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小安再現——〈憂愁〉二十年的失戀男子純情詩續集

小安再現——〈憂愁〉二十年的失戀男子純情詩續集

難道只能有一首〈憂愁〉傳唱嗎?小安於2003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浪費愛情》後留下這個懸念,這幾年都在替華語音樂的天王天后們寫歌。時隔多年,終於再推續集,延續情歌最迷人也最廣泛的主題: 遺憾。

音樂創作人小安(陳信安)睽違近二十年的時間再度發佈個人新作。(攝影/汪正翔)

在2003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浪費愛情》後,小安毫無眷戀地拋下歌手身分,全心投入幕後詞曲創作,穿梭於多變的音樂市場中,提供前線打仗的歌手們滿滿的彈藥。今年他回歸最初,帶來全新兩首創作,延續當年〈憂愁〉所帶來的深刻餘韻。

二十年過去了,整個華語樂壇可以說是從裡到外風雲變色,實體唱片逐漸式微,線上串流時代來臨;偶像風潮淡去,小眾音樂各有市場;只要做得出好音樂,人人都有機會成為歌手,只要懂得宣傳操作,什麼旋律都可能突然爆紅。

唯獨,今日的小安,彷彿還是當初的那個小安,用一首〈無情我抵著閣較無情个妳〉告訴那些為《浪費愛情》專輯著迷、期待著續曲的歌迷們,他回來了。但就僅止於此,沒有公開演出,沒有馬不停蹄的宣傳活動,甚至沒有汲汲營營地在社群上喊話,就用那支自己親手做的FLASH 2D動畫MV,配上勾起〈憂愁〉記憶的台語嗓音,看似有點老派.但恰如其分的安式風格,在樂迷之間引起陣陣「終於!」的興奮呼喊。


這一首單曲的確是小安久違的「現聲」,不過這麼長一段時間以來,他未曾在樂壇消失,由幕前轉往幕後,靠著創作詞曲、編曲、製作專輯,盡情舒展自己的音樂能量。細數他參與過的作品,「未曾消失」所言不假,接著湧上的是一絲驚喜感,因為他的名字簡直是橫跨了2000年後的華語音樂斷代史,是許多風格迥異的港臺歌手專輯中的共通點。

在〈天氣這麼熱〉之後,儼然成為張學友其中一位御用的詞曲創作人外,和莫文蔚、許志安也多有合作,甚至包括團體偶像如Energy、5566、大嘴巴,實力派唱將、天王天后們如張惠妹,蔡依林、蕭亞軒、蕭敬騰、周湯豪等人的專輯中,都有不少他的作品。最近一次專輯規劃在2017年,與張惠妹共同製作她的第19張個人專輯《偷故事的人》,創作能量飽滿,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佳作。

走過華語音樂市場的這些年,歌路從抒情、搖滾、輕快甚至哀愁、沉靜,都是小安創作路途中的曾經,人們可以在《浪費愛情》這片專輯中摸索他的路線,但聽著後來的作品又好像摸不清了,而這樣的充滿變化與彈性的特質,或許正是他能在時代洪流中存活下來的原因之一。

一片歌手後的毫不猶豫

「其實發完第一張專輯,我就發現我比較喜歡幕後。」即便創作能量如此之大,歌手生涯卻僅僅發行一張專輯,小安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坦然面對自己最真實的感受罷了。

「幕前會有一段時間在做宣傳、企劃,那段時間很像當兵,人家叫你去哪就去哪。每天早上起床,跟大家一起坐車到一個地方,就開始唱,唱完回家。生活很熱鬧,但腦子是空的。」熱愛創作的他,察覺其中落差,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能不能再寫歌,那樣反覆唱著同樣的歌、講同樣的話,制式的幕前行程每日吞噬著他。

小安在2003年發表《浪費愛情》專輯後四處宣傳,發現自己並不喜歡身為歌手的生活。(攝影/汪正翔)

雖然是搖滾樂團出身,當時受限於唱片公司的成本考量,小安時常只能一個人到處商演活動,拿著一把吉他唱卡拉OK,甚至現場對嘴。

「有次表演忘記帶卡帶,宣傳現場去買了一張CD讓我對嘴,結果前半段我還假唱唱得很開心,後面CD開始跳針,我就趕快唱很大聲,把聲音壓過去。」畢竟早已脫離當初那段為賣唱片身不由己的時光,小安像是在分享別人的故事般,笑中帶著無奈,雲淡風輕地提起這段黑歷史。


另一段彼時過不去的記憶,則與許多樂迷眼裡其中一首經典有關,「我那時候非常討厭抒情歌,尤其〈浪費愛情〉,但如果那張專輯沒有那首歌,可能會難產。」他解釋,在選好所有歌後,唱片公司認為就缺少一首重要的抒情歌,在寫出〈浪費愛情〉後,專輯才順利發行,「不過幾年後回頭過來聽,快歌會有些時代感,抒情歌反而還好,現在並沒有那麼討厭。」小安維持一貫坦然態度,說著那些當年。

「當然後來習慣就無所謂了,但我就覺得那不是我認知中搖滾巨星應該有的樣子。在當時,對於身為歌手應該是什麼形象,我的自我投射跟實際上看到的,是對不起來的。」就這樣,他開始把自己放在一首首創作之後,直到〈無情我抵著閣較無情个妳〉的出現。

著迷於失戀遺憾,催生憂愁續曲

小安創作有時是旋律先出現,有時是一兩句歌詞,台語、中文都可以,適合好聽就好。(攝影/汪正翔)

有趣的是,將小安歷年來的作品一字排開,幾乎都是華語歌曲,久違地推出的第一首單曲,竟是以往少之又少的台語作品。「〈無情我抵著閣較無情个妳〉算是〈憂愁〉的續集,很明顯都是台語歌,都跟失戀有關。」坦承在兩年前便已完成這首歌的demo,雖然知道是首適合自己唱的歌,但做幕後工作太久了,他不斷思考著該用什麼方式發表。

在心理調適得差不多後,也剛好碰上決定性的關鍵——魚丁系翻唱〈憂愁〉(在收錄於《浪費愛情》前,小安最早的版本是寫給黃乙玲演唱),「這幾年〈憂愁〉被翻唱的機會滿高,但我在外面聽到的都是我的版本,聽到有點受不了,大家討論我的時候就是那首歌,好像中間我什麼都沒做一樣。」想著自己既然手上有這首歌,況且現今發行方式這麼多元,著手製作後,最終在今(2022)年七月正式面世。



雖說是〈憂愁〉的二部曲,小安在創作時其實並沒有刻意編排,自然地寫下想法,寫出了適合用台語詮釋的旋律後,副歌的那一句「無情我抵著閣較無情个妳」也是隨著旋律哼出,整首歌成形後,他才發現跟〈憂愁〉很像,便自然而然地把它當作延續的歌,還寫出了「憂愁沒有盡頭/失戀魯蛇無可救藥了20年/小安想要挽回/小安沒有機會」這一段令人玩味的介紹文案。

「我長期以來創作的主軸就是遺憾、失戀、悲傷,也特別迷戀這種感覺。」二十年過去了,小安筆下的失戀男子沒有停在原地,而是抵達另一個痛苦的時間點,「〈憂愁〉比較像是剛發生,兩人還沒真的分開,跟對方說『你趕快回來』。〈無情〉則是已經分開了,很後悔、很懊惱,一直在尋找發生什麼事情,想挽回卻已經來不及了。」

跟所有有開始,一定也有結束的故事般,在〈無情我抵著閣較無情个妳〉發表同時,小安表示失戀其實是三部曲,是同時寫好的一首歌,目前還在構思MV。三部曲之三尚未發行,卻先以一首國語彩蛋:〈愛是我的〉作為一種呼應。失戀男子到底會走向何方?或許可以試著從率先釋出的文案「憂愁沒有盡頭/小安不敢說/小安不要聽/不想變成別人的」找尋蛛絲馬跡。

看不清的未來,先玩就對了

那麼,另一個疑問是,音樂人小安本人又將走向何處?他首先以歌手身分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我不會有發專輯的計劃,會一直做到不好玩為止。」對於想投入市場的新生代歌手,他甚至建議:「我不太建議大家在做一首歌時花太多錢,而是要想辦法把作品品質做好。當把自己的能力訓練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降低很多前端成本,現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就是宣傳,必須要有人可以看到你、聽到你。」

在兩千年進入樂壇,走過幕前也停留過幕後,經歷了網路崛起、偶像起飛及殞落,看著一批人被淘汰,眼見著可能輪到自己,他這幾年不斷思考,當唱片市場不景氣,許多歌手也選擇自行創作,市場規模越來越小,幕後工作者收益首當其衝,創作人該怎麼做?又能怎麼做?

熱愛鋼彈與樂高的小安,私底下做模型的功力就跟他做音樂一樣非常高竿。資深製作人如他也深感偶像時代的逝去,但無論市場如何變化,做音樂就是要好玩,然後不停創作,這才是最佳解。(攝影/汪正翔)

「目前還是混沌狀態,看不到接下來的當前趨勢是什麼,也許趨勢已經出來了,就是『分眾』與『窮』。」小安的觀察很實際也很無奈,或許混沌狀態有更多好玩的可能性,但確實和過去的時代有落差。

「以前做唱片是為了賺錢,現在是去別的地方賺錢來養唱片。」他也笑說,這是暫時無解的大哉問,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市場會逕自產生解答,也或許永遠不會有定論。身為觀眾及樂迷的人們,大概只能期盼這些曾經帶來許多美好音樂記憶的歌手,如小安這般,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情與玩心,就算一等就是二十年,在這一刻看來,也不算太久了。

責編後記/那些被改過詞的華語或台語歌

歷經偶像歌手雲集的黃金盛事,專業製作人如小安,過去都是先寫好曲目等各路天王天后收歌,眾星雲集的後臺,當然有不少軼事可說。「你們知道蕭亞軒的〈類似愛情〉原本是一首台語歌嗎?」小安突然想起這段往事,而且他本人不是像大家以為那麼會唱台語歌的人。「我寫歌有時後是哼出一段旋律,才找適合的詞語去配,有些歌就是要用台語的韻律去唱才好聽。」小安說道。比起來,小安國語歌寫得更多,只是剛好最紅的是一首台語歌而已。比較意外是當時的蕭亞軒竟收了一首台語抒情歌,不過最後唱出來時,是連歌名、歌詞都變成一首國語歌。「但還是很好聽啦。」他不好意思的笑說,這類事情不算少,看他拿起吉他,隨性的刷弦、哼唱,好像又很快能寫出一首歌來,歷經2000年迄今的華語歌壇,他是見證轉變的重要人物之一。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黃瑞珍 攝影/汪正翔 編輯/黃博鉞 核稿/郭璈
文字/黃瑞珍 攝影/汪正翔 編輯/黃博鉞 核稿/郭璈
文字/黃瑞珍 攝影/汪正翔 編輯/黃博鉞 核稿/郭璈
文字/黃瑞珍 攝影/汪正翔 編輯/黃博鉞 核稿/郭璈
文字/黃瑞珍 攝影/汪正翔 編輯/黃博鉞 核稿/郭璈
文字/黃瑞珍 攝影/汪正翔 編輯/黃博鉞 核稿/郭璈
文字/黃瑞珍 攝影/汪正翔 編輯/黃博鉞 核稿/郭璈
VERSE VOL. 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VERSE VOL. 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
  • 文字/黃瑞珍
  • 攝影/汪正翔
  • 編輯/黃博鉞
  • 核稿/郭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