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Barbie芭比》是一種文化現象?你該知道的芭比10件事
獲得奧斯卡8項提名,由瑪格羅比和萊恩葛斯林主演的《芭比Barbie》電影引發了巨大的粉紅旋風,細數芭比超過六十年的歷史,其實是N則引發流行文化爆炸的故事。
身兼《芭比Barbie》導演及編劇的葛莉塔潔薇,在幾天前接受《紐約時報》採訪,她說:「希望這部電影能夠成為一個主題為『包容』的邀請函,讓每個人都能夠放下對我們不利的性別限制。」從首映一週間就取得巨大成功——票房收入高達 1.62 億美元,比《奧本海默》還要多上一倍,有望超越2023年目前的票房冠軍《超級瑪利歐兄弟電影版》。
1. 「芭比海默」效應,驗證觀眾的喜好
2023年《芭比Barbie》和《奧本海默》兩大熱片締造全球票房奇蹟,形成各種效應,甚至還有一說——「奧本海默多1.5億票房要謝謝芭比!」(因為芭比票賣完所以改看奧本海默),兩部電影互相加成引發「芭比海默」(Barbenheimer)迷因熱潮,席尼墨菲受訪時也笑稱願意演《芭比2》的肯尼,這兩部大片讓美國戲院迎來疫後遲來的春天。
2. 史上第一個芭比,靈感竟來自「大人玩具」
1959年由美泰兒(Mattel)創辦人蘿絲漢德勒(Ruth Handler)推出的第一隻芭比於美國玩具展亮相,芭比創作靈感是什麼?是德國卡通人物《Bild-Lilli》,為金髮碧眼的性感新奇玩具,蘿絲漢德勒將高度女性化時尚的象徵改版成孩子們的玩具,當時大眼圓臉嬰兒娃娃Betsy Wetsy被許多小孩打入冷宮,芭比的誕生也被指責為「讓女權倒退」的現象。
與玩娃娃不同,小女孩只能扮演媽媽的角色,而芭比始終代表著女人有選擇的事實。--Ruth Handler
3. 問世64年,全球最有價值玩具
每年,美泰兒在全世界150個國家售出超過1,000萬個芭比,其中有超過九成的12歲以下美國女孩,擁有至少一個芭比娃娃。2022年,美泰兒旗下芭比品牌的銷售額約為14.9億美元,相較前一年的16.8億美元有所下降。順帶一提,美泰兒另一個熱門品牌是Hot Wheels風火輪,模型汽車和賽道組在1968年推出,至今仍然非常受歡迎。
4. 1965年推出「節食芭比」被罵翻
回憶兒時情景,打開芭比娃娃盒子,每一套服裝都有完美風格,每一張臉皆是完美妝容搭配髮型設計。完美,完美,完美,芭比娃娃在從前一直是金髮碧眼又纖細,是符合主流價值框架的「美人」。
從頭到腳都做得非常完美的芭比,默化了女孩對「瘦」的審美標準,1965年,美泰兒出產了一款「節食芭比」受到婦女團體撻伐。隨著時代演進與審美探討,碧昂絲等身材豐腴的女星崛起,美泰兒也已推出高矮胖瘦有多元體型的芭比,讓「芭比的身材不再是她的包袱。」也使年輕女孩追求更健康的身體形象。
5. 芭比曾在印度市場遭遇滑鐵盧
芭比來到了印度,並沒有取得令人振奮的成功。
1991年,美泰兒在印度推出的芭比娃娃,還是大家熟悉的金發藍眼芭比。然後在1996年,他們推出了棕色皮膚穿著鮮豔紗麗或莎爾瓦卡米茲套裝(一件及膝的束腰外衣搭配合身長褲)的印度芭比娃娃。但市場回饋,印度孩子依然偏愛白皮膚的芭比,因為在當地文化,淺膚色的女性被認為更漂亮,這是一種自然的選擇。
6. 芭比的第一份工作是——模特兒
芭比發明人蘿絲漢德勒分享到,芭比誕生初衷是作為青少年時裝的模特兒。你可以發現,早期經典芭比服裝設計幾乎都源於巴黎時裝秀,她們的人生目標就是緊跟最新的時尚潮流。職業性別無差別,芭比娃娃換上了護士、空姐、夜總會歌手、太空人、外科醫生,也能同時展現專業與時尚。
7. 「芭比粉」色彩受版權保護
芭比娃娃的粉紅色是什麼顏色?這種粉,已成為芭比的代名詞,美泰兒甚至擁有一種受版權保護的Pantone色調「219 C」稱為芭比粉(Barbie pink),是一種深而明亮的玫瑰色,2023年,透過《芭比Barbie》電影再次迎來復古時尚及其明亮、甜美風格的復興。
8. 從名人圈到伸展台的「芭比風」
佔據時尚版面的芭比風(Barbiecore)是在什麼時候崛起?芭黎絲希爾頓(Paris Hilton)、妮可李奇(Nicole Richie)和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功不可沒。她們超級女性化(通常是粉色且閃閃亮亮)的穿搭如《獨領風騷》、《金髮尤物》以及《辣妹過招》都如今日的《芭比Barbie》形成粉絲狂潮。在高級時裝界,則以Pierpaolo Piccioli的2022年全粉色Valentino可謂是「芭比風」代表作,是「多巴胺穿搭」(Dopamine Dressing)、能激發快樂並讓自己感覺良好的服裝趨勢。
9. 芭比變真人可能嗎?
如果我們把經典芭比變成真人,她的身材是如何?她的身高會是175公分,胸圍39英寸,腰圍18英寸,臀圍33英寸,穿3號鞋。結果是解剖學上不可能驗證的荒謬數字。
10. 有芭比,就有女性主義被熱議
在《芭比Barbie》裡的閃亮粉紅派對上,藏有第二波到第三波女性主義浪潮的背景故事,芭比誕生的20世紀60年代,正是女權主義運動興起的關鍵。女人追求平權的歷程可分為:第一波(1850-1945)女權主義者提倡政治參與;第二波(1960-1990)頌揚經濟獨立和職業發展;第三波女權主義展現個人風格與多元認同,以及2012年崛起的第四波——專注推翻性別規範(gender norms)。
具有女性主義色彩的電影如《驚奇隊長》、《驚奇少女》、《律師女浩克》是以「女英雄」為主角的故事,對部分觀眾來說或許不習慣,所以相較典型超級英雄電影有更多負評。而即使是獲「爛番茄」90%新鮮認證、「CinemaScore」影院評分拿到「A」超高好評的《芭比Barbie》,由於影片中芭比與肯尼的尋找自我之旅也頗具諷刺父權社會的暗示,也引發觀眾評價兩極的論戰。戲裡戲外,性別平等永遠是我們要面對的課題。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2024 奧斯卡銀幕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