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允晨文化40年:以出版留下時代的紀錄

允晨文化40年:以出版留下時代的紀錄

成立於1982年的允晨文化,在2022年邁入40年。從早年開創譯介人文社科、經典文學的書系,到出版多部重量級政治、思想、學術人物回憶錄,以及中國流亡與異議作家書籍,40年來,允晨始終深耕人文領域。在允晨任職超過三十年的發行人廖志峰表示:「下一個40年,允晨會繼續發掘有意義的好書,人生的時間有限,但這些書的生命一定會超過我的生命。」

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

成立於1982年的允晨文化,在2022年邁入40年。從早年開創譯介人文社科、經典文學的書系,到出版多部重量級政治、思想、學術人物回憶錄,以及中國流亡與異議作家書籍,40年來,允晨始終深耕人文領域。在允晨任職超過三十年的發行人廖志峰表示:「下一個40年,允晨會繼續發掘有意義的好書,人生的時間有限,但這些書的生命一定會超過我的生命。」

為了迎接允晨40年的重要日子到來,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自2021年開始便在積極籌備多本重量級作品。專訪前,他正在為白先勇的《孽子舞台劇二〇二〇全紀錄》做送印前最後確認,手上同時在進行數本等待排版校對的書、新書發表會以及年底文學沙龍。忙得不可開交的他,自嘲當初立下帶領允晨走到40年的目標,其實只是對自己的精神喊話,「沒想到走著走著,突然間就走到了。」他笑著說。

以人文領域為出版重心

由新光集團吳東昇創辦的允晨文化,早年以譯介歐美人文及社科經典著作聞名,開創具代表性的「新橋譯叢」和「經典文學」書系,在尚有《出版法》限制言論及出版自由的年代中,這些書系曾是許多年輕學子吸取新知的重要管道。(由新光吳氏基金會贊助的「新橋譯叢」,現由遠流出版社接手)。

吳東昇與學界淵源深厚,積極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為允晨選書撰稿,當中不乏著名學者名人,包括中研院院士、總統府國策顧問,也有如余英時、徐復觀等享譽國際的思想大師,並協助作家白先勇復刊《現代文學》雜誌,其兩本名著《寂寞的十七歲》和《孽子》更是允晨代表作品,長銷至今。也因為這些豐厚資源的積累,逐漸奠定允晨以人文領域為重心的出版根基。

廖志峰在學生時代便讀過不少允晨發行的著作,諸如吳詠慧的《哈佛瑣記》、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等書,都是影響他年少時期的重要書籍。畢業於淡江中文系、又曾在大學編過期刊的廖志峰,當年在報紙上看到允晨開缺,憑著對於允晨書籍的親切感,他遞了履歷,也因此踏入出版世界。

做書超過三十年,允晨幾乎等同於廖志峰的職業生涯。

扣掉中間曾至立法院擔任吳東昇國會助理的三年時光,廖志峰做書超過三十年,而且都是在同一家出版社,一路從編輯做到發行人,允晨40年不僅等同於他的職業生涯,更是見證他從少年成長到壯年的珍貴生命歷程。他笑說允晨的書都不薄,自己經手出版的作品,若是全部疊加起來,肯定超過自己的身高。

拓展書系,出版異議作家作品

允晨有不少長期合作的作者,其中不乏著名學者大師。「台灣出版社競爭激烈,許多作家又跟固定出版社有長期合作默契,為了拓展市場,必須豐富原有書系。」廖志峰表示,允晨在十幾年前逐步於原本學術及人文類型作品之外,開發新作者及選書。

2005年,允晨出版第一本中國海外異議作家的作品,康正果的《出中國記:我的反動自述》,隔年發行傅正明的《詩從雪域來—西藏流亡詩人的詩情》。廖志峰表示:「出版這兩本書之後,順勢開拓了流亡及異議作家書系,吸引了許多相同類型的作者及書籍前來探詢。」

這些作品不只有文學價值,本身就是見證當代歷史的重要史料,在兩岸三地華人出版市場中,台灣是目前唯一能自由發行這些作品的國家,「允晨開拓異議書系不僅僅是為了市場,更有不可取代的時代意義。」廖志峰表示。

允晨開拓眾多異議書籍,為時代留下見證。

在允晨的規劃發行下,被中國噤聲的六四作品,於這幾年相繼問世。廖志峰推估:「關於六四可以出版的書,允晨應該都做了。」

書系裡最熱賣的,是香港政治評論家鍾祖康於2007年發表的《來生不做中國人》。廖志峰原本將這本書的閱讀群眾設定為台灣讀者,希望讓台灣民眾更了解中國的政治社會情勢,未料發行後不僅在台灣大賣七萬本,更引起香港、中國的轟動,在陸客自由行的時代,書籍被買回盜印、掃描上網,成為令廖志峰苦笑不已的「暢銷書」。

但《來生不做中國人》的成功,讓允晨有餘裕繼續出版很多不見得好賣,但卻有價值的書,廖志峰笑著形容自己運氣好,「每當覺得快走不下去的時候,就會有本書賣起來,冥冥之中讓允晨可以繼續往前走。」又好比允晨曾出版法國小說家派屈克・蒙迪安諾(Patrick Modiano)的《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那本書只有賣800本。一得獎,書店的訂單就來了。」

做書需要勇氣,有時候也需要運氣。

人脈網絡串連,獲得作者長期信賴

允晨出版的作品多數為主動邀稿,但有不少書來自於合作作家或是譯者的轉介。例如康正果的《出中國記:我的反動自述》一書,當初便是由撰寫《走出白色恐怖》的孫康宜推薦,「康正果後來也介紹了廖亦武跟李劼的作品給我們,兩位作者又再介紹了其他作品。」

透過作者人脈網絡串連,有時甚至會挖掘到意想不到的出版機會。例如文學評論家尉天驄2014年出版的《荊棘中的探索:我的讀書札記》一書,就是因為當時廖志峰在做另一本書,作者邀請尉天驄為其書寫序,「我因此知道尉天驄教授過去曾主持《文學季刊》,發表過很多精彩文章,因此接下來就幫他做了讀書札記一書。」而廖為民的《我的黨外青春:黨外雜誌的故事》則是廖志峰跟另一位作者邱振瑞邊喝茶聊天談出來的。

人脈網絡串連,以及允晨慎重對待每一本書,與作者合作融洽積累出來的信賴感,讓許多知名作者與允晨維持橫跨十年以上的穩定合作關係,「很多人會問允晨憑什麼得到這麼多大師級人物信賴,出版一系列重量級名人的回憶錄與著作,例如彭明敏的《寫給台灣的備忘錄》。」廖志峰表示,如果允晨之前沒有為當年協助彭明敏逃亡的唐培禮牧師出版《撲火飛蛾:-個美國傳教士親歷的台灣白色恐怖》一書,之後也不會藉由唐培禮的引薦,拿到彭明敏的書稿。

透過人脈網絡串連,加上允晨慎重對待每一本書,讓允晨與許多學者大師奠定難能可貴的情誼與合作關係。

長期合作累積下來的默契,也讓允晨與許多學者大師奠定難能可貴的情誼。其中與史學大師余英時的交流最讓廖志峰為難忘。自第一本《方以智輓節考》,余英時前後在允晨出版了八本著作,回顧個人一生的《余英時回憶錄》,更是允晨近年來熱賣的作品之一。廖志峰表示:「做《余英時回憶錄》過程太不可思議,與老師往返非常愉快,後來回想都像是個夢。」無論是製作過程間的電話往返,抑或是飛往美國拜會的兩日參訪,讓廖志峰真切地感受到大師風範與親切溫和,但說到此處,廖志峰頓了一下:「本來去年約定好請老師幫允晨40年題字,老師也很爽快地答應,沒想到老師一個禮拜後突然離世⋯⋯」他形容與余英時往來的回憶,像是停在最美好的狀態嘎然而止,哀傷與懷念卻無盡綿延。

不去設定目標讀者,而是思考書的出版意義

「無論是什麼類型的書,允晨出版的作品都必須有一個核心——除了耐看之外,還要有能啟發人心的觀點。」廖志峰分享,作者的觀點否能打動人心,往往是促成出版與否的重要關鍵。他舉黃婷鈺的《105號公路》為例,這本書回顧作者個人在泰緬邊境十年的經歷,不只談人道救援工作,也談平常較少被窺見的NGO工作者心境,「好的書會不斷地打開你的眼界,帶你看見以前沒想過的事情。」

廖志峰笑稱,出版市場及讀者型態多變,要準確設定每本書的目標讀者太難,因此允晨出版書的準則,是以書存在的意義為考量。除了要提供讀者嶄新的觀點之外,一本書是否填補該領域的不足,也是思考的重點。例如中國異議作家、維權人士廖亦武李劼,多產的兩人著作等身,「他們的書等於是華文文學世界裡的一塊重要拼圖。」

此外,允晨的出版工作也是在填補歷史記憶的空缺,包括政治人物和事件的回憶錄,以及異議作家的作品,「它們都是歷史不容錯過的一頁,這些回憶如果沒有保存,慢慢地大家都會淡忘,後代不會有人知道這些事件的經過。」這些作品提供另一種當代視角觀點,讓後人得以去理解及研究。

廖志峰認為,允晨出版的作品都必須有「啟發人心的觀點」。

跨越40歲之後

允晨即將40年的前夕,多部重量級著作陸續問世,例如李懷宇花了整整14年撰寫的《余英時訪問記》、黃進興的《歷史的轉向:現代史學的風向與省思》、家博(J. Bruce Jacobs)《美麗島事件與大鬍子家博回憶錄》、李永熾《戰後台灣的光與影》、白先勇《孽子舞台劇二〇二〇全紀錄》等作品。廖志峰預告,年底前還會有廖亦武《武漢》的增訂版——允晨將以一個月兩本書的節奏,迎接40周年。

跨越40年之後呢?廖志峰肯定地說,允晨會持續堅守人文領域,並在面對當代的閱讀需求下朝年輕化轉型。例如近來跟鏡好聽合作,找演員莫子儀朗讀《余英時回憶錄》錄製聲書,「這對允晨來說是一次不一樣的嘗試。」直言聽有聲書的受眾是否跟紙本讀者重疊仍需要時間觀察,但只要能夠推廣內容,允晨不排斥多方嘗試的可能性。

「出版社要正視世代的差異。」廖志峰表示,在過去,紙本是接收知識的最重要管道,「大家對吸收知識充滿旺盛企圖,促使出版業蓬勃發展。」現在大眾獲取資訊的管道不再限於紙本,出版業面臨了存亡危機,必須要從年輕世代的角度,發展出相應的經營策略。

允晨即將40歲,廖志峰也要邁入耳順之年,回顧這三十多年來與允晨緊密相連的歲月,廖志峰笑著以雨聲「淅瀝嘩啦」來形容這段不算短的時光——猶如磅礡大雨倏忽落下,轉瞬卻彷彿白駒過隙。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羅健宏 攝影/林蔚靜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羅健宏 攝影/林蔚靜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羅健宏 攝影/林蔚靜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羅健宏 攝影/林蔚靜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文字/羅健宏 攝影/林蔚靜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振宇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羅健宏
  • 攝影/林蔚靜
  • 編輯/梁雯晶
  • 核稿/郭振宇
羅健宏

羅健宏

除了寫稿跟睡覺都在聽歌的雜誌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