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科技藝術回應大疫時代
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正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展出中,以「非日常」為主題,探索疫情造成的日常變化,並以科技藝術作為反思與回應。
「未來」是人類永恆的命題,在動盪的大疫之年,以未來為題,欲帶給人們走下去的希望與動力,同時思考科技進步帶來的雙面刃。
2021科技藝術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旨在培育、滋養和擴大群眾對於科技和新媒體藝術的想像,而今年獲選的四組藝術家正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進行「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階段性成果展出,包含「張碩尹工作室」《孿生廟、默娘髮、與鴻仙人》、「田子平」《失重計畫—非日常篇》、「施懿珊」《記憶戰爭》和「NANONANO」《Heterotopia》。
「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共同策展人、「AND臺灣藝術與科技中心」創辦人蔡宏賢說明,今年在疫情蔓延的時代裡,「2021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以「非日常」為主題,探索疫情造成的日常變化,並以科技藝術作為反思與回應。
在此命題下,張碩尹工作室、田子平、施懿珊、NANONANO四位/組藝術家,分別從藥籤文化、人機關係、數據監控、奈米藝術切入,透過跨域的藝術表現手法,詮釋自己心中的命題。
以「藥籤文化」非典型療法,回應病毒肆虐的大疫之年
張碩尹在為新竹市美術館《本草城市新竹:以淺山海作為方法》參展作品進行田野調查時,意外發現新竹北門附近一家百年中藥行仍保存古老的「藥籤文化」。
「過去人們生病時,如果沒錢看病,就會到中藥行附近的媽祖廟『長和宮』抽藥籤,再去對面的『鴻安堂藥房』抓藥。『鴻安堂藥房』也藏有一本『長和宮藥籤簿』,裡頭記載100支藥籤,每支藥籤中的藥方除了常見的中藥材之外,甚至包含『賊仔褲帶』、『斗笠』、『鐵秤錘』等各種意想不到的物品,我覺得非常有趣,在疫情時期來看更是心有戚戚。」張碩尹說道。
從田野調查時的意外之喜開始,張碩尹接著在100支藥籤中,挑選20支成份特別有趣的藥籤,請香水公司擷取成精油,搭配氣味擴散裝置,讓參展者從嗅覺出發,感受結合民俗信仰與醫療的「藥籤文化」。同時,他也邀請實驗音樂家劉芳一以藥籤為題,從籤詩、藥材藥性、外觀、在體內的作用等為靈感想像出對應的聲音。最終擴香機一噴出香氣,聲音便會響起,帶來兼具聽覺與嗅覺的沈浸式裝置體驗。
張碩尹表示,在《孿生廟、默娘髮、與鴻仙人》作品發展過程中,自己也在「AND」建議下,思索多種擴香形式,除了目前展出的大型擴香裝置外,未來也可能藉由小型擴香裝置,讓此作品不僅能在白盒子空間中展出,更可以藏身公車等日常情境中。「當然,如果在展館以外的空間展出,便會衍伸出插電等技術問題,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希望持續挖掘更多作品呈現的可能性。」張碩尹說道。
從機械複製到數位複製,探索跨域創作的各種嘗試
田子平的《失重計畫−非日常篇》則延續藝術家在2020年初發起的《失重計畫》,從過去以彈力球砸向液晶螢幕,隱喻機械複製對於人類心理的影響,到如今在《失重計畫—非日常篇》中,將破碎、暴力、機械複製的主旋律,延伸到舞者肉身,運用舞者的重量產生螢幕裂痕,也讓觀眾藉由自己同為人類的共感聯覺,對於舞者的所知所感更能有所體會。
「我將這次作品分為五段,首先是人類在充滿液晶螢幕的環境中甦醒,開始試探它,並與之相處;第二段則是3分鐘的無聲演出,強調舞者與螢幕碰觸時的細微變化與碾壓過程;第三段則透過舞者大肆地踩踏、碰撞液晶螢幕,表現出人類發現『破碎』狀態的迷人之處。」
「接著則是舞者回歸人性,反思自己為何要著迷於『破碎』這件事;最後以相機即時側錄現場畫面,探討這些過程被資訊媒體傳達後,又會為觀賞影像的人,帶來怎樣的影響。這也是從《失重計畫》討論機械複製,延伸到《失重計畫—非日常篇》探討數位複製的一種嘗試。」田子平說道。
回顧作品發展過程,田子平也表示,這次與麥藍提亞Mailantia舞團的合作,是她首次從新媒體藝術跨足肢體藝術的嘗試,如何在充滿身體性的舞蹈表演與抽象性的科技藝術語彙中取得平衡,是創作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之一。
「我是科技藝術出身,卻常擔心科技藝術太過於冰冷,希望自己的作品更有溫度,所以才選擇透過舞者的肢體來表達。這次參與『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除了讓我有機會實踐這個構想,『AND』也鼓勵我更大膽地實驗,因此才有3分鐘無聲段落這種突破性嘗試。」田子平說,希望以這次計劃為起點,嘗試更多跨領域的創作,持續打破既有的創作模式,在裂縫中迸發出更多藝術表現的可能。
你的記憶不是你的記憶!以人為介入對抗數位強權
空中自體動力宣言創辦人施懿珊,則透過演算法干擾社交媒體的記憶場景,帶來試圖對抗數位媒體強權的作品《記憶戰爭》。事實上,施懿珊從2008年開始,便以虛構身份「賴火旺教授」,活躍於中國網路論壇。
然而,2019年時,中國政府大量淨空線上平台在2017年網路實名制運作前的網路資訊,「從2008年開始,我在中國線上平台發表三、四千篇文章,2019年之後卻只留下約2%。很多網友從小就在這些線上空間裡跟我共同成長,我們過去的資訊,甚至是文化生態卻在2019年後被連根拔起,青春記憶轉眼成空,等於是記憶被數位媒體截斷,讓我們非常難以接受。」
施懿珊說,「我跟中國科技社群討論時,發現這不只是中國網路社群的問題。事實上,許多社群平台也會有時間追溯功能,告訴用戶『五年前的你在做什麼』,也就是說,數位媒體一方面截斷我們的記憶,另一方面又不斷提醒我們過去的記憶。在數位媒體介入下,『記憶』彷彿從肉體抽離,交由數位系統控管。」
這種荒謬卻又普遍的現象,便是施懿珊創作《記憶戰爭》的動機,「其實我原先的構想是展出相關雕塑或是紀錄片,跟『AND』討論後,他們建議我嘗試讓整個行動成為展覽的一部分,才演變成充滿實驗性的展出模式,讓這場展出就是一個開啟實驗計畫的按鈕。」
也因此,這次她除了在展場中播放關於計畫緣起的紀錄影片,也會邀請民眾在藝文活動蓬勃發展的10月至11月間,將自己參與藝文活動的照片、音檔、影片、文字上傳至她架設的線上平台。
接著,由她將搜集到的檔案重新標籤、分類,再生成出一個彷彿「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展場空間的照片和影片,並讓參與者身上綁著類似wifi的廣告推播工具,在行進中將虛構的「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影像推送到路人的手機、社群平台動態牆上,使真實與虛構的「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資訊彼此交織。活動結束後,整場過程也將被拍攝為紀錄片,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放映。
在奈米影像中,看見台北也感受世界
最後,由新媒體藝術創作者許巽翔和材料工程師黃胤豪共同組成的藝術雙人團體「NANONANO」則延續去年在《Microscopic City 微觀城市》作品創作過程中,發展出的奈米世界材質圖像加工技術,再透過與所處城市街景的重疊,打造出新作品《Heterotopia》,讓一粒沙土不只蘊藏一個世界,更具現台北城日常街廓。
「其實去年我們就在微觀影像拍攝過程中,發現除了單純的拍攝、紀錄之外,我們更想要在微觀世界中,透過人為加工建構出新景觀,所以在《Microscopic City微觀城市》創作後期,我們便已開始思索,後續人為加工過程可能會運用哪些技術。」黃胤豪說道。
而在此過程中,兩人也發現傳統的雷射雕刻、3D列印等技術,無法應用於奈米尺度的創作,因此選擇以離子束作為能量源,轟擊樣品表面,藉此在上面畫出想要的圖形、建構出心目中的景觀,「我們過去拍攝微觀影像時,會對某些影像的地質或是地形起伏產生熟悉感,覺得像是台北的某個角落。這次我們便以此為基礎,疊合適合的台北市地圖。」
回顧從《Microscopic City 微觀城市》到《Heterotopia》的創作過程,黃胤豪也表示,NANONANO作為年輕的藝術團隊,即便具備一定的技術和影像處理能力,在作品呈現方式上,卻需要更多摸索,「我們有時候會比較難梳理出論述主軸,而『AND』是經驗豐富的創作者,也對於我們使用的新技術有所理解,便可以提供非常切實合用的建議。」
放眼未來,NANONANO也計畫奠基於《MicroscopicCity微觀城市》、《Heterotopia》的創作經驗,將奈米影像拍攝及加工技術,應用在不同展覽主題或城市據點,讓人們在奈米尺度中,不只看見台北,更可以感受世界。
「現在」與「未來」是物理性的時間斷代,然而「現在」與「未來」之間的演進,卻是充滿可能性的動態過程,而『AND』長年對於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不只為新銳藝術家提供更多創作空間,也讓這些打破藝術疆界、摸索技術邊境的嘗試,成為藝術走向未來的動能,在日常或非日常之中,打開藝術創作的更多可能。
C-LAB 未來媒體藝術節|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2 F)展出中,展期即日起至11月28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