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香奈兒遇見好萊塢——談電影修復與女性反思

C for Culture

香奈兒遇見好萊塢——談電影修復與女性反思

電影在光影之間呈現時代的切面,透過和電影學者王君琦教授的對談,我們穿梭了時空,從女性主義的起源地法國開始,談法國電影資料館及電影修復工業,如何透過修復保存,再現並梳理當代女性處境。

電影在光影之間呈現時代的切面,透過和電影學者王君琦教授的對談,我們穿梭了時空,從女性主義的起源地法國開始,談法國電影資料館及電影修復工業,如何透過修復保存,再現並梳理當代女性處境。

“It is through cinema that fashion can be imposed today.” —— Gabrielle Chanel

電影是一秒24幀的連續影像,是濃縮一個時代與社會現況的短暫夢境,透過電影修復,不只是讓經典以更現代的面貌重現,也能重現一時一地的文化、商業、時尚、美學,乃至社會狀況。近年來無論是台灣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TFAI)投注心力修復保存的70至80年代的電影,還是香奈兒Chanel和法國電影資料館(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合作所舉辦的各種回顧展以及修復電影,都讓人們得以窺見一度被塵封的時代記憶。

「電影有種很特別的雙面性,同時是文化與工業、藝術及娛樂,更是歷史與社會的回望。」長期研究女性與電影的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王君琦指出,被稱為「第七藝術」(註)的電影,就像某個時代的切片,是她觀察70、80年代女性處境的重要切入點。

曾任台灣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的她,最初目標是要系統性地修復跟整理包括導演李美彌在內的台灣80年代女性導演作品,沒想到這個過程卻讓她意外開啟了對「電影修復」及「女性電影」的新觀察。王君琦提到,從女性主義起源地法國來看,西蒙波娃最具代表性的《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到理論家莫尼克.維蒂格(Monique Wittig)所寫下的〈女人不是天生的〉(One Is Not Born a Woman)一文中,都闡述了女性並不是生來就只附屬於家庭,這樣的反思在法國電影中都時常出現。

香奈兒女士和好萊塢電影工業最初的相遇,是美國製片人塞繆爾.戈德溫(Samuel Goldwyn)想藉由她的時尚地位為演員製作服裝,藉以吸引更多美國女性觀眾。

「以台灣觀眾熟悉,女性影展也有播放過的香妲.艾克曼(Chantal Akerman)的《珍妮爾德曼》(Jeanne Dielman, 1975)為例,以長鏡頭呈現家庭主婦生活的況味。」王君琦解釋,片中瑣碎的日常,平淡到幾近讓人瘋狂的扼殺,透過電影藝術去投射該時代身為女性的處境。

香奈兒、好萊塢與法國新浪潮

每個國家一定都要有電影資料館,讓電影能作為社會史、文化史跟媒介史等發展脈絡對話。

「服裝、電影跟性別,在時尚史的脈絡下就有很強的相關性。」提及修復女性電影為何重要,王君琦提到了香奈兒女士(Gabrielle Chanel)和好萊塢電影工業最初的相遇,「一開始是美國製片人塞繆爾.戈德溫(Samuel Goldwyn)邀請香奈兒為聯藝電影公司(United Artists)製作服裝,想藉由她的時尚地位,吸引更多的美國女性觀眾。」因此,香奈兒在電影Tonight or Never中,以簡約、率性風格替女主角打造了獨有的法式優雅氣息,但對於當時沉迷於奢華、繁複的浮誇風潮的好萊塢來說,似乎過於簡約,不願妥協的香奈兒毅然決然返回巴黎。 

香奈兒和法國電影圈有很深的關聯性,彼時透過尚.雷諾瓦(Jean Renoir)、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等導演的引薦,她與法國電影新浪潮代表女星之一的羅美.雪妮黛(Romy Schneider)多次合作,成為好友。

香奈兒長期贊助法國電影資料館(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並於2022年借調出一套經典1961/62秋冬高級訂製服裝斜紋軟呢套裝,用行動支持資料館所舉辦的羅美.雪妮黛回顧展。

羅美.雪妮黛活躍於1970年代歐洲影壇,個人生活與演員生涯深受演員亞蘭.德倫(Alain Delon)、導演盧契諾.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和嘉柏麗.香奈兒女士(Gabrielle Chanel)三位貴人影響。

2022年香奈兒和法國電影資料館合作的「羅美.雪妮黛回顧展」則是再度回望這段歷史。

兩人合作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正是導演維斯康堤的《三豔嬉春》(Boccace, 1962)中的Le travail段落,香奈兒以服裝改變了雪妮黛的風格和生命軌跡,自此她揮別了甜美公主的形象,做回自己。「她和別的時裝設計師不一樣⋯⋯她打造完整連貫且有邏輯『秩序』的美學風格,如同建築裡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一樣,是一種『香奈兒柱式』(Chanel Order),遵循一定的道理與準則。這是一種愉悅心靈的優雅,遠遠超越眼睛所見。」羅美.雪妮黛如此貼切地形容。香奈兒不以好萊塢電影工業期待的華麗多變呈現服裝,卻讓穿著更符合女性本身生活的樣貌。

羅美.雪妮黛第一次對角色如此投入,精彩揣摩女主角的愛欲與支配權。拍攝的公寓場景更與香奈兒女士的康朋街寓所十分相似:同樣的書架、米白色沙發和扶手椅。自此之後,香奈兒成為這位女星在大銀幕與私下最常穿著的服飾品牌。

羅美.雪妮黛在電影《三艷嬉春》裡的每個造型,都由香奈兒女士親自打理。

王君琦提到,台灣曾辦過一檔法國電影「自由是我們的」影展,播放《鄉村的一日》(A Day in the Country, 1946)和《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 1937)這兩部片,同樣由香奈兒女士做服裝設計,不以符合當代流行的華麗繁複設計,而是自然符合角色穿著,一如她所鍾愛設計那樣簡約及自然。

另外像是安妮.華達(Agnès Varda)所執導的女性電影《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Cléo de 5 à 7, 1962),亦有一些有趣的呼應。懷疑身患絕症的年輕女歌手克萊歐,非常喜歡購買各式服裝,王君琦提及電影當中的表現:「她走進第一間服飾店買的就是帽子,那我就會聯想,香奈兒最早是做帽子的,不買時裝、大衣、而是試戴帽子,是不是一種連結跟回應。」

黛安娜王妃的憂傷與美麗

分析修復電影中的女性群像外,定義當代的女性電影也有積極意義。

王君琦指出,一般講女性電影,把導演創作也算進去的話,會說要包含幾個要素:「由女性創作、獻給女性、談論女性處境(by women、for women、about women)」 三個面向,為女性而拍,還要在主流論述之下翻轉結構,打破既有的說故事方式。

以去年討論度很高,黛安娜王妃的半虛構傳記電影《史賓賽》(Spencer, 2021)為例,「黛妃」這個角色本身就深陷社會框架之中,比如身為皇家貴族、婚姻中的角色、年輕的新娘,很大部分限制了她身為女性的渴求和欲望。王君琦認為,作為談論女性在當代社會處境和權力關係中悲哀的電影,基本上已經成立了。

在電影主視覺中,《史賓賽》主演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穿著香奈兒1988春夏高級訂製服系列look 82,米色烏干紗晚宴洋裝,以金銀色橢圓與葉形亮片打造藤蔓造型刺繡。畫面中特意讓史都華背對鏡頭,狀似哭泣的樣貌,呈現了黛妃內心的曲折與承受的社會壓力。為電影重新復刻此款洋裝,香奈兒工坊動用五名專責工匠,需要1034小時工時(刺繡工藝占700小時)共同完成。

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穿著香奈兒高級訂製服拍攝《史賓賽》電影主視覺。

為完美重現黛安娜王妃的優雅身影,香奈兒Lesage刺繡工坊與Lognon褶飾工坊費時1034小時,由五名專責工匠共同打造,重新復刻香奈兒1988春夏高級訂製服系列。

建立女性影人資料庫

每一間電影資料館都需要如何重新整理出史觀、邏輯,讓觀眾看到多元面向的發展脈絡。

「希望能建置以女性電影人為主的資料庫。」王君琦提到她正在女性影像學會進行的計畫,期望能透過爬梳資料跟查證,完成包含女導演們的作品年表、聯繫方式等資訊。「可以是一個完整的群像,更可以是平台。」王君琦認為,讓不同年代導演們成為女性電影群像,更能互相聯繫、協助,成為一個社群。

就像是隔海呼應一樣,無論是法國電影資料館的回顧展,還是台灣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對早期女性導演作品的整理及修復,在戲院座下的光影間,彷彿又能透過導演們的目光,凝視那個時代關於女性處境的反思與辯證。

註:《第七藝術宣言》為義大利詩人及電影工作者喬託.卡努杜(Ricciotto Canudo)於1911年提出,為史上第一次將電影視為藝術分類之一的宣言。卡努杜指出,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為主要或互相補充,唯有電影是結合了動與靜、時間與空間、造型與節奏等多元面向的綜合藝術表現。

Read More

➊《性、高跟鞋與吳爾芙:一部女性主義論戰史》|施舜翔
從性論戰、文學論戰到文化論戰,重探橫跨60到90年代,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脈絡,探討女性主義者為何而戰?以經典作品如吳爾芙著作、《傲慢與偏見》及《簡愛》深入淺出從文學作品探討思想;從女性情慾切入性別惑亂或革命的時代,最後以羅曼史、電影與時尚再看女性主義於文化層面的發展。靈巧地走過論戰地雷區,透過分析當代經典與運動現場,重新梳理女性主義流變。

②《台灣女導演研究2000-2010:她.劇情片.談話錄》陳明珠、黃勻祺

收錄八位自2000年後崛起的新銳女導演對談及她們的作品文本分析,試著勾勒出台灣電影圈女性創作者群像。以王毓雅、曾文珍、周美玲、李芸嬋、陳芯宜、陳映蓉、鄭芬芬、傅天余等人為主軸,文本的解讀開始作為本篇,配合導演對談的經驗分享,兩相對照,形成類似對話般的觀點探討,從不同角度觀看作品中的性別符碼、美學風格與女性意識。

➌《時尚現代性》張小虹
時尚是身體與世界接觸的介面,重新爬梳與穿梭人們「內在」與公共場域之間的界線。從不同時代審美的觀念出發,探討「身體—服飾」的徵候,展開對時尚的全新觀察。從理論到文本,文化到國族,以班雅明和德勒茲的「皺摺理論」出發,將時尚的創造變化,如布料般翻新做比喻,宛如「合摺、開摺、再合摺」的時間運動。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5封面故事「是男生,是女生,是流動與多元」,更多關於性別流動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黃博鉞 圖片/CHANEL提供 編輯/Kris Lin 核稿/郭振宇
文字/黃博鉞 圖片/CHANEL提供 編輯/Kris Lin 核稿/高麗音
文字/黃博鉞 圖片/CHANEL提供 編輯/Kris Lin 核稿/高麗音
文字/黃博鉞 圖片/CHANEL提供 編輯/Kris Lin 核稿/高麗音

回到專題:從香奈兒看見世界:藝術、時尚與電影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黃博鉞
  • 圖片/CHANEL提供
  • 編輯/Kris Lin
  • 核稿/高麗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