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流轉的島嶼記憶》:走入港都基隆,以海洋歷史回望時代風貌

《流轉的島嶼記憶》:走入港都基隆,以海洋歷史回望時代風貌

今年10月基隆太平青鳥書店開幕首展:《流轉的島嶼記憶》邀請人們一同通過島嶼與海共讀。


太平青鳥書店從基隆起飛,眺望遠洋。

今年10月,基隆的望海書店太平青鳥開幕,首展由文化臺灣基金會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基隆市文化局共同主辦,合方創意進行概念統籌,以檳城、基隆、馬尼拉三地透過海洋彼此纏繞的歷史關係作引,邀請人們一同與海共讀。VERSE特別專訪「與海共讀計畫」共同主持人孫平,以及「與海共讀計畫」策展統籌合方創意周琍敏,分享策展點滴。

因海洋而相遇

大航海時代揭幕後,歐洲國家將東南亞港口城市打造為匯聚貨品、勞動力與文化交流的節點,16世紀開始,西班牙人為擴展太平洋而開發新航線,遂於基隆與原住民相遇,英國人後因香料貿易與東南亞事業帝國的藍圖抵達北台灣,在20世紀時日本人亦曾擘劃南進政策。在時間的洪流下,國際間以海洋為媒介,不斷牽連起基隆、檳城與馬尼拉三地間航線與歷間的交會。

然而在大航海時代下的故事,並非都如大海那般平靜。海洋的歷史是殘酷的,包含著戰爭、流離與勞工買賣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所帶來的沈重傷痕,亦影響著那片土地彼時與今日在文化及藝術等層面的質變。

直到現在,許多文史工作者、藝術家與創作者都在創作中一再面對並審視那段歷史,嘗試以自身視角梳理與詮釋。《流轉的島嶼記憶》匯聚了過往各個港口城市的史料、文獻與物件,並邀請領域中學者前往共襄盛舉。孫平特別強調,展覽希望將藝術家們創作前期的研究與過往的歷史資料相匯集,提供對話空間同時,也促成藝術家在國際交流上更多的可能性。

因為所有事情都跟海有關,也都環繞著海洋,所以我們想透過展覽讓大家用一種全然不同的心情,坐下來、望著海,跟海一起共讀。

透過海洋串連起來的三座城市,如今已然發展出各自獨有的文化,而與海共讀所閱讀的對象不僅是海、是城市,更是人。

跟著展覽一起走進三地的歷史,感受時間的洪流。

歷史的伏流

「疫情之下,其實我們不僅不能飛,也不能跳進海裡游過去。」孫平的這句話既是玩笑,也隱隱提出了人類社會交流方式的改變,過往人們的貿易離不開海,文明也都依傍著水源才得以開展。

基隆不僅是過往台灣與國際交流的重要基地,更於近年舉辦各式文化活動,積極改變城市樣貌;馬尼拉是西班牙自16世紀開展的太平洋新航線中的一環,在歷史中與基隆有著顯性的連結;檳城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歷史古城,近年也積極發展多樣地城市面貌,在歷史上,基隆與英國貿易版圖數次失之交臂的故事中,檳城亦是重要的隱性角色。

基隆作為台灣主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可以見到各殖民階段所留下的歷史痕跡,在承受著諸多文化衝擊的同時,也累積了其獨特的文化風貌,在近年政府與民間的推動下,逐漸向在地與國際揭開面紗。在歷史的巨大洪流潛藏著的各式伏流,都各自代表著一個個關於城市與人的故事。在大量史料的背後,隱含著的並非是生硬的學術討論,而是歷史波濤下,與每個你我相關的集體連結。

《流轉的島嶼記憶》展覽現場。

群像下的個人關懷

在以國際為架構的大歷史之下,每個個人都能擁有獨特的微史觀,透過自己的理解去詮釋往昔的故事。「最令我觸動的,是鍾淑敏老師的〈望向南方新天地〉,討論日治時期的南洋移民。」當我們問及孫平印象最深的史料,她如此說道。

台灣人在日治時期南遷時大舉遷往南洋,隨著時間過去,部分人們得以尋到落腳之處,而這些人都各自對在地國家產生的影響,相較於思考南下的人民群像,我們略過了個人的歷史,是什麼職業或的身份,各自的命運又面臨了哪些改變,在群象之內每個人的輪廓與背景都如此不同。

「我在讀資料時,有時會鼻酸。」孫平感性地說,在文獻裡,每一個往南移動的人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移動,而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我們能看出他的無奈是在近代史裡太多離開台灣追求更好生活的人,命運或許更好,或許非常悲慘。但在大歷史下,用溫暖細緻的角度把每個人的細節抽絲剝繭分享出來,那早已經超越了所謂的歷史,

在疫情之下,人們常提起「抗疫就像一場戰爭」,然而今日的我們已經難以想像,或根本無從想像起過往的「戰爭」歲月,從大歷史中我們能夠看見一個世代的變化,能夠從官方文獻或遺跡中窺探一二,而那些相對微小的個人,仍能在文獻之中被流傳下來,清楚地呈現出各自生命的輪廓,以無數的個人,堆積起整個時代的重量。

凝視歷史的方式

《流轉的島嶼記憶》牽涉著歷史,這意味著背後伴隨著大量的史料閱讀與調查研究,而該如何讓展覽容易被大眾消化理解是策展時的重要考量,「我們希望所謂的交流,能是多元面向的與觀眾交流互動。」在周琍敏的梳理下,決定與不同團體合作,共同打造適合大眾的觀展體驗。

「Lightbox攝影圖書室」以近代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攝影圖書史視角參與展覽的選書策劃,攝影作品以圖像形式展現,藉由書籍作為載體,將藝術的知性與感性相連結。

談及本次選用攝影圖書的考量,兩位也與我們分享,「感性」是藝術作品的核心能量,但實際上資訊類的許多消化、閱讀都可以在展覽中以攝影作為較輕巧的連結方式。在本次選定的三座海港城市的歷史之外,也包含了有大航海時代複雜的國際關係,透過攝影圖書,展覽希望將大量的史料文字與資訊轉化,以圖像營造更廣闊的想像空間,創造知性與感性間的平衡。

https://www.facebook.com/lightboxlib/posts/4455078224584784

而本次展覽亦結合在地團隊「雞籠卡米諾」,策劃以導聆的方式分享在地視角的第一線觀察,以講故事的方式講述在地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史料或許讓來觀展的人覺得比較無法理解,但我們還是希望讓內容帶有對話、分享、討論的情境。」以策展人的角度出發,周琍敏提供多樣的觀展角度、方式,提供觀展者深刻而不負擔的觀展體驗。

以文字、圖像、聲音,甚至部分展品提供觸覺體驗,乃至邀請藝術家、策展人與文史研究者前往交流經驗或講座分享,《流轉的島嶼記憶》挖掘歷史的同時也遙望未來,藉由創造對話作為契機,引導眾人不再僅以海港或觀光地的角度看待基隆,嘗試以文化的角度看待港口身世帶來的歷史紋理,並思索未來以共同的歷史經驗發展國際合作的不同可能。

島嶼記憶,象徵著各個島嶼上的人們在歷史進程中不斷交會的共同經驗,也懷著基於回憶共創未來亞洲藝文能量流動的期許。《流轉的島嶼記憶》透過策展將歷史的重量感減輕,在史料研究、討論與交換的過程中,讓每個觀者從不同的生命視角對歷史提出疑問,並進而理解宏觀的歷史與個人微歷史都緊緊相扣,如流轉的波波海浪。

|展覽資訊|

流轉的島嶼記憶:檳城.基隆.馬尼拉——與海共讀

日期:10.22-11.07
地點:太平青鳥3F展覽空間(基隆市中山區中山一路189巷135號)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黃于真
  • 攝影/Ogawa Lyu
  • 編輯/林穎宣
  • 核稿/游千慧
黃于真

黃于真

千禧年生,百合花田長大的客家後代。目前就讀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曾任系刊《拾幾頁》總編、美術設計,現執行畢業製作《渡日》。喜好文學及電影,嘗試以文字為生,持續探索不同領域的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