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在百年技藝的傳習中建立地方認同: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彰化・前進三百

在百年技藝的傳習中建立地方認同: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彰化完整保留南管、北管音樂戲曲,也有懷古風韻的木作與木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持續提供文化永續傳承的養分,恆常建構人們對在地文化的認同。

彰化完整保留南管、北管音樂戲曲,也有懷古風韻的木作與木雕,近年縣府與地方積極透過文化資產保存和教學延續傳統技藝;也有青年以不同視角看待傳統工藝,將之注入新風貌。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持續提供文化永續傳承的養分,恆常建構人們對在地文化的認同。

週末早上抵達龍山寺,還未踏進拜殿旁的廂廊,便聽見琵琶和四塊等樂器的聲音悠悠傳出,走近一看,聚英社團長許耀升緩慢吟唱詩詞,帶著學生練習彈奏樂器。

這是由縣府開辦、聚英社執教的南管研習班,其他喜歡北管音樂、七子戲、北管戲的民眾,也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學習的課程。學生除了附近居民,也有台中、雲林的民眾遠赴而來參與課程。

以當代教材推廣南管

南管的發源地泉州,在清朝因移民將南管帶進鹿港,昔日有五個南管在地社團,目前猶存的聚英社約莫有200年歷史,現由許耀升、吳敏翠夫婦帶領。每年春季聚英社會擇期為南管孟府郎君舉辦祭典,許耀升說:「聚英社廣發『英雄帖』,聚攏南管人以樂會友,文化局也會規劃活動,邀請我們演出。」

從小對傳統音樂感興趣的許耀升,在1981年加入聚英社學習南管音樂,後來因為工作短暫離開鹿港,之後館閣老先生們相繼離世才申請調回。回鄉後在龍山寺開辦研習課程,同時對外推廣南管音樂向下扎根。

吳敏翠則在福興西勢國小、鹿港鹿江國際中小學和二林監獄授課,根據對象和年齡來設計課程,像是改編周杰倫的《青花瓷》,或從耳熟能詳的古詩切入,幫助學員們更容易熟記歌詞,逐步引導進入南管音樂,再進一步研習正式曲目。

南管樂團聚英社。

傳承也創新的北管音樂

彰化縣過去有四大北管:東門「集樂軒」、西門「月華閣」、南門「梨春園」及北門「繹如齋」,其中南門梨春園,至少已傳承200年。梨春園在園派中具有最為悠久的代表性,團長葉金泉提到,梨春園積極培育子弟,又被稱作先生館,也是一代代遵循手抄工尺譜,演奏百年不輟的曲館。

2013年,梨春園恢復封箱半世紀的子弟戲、王爺祭典,展開北管暑期工作坊,開啟傳承北管文化的使命。並積極尋找早期歷史錄音和劇本,計劃將過去錄製的唱片數位化,傳承純正的北管音樂。

北管樂團梨春園。

不僅致力保存,梨春園更鼓勵成員創新,團員陳柔樺和歌手曾立馨,都嘗試將北管音樂融入創作,延續北管音樂的魅力。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所的陳柔樺,為了向梨春園習藝,便選擇從家鄉高雄移居彰化。

陳柔樺不僅學習,也舉辦各種體驗活動推廣北管,像是帶領國小學生或外國遊客參觀梨春園,更自組「圓仔花樂團」,擔任歌手與樂手,將北管融入現代音樂的創作。在陳柔樺眼中,梨春園和圓仔花代表著不同的理念。在梨春園裡,她會遵照傳統;做樂團時則會融合傳統,追求北管音樂的多層次玩味。

在創作過程中也將彰化文學作品與北管元素結合。其中最受歡迎的歌曲〈土〉,就是以知名作家吳晟的詩為文本,融入北管的工尺譜旋律,並利用演出機會教授觀眾工尺譜的概念。

梨春園成員陳柔樺。

重現鹿港新聲閣

有年輕的北管歌手,也有年輕的北管樂團。六十年前,鹿港曾有北管樂團「新聲閣」,而今由發起人楊邵翰和王麒愷等人重組。楊邵翰笑說當初並沒有想以「新聲閣」為樂團名稱,但團員們對於樂團名稱始終沒有定奪,向蘇府三王爺擲筊請示後,才決定再以新聲閣之名復團。

除了和多位地方上的藝術家合作,館閣彩牌也由鹿港知名藝師李奕興老師開稿及彩繪,書法名家林俊臣老師題字。他們也與北部的木偶劇團合作,將北管音樂與布袋戲結合,讓傳統注入新的元素。

新聲閣也挖掘地方故事,在調查過程中更意外地發現團員溫忠翰的曾祖父溫朮是過去新聲閣的發起人,便改編溫家故事,以劇場形式為觀眾講述新聲閣的崛起與沒落,以及傳統建築的保存議題,帶大家認識鹿港的歷史和變化。

由鹿港青年組成北管樂團「鹿港新樂閣」。

傳承文化『創新』是關鍵

隨著108課綱推動,彰化更重視學生在課本外的學習,例如將傳統技藝的特色融入課程中,提升在地學子的參與及認同感,推廣保存百年來所累積之技術資產。

縣府為保存並傳承匠師傳統修繕技法,積極爭取中央前瞻再造歷史現場專案經費,針對常見之錫藝、木雕、土水、木作、瓦作等項目,於鹿江國際中小學規劃建立「傳藝教育基地」,透過導覽人員培訓、匠師工作坊、傳習課程等,推廣傳統工藝營繕技術,結合中學生活科技課程,將傳統技藝的知識向下扎根。

2018年設校的鹿江國際中小學,排除僵化的教育,希望打造富含藝術氛圍的藝文場域。不僅是傳承鹿港在地文化,更希望將其融入教育並創新。 

鹿江國際中小學將傳藝、雙語、科技和國際四個元素納入課程核心,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將它們緊扣在一起。例如每年12月學校舉辦「星光祭」學生成果發表會,在發表會前會請學生先反思自己的成長環境、文化、歷史,如鹿港龍山寺建築中的雕花窗花和祥獸等元素含義,再運用雙語能力將這些知識帶到國際舞台,了解國情差異與相應的文化,借此培養學生的世界觀。

學校也引入將外部技師,結合科技並應用於傳統文化上,目前課程分為木工、金工、書法以及南管。校長黃俊偉説:「傳承文化,『創新』是關鍵,倘若這些傳統沒有新世代的詮釋,那它的命運只會是博物館展覽品,讓年輕人參與、理解,這樣傳統文化才會有生命力。」

鹿江國際中小學的講師施懿紋,在學校教授傳統木雕,這是從日治、戰後橫跨至今的代表性工藝,也是微觀木工從生活百業到文化藝術的載體。施懿紋出身於鹿港木工藝世家,祖父施坤玉是設計與建造廟宇的大木作匠師,父親施鎮洋除了是參與多項廟宇修建工程的木雕家,也因長年致力於木雕藝術的推廣獲獎無數,是備受尊崇的人間國寶大師。

施懿纹一開始沒有習藝的念頭,在外地工作十餘年,只有休假時間會擔任父親木雕傳習計畫助理。因緣際會下,她拾起父親的木頭開始雕刻,進而成為施鎮洋傳統木雕傳習計畫之傳習藝生。

不斷延續的傳承工作

從民間到政府,文化與技藝傳承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以縣府來說,為了支持傳統文化,向文化部提案申請「彰化縣南北戲曲教育扎根計畫」,其中「校園傳習計畫」於學校開設南北管、高甲戲曲研習班,再以「一校一館閣」的策略安排同區域內的南北管館閣藝師到校教學,因為距離近,若學生產生興趣,課餘能到館閣練習,館閣也能朝年輕化發展。

2022年,縣府成立全台唯一公立青少年南北管實驗樂團,藉由青少年南北管樂團團練及參與各界排場演出活動,讓保存工作落實與深耕於青年學子。除此之外,還有傳統建築彩繪、錫工藝、粧佛、偶頭製作等傳統工藝,以及大木作和神像修復的文化資產保存技術,縣府持續編列預算協助已登錄的保存者,為人間國寶傳藝結業生申請補助,並透過出版書籍或影音資料進行保存紀錄,開設研習課程吸引年輕一輩入行學習。

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並且具體而微地反映在人們對於傳統技藝的重視與傳承,樂音悠悠響起、木板上的鑿刀一次次雕刻,施作工藝的雙手不曾停下,傳承工作得以不斷延續。

鹿江國際中小學傳統木雕講師施懿紋。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VERSE╳彰化縣政府《彰化・前進三百》


今年彰化迎接建縣300年,彰化縣政府出版專書《彰化・前進三百》。本書梳理彰化的自然、產業、文化以及生活風格的多元樣貌,並邀請多位出生彰化的各領域名人分享成長經驗。帶領讀者閱覽這座百年城,如何在時間長河中淬鍊出獨樹一格的精神與面貌,並且始終往大步前進。

文字/曹竣瑋 攝影/張育瑋
文字/曹竣瑋 攝影/張育瑋
文字/曹竣瑋 攝影/張育瑋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振宇
文字/曹竣瑋 攝影/張育瑋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振宇
文字/曹竣瑋 攝影/張育瑋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振宇
文字/曹竣瑋 攝影/張育瑋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振宇

回到專題:彰化・前進三百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曹竣瑋
  • 攝影/張育瑋
  • 編輯/陳湘瑾
  • 核稿/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