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航行於國境之南: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前生今日
Promotion

進擊的高雄|PLUS VERSE 010+衛武營別冊​

航行於國境之南: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前生今日

作為一個年輕的國家級場館,衛武營有的是一股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本事」,期許能夠成為南台灣的藝術新綠洲。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全景。

驕陽下的高雄鳳山,植物在廣袤的公園搖曳,老榕樹垂下氣根,枝枒在樹頂牽起手,形成茂密的樹冠,陰影讓出遊旅人有了休憩所在,居民也在此談天、散步、打太極。往公園東北角望去,碩大的白色建築好似剛降落的太空船,細眼一看,彎曲起伏的設計又像是艘大船,乘風破浪,正要入港。這是全亞洲最大的表演場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空間民主化:從軍事基地到南方藝術中心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座落鳳山,佔地九.九公頃,和衛武營都會公園融為一體。現在的公園在日治時期是儲備軍事物資的「鳳山倉庫」所在地。國民政府遷台後,到1979年國防部廢除軍事功能為止,這裡一直是國軍南部重要的新訓中心。

在民間團體多年的遊說下,政府於2001年決定保留為生態公園用地,將原本戒備森嚴的軍事空間還歸民用。於是,這個近40年來結合來自民間呼籲保留自然空間的「南方綠色革命」,以及政府對臺灣不同地區文化發展平衡的願景與政策,讓衛武營在2018年十月的正式開幕成為臺灣在「空間民主化」的具體展現。

榕樹、船艦與海洋:融合南國意象的建築設計

衛武營由五個表演場地組成:歌劇院、音樂廳、戲劇院、表演廳,以及從建築頂端向下延伸,和公園連在一起的戶外劇場,全都集結在同一片屋簷下,讓衛武營成為世界最大單一屋頂的劇院。民眾無論從哪一個方向抵達衛武營,都會先進入毫無柵欄阻隔,彷彿巨大樹洞或地底隧道的「榕樹廣場」。

侯班第一次到衛武營區時,對枝幹蜿蜒、盤根錯節的榕樹留下深刻印象,寬大的樹冠下有人跳舞、演奏樂器,激發了她的靈感,於是將榕樹群的意象巧妙轉化為建築結構,一座座廳院就像是一棵棵榕樹,可以分別進出。四座廳院以三樓的樹冠大廳連結在一起,形成了遮蔽,各廳院在地面層間的區域就是開放給所有人的榕樹廣場,營造了友善、易親近的空間感。

面對高雄炎熱、潮濕的氣候,侯班採用在地造船技術,用鋼材打造金屬曲面,一片片精密計算,大小、角度獨一無二的鋼板組成了中心的外牆。除了建材本身,如海浪般的流線形建築也呼應著海港文化,並特別把焊線痕跡保留下來,還在外牆標示海平面高度的記號,成了建築上饒富興味之處。

戶外廣場開放給前來場館的民眾。

眾人的藝術中心,南方的文化客廳

衛武營建築融合在地意象,空間規畫強調開放與共享的價值,加上從軍事基地轉為文化空間的背景,讓共融、包容的特質,從一開始就深植於衛武營的DNA中,而這也是藝術總監簡文彬的信念。

衛武營室內廳院加起來共有5,860席次,為北、中、南三個國家場館中最多。面對南部向來不是藝文消費主力的事實,坐擁多席次與大量體的衛武營,曾讓外界一度擔憂「叫好不叫座」。但開館一年後,不僅購票人次達30萬,參觀人次也超過380萬,成功邁出實現「眾人的藝術中心」的第一步。

2019年和2020年,衛武營藝文推廣活動的參與人次都超過20萬,不僅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行列中人次最多的場館,也證明了衛武營實踐藝術開放、包容精神的決心。

擁有五個各具特色的表演空間,衛武營多元兼併的精神也反映在節目策畫上。從古典室內樂、交響樂、歌劇、當代音樂、流行音樂、傳統戲曲、新編歌仔戲、現代劇場、多媒體跨界表演、現代舞蹈、當代舞蹈、馬戲特技、大型戶外演出、耳機電影院……幾乎沒有什麼演出形式會和衛武營格格不入。

衛武營一直以成為「眾人的藝術中心」為核心理念,視打破藝術與生活藩籬為目標,例如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民眾舉辦各式工作坊、體驗活動、講座與論壇,拓展親近藝術的管道,讓人人都能找到滿足自己藝術好奇的一片天。其中,榕樹廣場的公共鋼琴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屬於眾人的公共鋼琴,從邀演藝術家到路過民眾都可以大展身手。

公共鋼琴位於音樂廳、歌劇院和表演廳間,從三樓樹冠大廳的觀景窗也能窺見。全年開放的這架平台式鋼琴,無論是否受過專業訓練,任何人都可以隨時來這裡彈琴,或聽別人彈琴,是一個不分老少、專業業餘、屬於眾人的公共空間。

在這裡能看見最接地氣的藝術能量,從自發進行室內樂合奏的學童,到下班後和朋友相約彈琴歌唱的公車司機。甚至,當許多國際藝術家受邀來衛武營,知道有這樣可以和民眾直接面對面的機會,也樂於在此一展琴藝。公共鋼琴的設置,彷彿在榕樹廣場種下了一棵種子,在每個駐足於此的人們心中,都長出一株藝術與生活相互交融的新苗。

從管風琴音樂節到旗艦歌劇,以場館優勢一展節目製作視野

座落在公共鋼琴旁,是現今全臺最大的歌劇院,以及國內唯一一座葡萄園式的音樂廳,包含了一座由9,085支音管組成的「樂器之王」管風琴,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管風琴。音樂廳觀眾席環繞著舞台,透過絕佳的聲響設計,不同高度和位置的觀眾擁有各自獨特的視野,卻都能享受到最佳的音場。

衛武營有全臺最大歌劇院。

衛武營每年週年館慶之際,都會邀請管風琴演奏家演出,開館就擔綱啟用管風琴的拉脫維亞演奏家伊維塔.艾普卡娜於2020年再度受邀,並錄製衛武營首張管風琴專輯《伊維塔・艾普卡娜:魏多與維爾納的管風琴交響曲》,在臺灣及德國同步發行。

一系列的音樂劇場與歌劇製作也時常為人津津樂道。從開幕自製、首度在台搬演的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輕歌劇《憨第德》,以及力邀拉夫拉前衛劇團的海頓神劇《創世紀》,就展現了衛武營呈現音樂與歌劇作品的視野。同年由四個國際單位共製的獨幕歌劇《驚園》,結合光影與多媒體裝置,則展現衛武營對當代與跨界歌劇的野心。

《杜蘭朵》演出劇照。

2019年與德國萊茵歌劇院共製的《杜蘭朵》,不僅在熱烈迴響下加開場次,隔年國際疫情肆虐時重演,更成為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實體歌劇演出,最後一刻拍板進行的線上直播,則寫下全球五萬名觀眾一同欣賞的紀錄。

而透過邀請像柏林喜歌劇院《魔笛》等作品,不僅將精彩的演出帶給觀眾,也與國際同行交流專業知識,累積製作能量。近兩年持續推出《戰爭安魂曲》、《茶花女》、《被遺忘的瑪麗亞》、《諾瑪》等,全都是自製或國際共製,並且邀請本地的合唱團或樂團參與,讓歌劇製作經驗能夠在高雄生根,形成一股無法忽視的南方歌劇力量。

三大藝術平台,串聯臺灣與國際專業表演藝術社群

身為國家藝術中心,除了節目製作,也致力培育人才發展,促進國內、外專業社群的交流。衛武營的三大平台:當代音樂平台、臺灣舞蹈平台及衛武營馬戲平台,就是實踐這些目標與計劃的核心場域。

2019年到2021年的當代音樂平台,由臺灣作曲家暨捌號會所的藝術總監林芳宜策展,將該平台定調為結合展演、培訓、實驗與國際發展的持續性計畫,創造更多專業人士與觀眾接觸當代音樂的機會。

第一屆平台就邀請了柏林新音樂室內樂團、香港創樂團等在國際上相當活躍的團隊,同時打造「藝術家工作坊」培育與國際同步的當代音樂演奏人才,並與韓國全州國際音樂節、匈牙利于特福許基金會(Peter Eötvös Contemporary Music Foundation)進行節目與青年作曲人才交換,有效地為臺灣音樂開拓國際舞台。

2021年當代音樂平台聚焦「女性」和「亞洲」,一探當代亞洲女性藝術家獨特的美學和藝術語彙,包括作曲家陳銀淑、鋼琴家林佳靜、作曲家林桂如等,利用衛武營音樂廳、戲劇院、榕樹廣場及藝術迴廊等多元、非典型空間,讓觀眾感受當代音樂獨特的語言。

衛武營國際音樂節。

2022年起,當代音樂平台即將將轉型、擴大為衛武營國際音樂節,由旅德韓裔作曲家陳銀淑策畫,持續呈現當代與國際最前線的音樂。

兩年一次的臺灣舞蹈平台,從2016年開館前就首次舉辦。頭兩屆分別以「我們跳的是誰的舞?」和「亞洲製造?!」為題,重新定位臺灣的舞蹈身份座標。

2020年以「相遇」為策展主軸,融匯了各種欣賞、參與舞蹈的方法與介面:從劇院內舞出個人生命故事的作品,到帶領觀眾穿越公園的現地演出;從戴著耳機的日常編舞,到凝視VR;從工作坊敲打鍵盤的雙手,到用衛武營APP創作舞蹈影像的身體,臺灣舞蹈平台不僅推出現場演出、階段呈現,也播映舞蹈影像、舉辦「舞蹈小學堂」講座與影像拍攝、書寫工作坊,也和歐陸青年編舞家網絡平台Aerowaves、丹麥波拉波拉駐地中心、歐盟跳舞博物館計畫、亞洲當代舞蹈網絡AND+進行不同面向的鏈結與合作,開拓臺灣舞蹈能量與世界接軌的管道。

同樣自2016年就開跑的衛武營馬戲平台,不僅成為每年秋天觀眾引頸期待的時刻,也是臺灣馬戲圈的年度盛事。馬戲平台善用場館和南部氣候優勢,讓演出活動從劇院、榕樹廣場到戶外與公共空間,遍佈幾乎每個角落。臺灣馬戲創作生態正剛起步,衛武營將馬戲平台打造成孵育創作的實驗場域,也讓大眾認識現今馬戲引領的另類創意實踐。

衛武營自2018年起和法國國家馬戲藝術中心CNAC合作,辦理專業進修工作坊,也參與亞洲馬戲網絡CAN,與首爾街頭藝術創作中心合辦亞洲馬戲駐地計畫,讓年輕創作者透過移地駐村,彼此激盪。

後續除了持續針對臺灣年輕創作者辦理駐地計畫,也和加拿大TOHU當代馬戲藝術製作與推廣中心啟動新的交流計畫,更在2021年出版了臺灣第一本當代馬戲專書《火箭發射:24位當代馬戲大師的創作方程式》,深入且多面向地為臺灣馬戲發展注入養分與資源。

作為一個年輕的國家級場館,衛武營有的是一股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本事」,在看似單一的穹頂之下,聚集了一群熱愛表演藝術的劇場人、音樂人和從臺灣各地聚集而來的觀眾,隨著每一季的節目起落,不斷挑戰著自己和各種可能,衛武營期望,每次掌聲結束之後都能在觀眾心底都留下一抹意猶未盡的餘韻,讓衛武營真正成為南臺灣的藝術綠洲,臺灣的藝術重鎮。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收錄於VERSE 010隨刊附贈衛武營別冊《The Show Must Go On》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大船出港,進擊的高雄三部曲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余岱融
  • 圖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 編輯/林穎宣
  • 核稿/梁雯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