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for Culture
時裝是時代的印記,音樂也是——香奈兒在非洲達卡找到自己
香奈兒一年一度的重要盛會「Métiers d ’art」工坊系列大秀選在當地首都達卡(Dakar)舉行,這座位於人類搖籃非洲大陸最西端的港都,是如何展現香奈兒已臻化境的工匠精神以及維吉妮獨到的音樂品味?
縱觀流行音樂史,70年代無疑最接近完美:崇尚波西米亞精神的後嬉皮與反叛不羈的龐克在同一個時空背景下探索自由的真諦,嘻哈與電子樂的骨肉形狀日趨茁壯,那是個崇尚自由、百花齊放,一切皆充滿可能性的黃金時代,也是香奈兒(CHANEL)藝術總監維吉妮.維婭(Virginie Viard)與青春遁走的年少時光。
去(2022)年12月,品牌一年一度的重要盛會「Métiers d ’art」工坊系列大秀前往塞內加爾,選在當地首都達卡(Dakar)舉行,這座位於人類搖籃非洲大陸最西端的港都,是如何展現香奈兒已臻化境的工匠精神以及維吉妮獨到的音樂品味?
“Music gives color to the air of the moment.“—Karl Lagerfeld
2019年5月3日,香奈兒在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發布2020早春系列(Cruise / Resort)。這是藝術總監維吉妮.維婭(Virginie Viard)新官上任、真正獨挑大梁的第一場秀,雖然還沉浸在前任掌門兼恩師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離世的愁雲慘霧,但她不負眾望,引領工坊團隊書寫新頁。
秀場布置向來是香奈兒的拿手本領之一,現場有如復刻老電影才見得到的火車站一隅,當德國電子樂團Tangerine Dream〈Love On A Real Train〉輕盈的合成器響起時,也象徵肩負歷史榮光品牌前往全新里程。
而幾個月後,接踵而至的2020春夏時裝秀(Ready-to-wear),維吉妮像是擷取了巴黎住宅的屋頂空間,讓模特兒漫步在巴黎天際線之下,這樣的畫面會令她想起兒時記憶裡60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英倫樂團Stereolab的輕盈電子碎拍貫穿頭尾,中間甚至巧妙穿插一段Leon Ware的60年代靈魂樂,屬於維吉妮心中最直觀的法式女孩輪廓與品味不言而喻。在2019秋冬高級訂製服(Haute Couture)大秀上,維吉妮將大皇宮改造成出一座豪華的木質調圖書館,配上Trip Hop名團Portishead慵懶又銳利的音樂感染力,讓女性書卷氣得以同時並存在優雅與個性之間。
讓音樂帶我們前往更好的地方
在接連三場秀的短短半年內,維吉妮不僅展現她頂尖的設計功力,也在概念上充分表現出她高度的音樂品味。其實音樂一直是香奈兒無法分割的象徵,創辦人嘉柏麗.香奈兒(Gabrielle Chanel)女士年輕時擔任裁縫學徒期間,就曾在穆蘭當地的咖啡館兼職駐唱歌手,以一首〈Qui qu'a vu Coco〉(誰見過Coco)廣為人知—這也成為香奈兒女士小名「Coco」的由來。
香奈兒女士對音樂有著強烈的執著與愛好,正如她偏好與滿腹墨水的作家、畫家們交流談心,這位時裝界先鋒也從許多音樂家朋友身上看見設計的靈感,諸如鋼琴家米西亞.澤特(Misia Sert)與歌劇女伶瑪莎.達維利(Marthe Davelli)、俄裔音樂家伊果.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等人,同時品牌長期贊助並推動多項音樂團體活動。1918年,當香奈兒女士在康朋街31號拓展人生中首間分店時,也特別為自己買了架古典鋼琴以茲紀念;60年代初,英國樂團The Beatles在全球掀起「披頭狂熱」(Beatlemania),當時高齡80歲的香奈兒女士也多次表達自己對於這波新興熱門音樂的崇拜,亦特別搭機遠赴英國追星,目睹天團的崛起時刻。
作為繼香奈兒女士之後首位女性掌舵者,維吉妮.維婭也完全承襲品牌創辦人在流行音樂方面細膩又講究的品味。香奈兒女士離世的年代背景正逢維吉妮的年少時光,彼時60、70年代搖滾樂正席捲全球,而法國也風行一種被稱作「Yé-yé」的流行樂型態,這種樂風融合古典巴洛克、靈魂樂、搖滾樂與法國香頌,代表人物為被稱作「法國貓王」的約翰尼.阿利代(Johnny Hallyday)和多棲鬼才賽吉.甘斯柏(Serge Gainsbourg),年輕時迷戀搖滾樂的維吉妮,也似乎延續了香奈兒女士對搖滾樂的眷戀與念想。
事實上,沒有人會否認香奈兒的確挺搖滾的,無論是19世紀借鏡男裝剪裁所賦予的中性前衛輪廓,或是長期與全球頂尖音樂明星的密切合作——例如近期邀請搖滾歌手萊拉.斯瑪拉(Leïla Smara)擔任形象大使—呼應時裝設計就是反映時代所需,音樂同樣亦是記錄一個時代的重要切片。況且,時裝設計師在使用音樂元素時,並非只是單純的複製音符或挪用歌曲,而是經過對歷史脈絡的理解,將抽象的文化意涵藉由工藝手段重新轉化。這種精神正與法國樂壇對流行文化的理解十分相近。
「法國人一直很重視近年我們常說的⋯⋯那種聽音樂的『vibe』(氛圍)。」金曲獎級的電子音樂人暨獨立電子廠牌「派樂黛唱片」(Dark Paradise Records)創辦人黃少雍如此表示,他以自己的音樂歷程為例,當年就是受到法國樂團Air的影響,從而從本格派的搖滾樂手轉換至電子合成器領域。
Air的成名曲〈La femme d'argent〉以一段潮水聲混合非洲手鼓的節奏做開場,接著在充滿太空感的合成器聲響背後,藏著慵懶又性感的爵士感bassline,這種融合各家樂種特長的招數,充分展現法國人對於音樂的高度理解力,「這某部分或許和他們的舞廳與派對文化息息相關,法國人的音樂場域不僅限於舞廳俱樂部,有時也可能出現在郊區的某個廢棄巴士或空地。」
這也是為何香奈兒要選在塞內加爾的達卡舉辦一年一度的「Métiers d’art工坊系列」大秀。一個地區的生活樣貌與城市脈動才是形塑文化的關鍵,這個位於非洲大陸最西端的港都,對品牌掌門維吉妮來說,就是一個孕育多項藝術發展的文化之都。
在工藝殿堂與文化之巔,重返70年代青春歲月
論及女裝設計基本上分三大範疇:成衣(Ready to wear)、高級訂製(Haute Couture)與存在於「春夏」與「秋冬」兩季之間的度假系列(Resort/Cruise),而「Métiers d’art工坊系列」則是脫離上述三大類別之外。這支由拉格斐先生於2002年所開啟的系列是香奈兒獨有的主題,一年僅一場秀,固定於12月舉行,走訪世界各地的重要都市,將品牌八大工坊(包含鞋履、帽飾、山茶花羽飾、褶飾、珠寶配飾、金銀貴金屬與兩組刺繡工坊)之技藝發揮到極致,要與流行成衣市場生產製程做出決定性的對比與區隔。
2022年的「Métiers d’art工坊系列」帶來與過往截然不同的藝術饗宴,大秀會場「前司法宮」(Palais de Justice)與周邊空間舉行藝術沙龍,出身達卡的創作歌手Obree Daman更是本秀最重要的音樂演出核心,這位使用沃洛夫(Wolof)族語創作的音樂鬼才,透過非洲文化的底蘊與塞雷爾民族歌謠的精華應用至黑人樂派,讓傳統的音樂律動提升到新的層次。他與合作兩年的「Angel Voice」合唱團一同演出〈Africa Salam〉,對於非洲作為人類的搖籃與起源給予歌頌,「我在我的故鄉唱這首歌,像是歡迎大家的到來。」Obree Daman真切地表示。
這個計畫已籌備了三年之久,在維吉妮上任前夕就已箭在弦上,受到全球疫情影響才被迫延緩,卻也令品牌有更多心力與時間去策劃這場全方位的藝術跨界沙龍。這是香奈兒、維吉妮與達卡在地的藝文工作者多年來保持開放對話、交流的成果,也是巴黎與達卡兩座城市的文化巡禮暨交流,出現在珠寶飾品與包款上的獅子圖樣即是融合了塞內加爾國徽和香奈兒雙C標誌的設計結晶。
維吉妮將自己少年時的成長軌跡與所見所聞投入在這次主題設計中,各家流行音樂發展高漲的70年代輪廓自是本次設計軸心,那是搖滾樂正值鼎盛、黑人跳舞音樂有了全新面貌的輝煌時刻,香奈兒招牌的山茶花以精細的刺繡形式與珍珠、珠寶鈕扣呈現,呼應一連串兼具有波西米亞民俗風的面料編織技術;精美的刺繡亮片也與帶有光澤感的黑白蕾絲褶飾呼應,傳遞甜美與率性共存的多元性格;致敬香奈兒女士深具開拓視野的男裝線條剪裁,宛如重現復古搖滾歌手的中性輪廓;I-Line輪廓搭配喇叭褲型,則是對應靈魂樂、放克樂加速進化的年代趨勢。
品牌好友「菲董」菲瑞.威廉斯(Pharrell Williams)自然也是這場盛會的重要來賓,這是這位神級音樂人首次來到貴寶地,他被當地充滿原生創作熱情的能量感到震懾,他認為,現在是個瞬息萬變的瘋狂世界,但我們也比以往都更懂得欣賞一個人表達自我的方式,這個世界已經準備好迎接在達卡看到的這群觀眾—如同音符的共鳴或合奏,「這場秀只能用魔幻來形容,我認為這是維吉妮迄今最精采的作品。」菲董說。
Read More
➊《Meet Me in the Bathroom: Rebirth and Rock and Rollin New York City 2001-2011》|Lizzy Goodman
911事件後,紐約藝文圈憑藉一股全新崛起的在地搖滾樂勢力恢復生機,這股浪潮更影響近十年內全球Indie Rock的趨勢。作者Lizzy Goodman本身是資深音樂記者,書名取材自紐約車庫搖滾 / 後龐克復興(Garage / Post Punk Revival)名團The Strokes的同名歌曲。本書除了見證這波音樂浪潮的前因後果,也為千禧年後的獨立樂團風格與近代吉他搖滾最後的黃金十年留下珍貴紀錄。
②《Exile on MainStreet: A Season in Hell with The Rolling Stones》|Robert Greenfield
如書名副標所言:這本書紀錄了那個有如地獄般的一整個夏天。內容講述英國樂團The Rolling Stones生涯第12張專輯《Exile on Main St.》(1972)的製作祕辛。本書不僅鉅細靡遺紀錄了60、70年代搖滾樂的偉大時刻,也等同見證當時最風光、糜爛的搖滾客名利場,浸泡過藥物、酒精與性愛的享樂主義,最終竟讓這群英國壞男孩們催生一張致敬美國流行音樂文化根源(藍調)、混亂、飽滿、卻又原始而純粹、令人肅然起敬的藝術品。
➌《Push Turn Move》|Kim Bjørn
被讚譽為是近代電子樂界的重要講義,由出身丹麥的設計師暨電子音樂家Kim Bjørn撰寫,並邀請《Recording》和《Sound on Sound》兩本音樂雜誌的編輯作者合力編撰。本書從多位藝術創作者、樂手或製作人的電子配備做出發點,也從品牌 / 廠牌角度著手,傳遞這些設備的設計理念,舉凡合成器、鼓機、音序器、DJ配備以及各種APP的應用,介紹並從中探討電子樂是如何改變世界脈動與音樂潮流。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7封面故事「大娛樂時代」,更多關於台灣新娛樂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從香奈兒看見世界:藝術、時尚與電影
郭璈
在雜誌社上班、寫作和當編輯;在搖滾樂團裡彈吉他、寫歌和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