在凝聚台電同仁的向心力,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有被看到、被肯定,對這份工作會覺得很榮耀,我們覺得對內對外都收穫很大。

白晝之夜限定的台電故事

今年的白晝之夜因為在南港,也和此地的台電修護處有精彩的合作。成立於民國 73 年的台電修護處,現今全臺灣核能、水力、火力電廠、變電所變壓器、離島發電機的機組大檢修皆仰賴著修護處人員,他們的工作型態非常特殊,這一個月在甲地電廠維修,緊接下個月又得前往乙地電廠,個個是「逐電廠而居」的「路上船員」,通常在非夏季巔峰用電的時節,進行前往各地的維修工程,大貨櫃就是他們的工具箱和行動辦公室,人人是維持穩定供電非常重要的幕後功臣。

台電修護處將於今年底前搬遷至林口,當市政府文化局與白晝之夜的林昆穎藝術總監找上袁處長討論修護處開放藝術參與的可能性,她認為時間點和意義上真是棒極了:「在這個轉換的時間點,讓同仁們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紀念,是一個宣示,也是一個回顧。三十多年來修護處外觀可能沒有多大的改變,但裡面有老員工的傳承、有新進年輕人,大家都有各自的故事,打開修護處的門,也讓大家能夠認識這些『路上的船員』,他們如遊牧民族般的工作內容很幕後,大家平常是看不到的,他們是台電很重要的一群人。」

白晝之夜當晚,修護處外牆將出現響應法國藝術家 JR 的 Inside Out Project《裡外反轉藝術行動》,邀請攝影師林科呈拍攝的兩百多位台電修護處員工肖像照,老中青三代面孔,宣示傳承也迎向未來,廠區內也將安排台電同仁的現場導覽,臺灣藝術家的錄像裝置、聲音創作等展演將與尚未遷離的大型機具共處一個夜晚,台電人、修護處與藝術展演—連結起重生與永續的時刻,這一夜 12 小時限定感受。

2017 年台電首度參與台北白晝之夜,位於羅斯福路上的台電總部化身「電光馬戲團」。(圖/台電公眾服務處提供)

「我們把台電修護處想成是『瞳孔』好了,外面是來自 JR 計畫的作品,有 202 幅拿燈泡的肖像照,從這面照片牆想像光從外面射進來,我設置的微小鎢絲燈泡在廠內發亮,即時投影裝置就好像是眼球的水晶體,反射到天花板,投出的影像就是從大腦所意識到的光的存在。」藝術家郭奕臣

漆黑夜裡最明亮的光芒

修護處廠內於當晚展出的即時投影裝置《光年 1031》,是郭奕臣受邀踏入修護處場勘與瞭解其他組作品狀態後決定創作的新作。外牆是拍攝台電員工的大型肖像計畫、空間內另有聲音等展演,郭奕臣除了呼應巨大量體的空間狀態,也思考如何讓作品之間有些彼此交集的關係。曾有過運用機械動力拍攝物件呈現作品的經驗,當望見頂上有可左右移動的天車存在時,郭奕臣很快構思出將一顆微小的鎢絲燈泡懸吊在天車上,另一側天車則懸吊設定好光圈的監視器,手控天車左右移動,監視器鏡頭照向發亮的燈泡,依據兩端天車距離遠近,鏡頭拍攝到的畫面即時投影至天花板,形成像星星光芒的亮點影像、或如銀河般的發光線條,是一顆微小燈泡在巨大的修護處裡化成的宇宙。

「有時候在看城市裡面發出的那些亮點,像夜空裡的星星一樣,但城市裡的亮光都是眾人努力而來才能看見的便利。我會覺得在這樣特別巨大的空間裡,如果可以用一個很微小的燈泡去呼應它,滿好的。」藝術家郭奕臣說。

極大的工廠空間、極小的燈泡空間,兩種對比的空間狀態於此共存呈現,當觀看「漆黑夜裡最明亮的光芒」,我們的感官將被打開。試想一顆鎢絲燈泡發出亮光,是背後多少台電工作人員努力而來讓我們看見光亮?郭奕臣藉由天車結構與鎢絲燈泡向修護處人員致敬,移動的天車與天車,像拉出的光年距離:「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拉出一個時間軸或空間的距離,才能夠看見光,當身處黑暗的時候,也才可能感受到光的重要性。」這晚,郭奕臣也以 1031 標記與生命中重要的人再度相遇的時間座標,作品命名也指向他個人的內心宇宙。

這晚,台電修護處將首度歡迎民眾走進廠區共度白晝之夜,修護處秘境裡外還有更多聲音的、視覺的、表演的,以感官經驗與紀念這一刻,由此探得內心宇宙的黑暗之光。

《光年 1031》,於台電修護處內的模擬圖。郭奕臣以工廠內天車結構進行即時投影,以星夜召喚光的思考。(圖/2020 台北白晝之夜提供)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黃怜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