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前進三百
文化策展,是結合人才、技術和產業的一種介面:今秋藝術節×叫春小搖滾×鬆勢三日節
「今秋藝術節」、「叫春小搖滾」、「鬆勢三日節」,是彰化別具特色的三個文化活動,三位創辦人相聚討論如何以彰化悠久的歷史為養分,創造屬於當代的全新敘事。
「今秋藝術節」轉譯鹿港的生活文化面貌,「叫春小搖滾」擾動沉寂的民生公有市場,「鬆勢三日節」讓日薄西山的織襪產業再次神氣,是彰化別具特色跟影響力的三個文化活動,雖然主題各不相同,但同樣連結在地生活與產業,形成串聯藝文、商業和觀光活動的介面,並帶動地方產業轉型。三位創辦人在卦山村「俗女小餐館」相聚,討論如何以彰化悠久的歷史為養分,創造屬於當代的全新敘事。
Q:請問您們如何選定策展的主題,又是什麼原因讓您們投入地方文化策展?
詹玲涓(以下簡稱詹):我從小就和媽媽去彰化民生公有市場買菜,那裡對我充滿回憶,所以我想將市場阿公阿嬤的故事分享給下一代。傳統市場面臨網路商店和大型超市的競爭而逐漸沒落,許多市場攤商手藝很好,卻無人聞問,如果能提高攤商職業形象,讓這些職人被重新關注,吸引更多年輕人到傳統市場買菜,也有機會讓攤商二代返鄉承接家業。
「叫春小搖滾」就在這個前提下誕生。之所以連結菜市場和音樂祭,是因為我參加過高雄「蚵寮漁村小搖滾」並大受感動,也想在彰化用音樂祭吸引年輕人走入市場。當我向家人和食堂常客提出這個想法時,每個人聽了都大笑,但笑到現在也舉辦8屆了。
第一屆叫春小搖滾的演出人員是食堂客人和彰師大學生,敬業也有去唱過第一次;唯一的專業歌手,是跟我交情很好的「農村武裝青年」主唱阿達。早期表演者在封街一半的菜市場演唱時,甚至有垃圾車從旁經過,但這正是叫春小搖滾的精神。我希望在地居民偶然經過或出門倒垃圾時,對音樂祭感到好奇而停下腳步。
張敬業(以下簡稱張):我本身是學藝術管理,在參與義大利的藝術節之後,覺得這類文化活動能為地方帶來活力。2012年回來時與夥伴組成「鹿港囝仔」,觀察當年鹿港燈會之後,觀光活動結束卻留下了大量垃圾,我們從撿垃圾開始投入地方工作,逐漸累積群眾與夥伴,進而在2015年開辦了首屆藝術節。
第一屆活動結束後,有位國小老師告訴我,這樣將龍山寺轉譯成劇場空間的方式,讓她開始對鹿港有新的想像,經過藝術節的詮釋,可以翻轉大家對鹿港的印象。
劉孟豪(以下簡稱劉):我家在社頭,但從國小到高中都到員林念書,大學時北上求學、工作,甚至連社頭市區都沒去過,所以在2015年回到社頭經營豪珈琲之前,我跟社頭毫無關聯。
我跟太太都是藝文產業出身,知道表演藝術的生態很辛苦,我們也因此思考為什麼藝術產業這麼辛苦?為什麼出了台北後,多數人沒有看表演的習慣?為什麼居民不願意買單藝術活動?如果有個場域能好好表演並且收費,是不是能幫到他們。
引我入門舉辦地方文化活動的其實是敬業他們,原本只開咖啡店,2019年今秋受邀到台北的華山文創園區策展設攤,當天聚集了很多彰化本土產業,豪珈琲也有參與擺攤。
張:2019年今秋以「移住今秋」的主題將在地社群從鹿港擴大到彰化,組織「今秋友好聯盟」,與彰化各鄉鎮市品牌串聯,並受邀到台北華山設攤,分享策展概念、地方夥伴的創生故事。
劉:當時豪珈琲已穩定經營,敬業跟我說:「阿豪,社頭也可以做文化活動啊!」同時,我發現社頭鄉公所每年固定舉辦「社頭織襪芭樂節」的大型展會,場地位於員林與社頭的交界,主要展售襪子和農產品,約可吸引20至30萬人次。只是會場與社頭市區有段距離,所以我們期待能吸引更多人進入市區,對社頭在地店家帶來幫助。
另一方面,社頭人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從小到大都穿免費的襪子,但我認為這種「免費」的觀念是很可惜的,因為這樣把一個產業裡面最重要的成本「人」給式微了,但是這個產業的硬實力與文化才是更值得驕傲的。因為上述原因,我們在2020年底以藝穗節為概念發想,地方文化為核心策辦「鬆勢三日節」,除了納入藝文活動、街區走讀,更有在地產業市集。
Q:是什麼支持您們在既有工作外,仍持續舉辦文化活動?
詹:我認同孟豪所說的,免費很不合理,叫春小搖滾早期均由我自掏腰包舉辦,沒拿公部門補助,但我們效法廟會功德箱,請歌手像金童玉女一樣抱著募款箱走進觀眾席,那桶金就會成為明年活動的母金。隨著贊助金連年增加,大家還會以紅包署名寫賀詞,我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朋友跟我們走在一起。
彰化有很多企業願意發揮社會責任協助地方發展,叫春小搖滾順利媒合上幾個傳產老闆,每年都會主動募款支持。對很多60歲以上的長輩來說,他們也很想參與活動,因此我認為活動要能融入當地,讓大家騎著車就能來看表演,有能力、有資源的各方一起投入,讓彰化人共同擁有一項文化活動能參與。
劉:鬆勢最成功之處在於全由我們集資辦理,在財務上可自給自足。我們的市集沒有美食攤位,目的是將參加節慶的4、5千人引入市區消費,活動期間店家的營業額可提升2至3成,所以他們也很樂意贊助活動經費。
除此之外,我們在活動市集擺設織襪設計品牌攤位,藉由外來業者的刺激,讓在地人重新看待織襪產業,並思索如何透過設計和行銷提高附加價值。我們要讓在地人知道,他們的技術和產品是非常寶貴的。
前陣子有人問我:「到底要不要返鄉?」這可以延伸討論到擁有土地情懷重不重要?而家鄉能不能支持你的情懷?最初推動鬆勢三日節,是為了促進豪珈琲的生意,讓我能夠過上我所喜歡的生活。我覺得敬業也是為了在家鄉過上理想舒適的生活,開始為鹿港聚集一些小店,形塑出不一樣的地方。
張:如同阿豪所說,有多少地方資源可以支持著這個情懷繼續往前走。我們從小建立起身為鹿港人的認同,因為對地方的情懷而回來,但連年舉辦活動是在燃燒熱情,熱情結束後仍要回歸現實上班,我們說「鄉愁可以號召青年,熱血的活動可以把青年召喚回鄉土。」最終我們發現只有產業和就業機會,人才有可能留下來。
文化活動看似崇高,卻是由商業活動支撐起來的。大家覺得鹿港的文化底蘊深厚,其實回溯歷史,鹿港的崛起與它作為商港密不可分,如果沒有商業支持,也不會有今日的鹿港。鹿港的「懷舊產業」行之有年,在多數人眼中,鹿港只有老街和老屋,但是我們長期在鹿港生活,看見很多年輕人返鄉或移住此地,他們努力經營小店,也值得納入鹿港文化的討論範圍。
因此每年藝術節結束後,我們都會創立一個新的事業品牌,如布料再生手作設計品牌「參先生」、老屋改造的酒吧「勝豐吧」及連結在地物產的食農餐廳「禾火食堂」。去年藝術節結束則邀請彰化市區知名的「瘦子咖啡」來鹿港開分店。希望下一代在家鄉就能看見世界,從中建立起視野與文化自信,要能支撐這個想法,需要仰賴健康的事業體,創造工作機會。
Q:您們所策辦的文化活動有預設對象嗎?期望為地方帶來哪些影響呢?
劉:「鬆勢三日節」預設客群是外地人,希望透過外地設計業者刺激本地產業。起初我們想吸引織襪芭樂節的人潮,但第一年就發現兩邊客群完全不同,我也改變想法,鼓勵遊客兩處逛逛,能看到比較完整的社頭樣貌。但鬆勢真正想影響的是能認同社頭傳產轉型的在地人。
我們因為舉辦「鬆勢三日節」認識許多社頭織襪代工廠,了解每間工廠的專長,現在也協助媒合設計師和襪子工廠合作,這是活動後續帶來的效益,也是我們對在地產業的回饋。
另一方面,一地民眾缺乏付費看表演或看展的觀念,是因為當地還沒形成這樣的文化,我們也希望透過「鬆勢三日節」的推廣,慢慢養成地方上的文化風氣。
詹:菜市場是一個人皆平等的場所。這裡不僅是在地人生活場域,對飄洋過海的移工來說,同樣是買菜、聊天、交流的地方。吳念真導演監製的電視節目來民生市場取材拍攝後,有個在市場工作的越南姊妹對我說:「你們都拍台灣人,可是我們來這裡也做很久了啊,怎麼都不幫我們做生命故事展?」
那時我也常想,該怎麼感謝印尼看護幫我照顧爸爸?所以我開始拍這些移工的照片,並在菜市場舉辦移工攝影展,再由國小學童進行導覽。2020年我們在元清觀的廟埕舉辦叫春小搖滾,現場鋪紅地毯,讓移工姊妹走星光大道,請客家歌手黃瑋傑獻唱。那年音樂祭以移工為主題,讓我畢生難忘,當地家庭也因此更了解移工。常民生活是文化的根源,我們舉辦活動就是為了常民文化。
張:今秋原先想讓當地人看到不同面向的鹿港生活,但如果沒辦法引起大眾討論,其實本地人不見得會重視。我們認為今秋策展內容著重於在地社群與生活,但是我們轉而開始思考行銷跟宣傳應該對外擴大影響力。像去年今秋用金紙作的海報,本地人覺得稀鬆平常,外地人卻想收藏,當大環境有討論,在地人對於藝術節的認同才會持續提高。去年知名餅舖「鄭興珍」主動無酬贊助鳳眼糕,從2015年至今終於有老店舖願意主動支持在地藝文活動。
很多人認為藝術或文化活動高不可攀,但今秋藝術節、鬆勢三日節和叫春小搖滾都達到文化平權的目的,每個在此生活的人都可以參加活動,也可以為自己說故事。
我們這些回到家鄉的人,既不是藝術家也不是創作者,只是剛好以前的專業讓我們有所發揮,為地方盡一份心力。文化策展做為一種介面,將具有創造力的人才、技術和產業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促進地方產業轉型的機制。我們也希望那些有想法的年輕人回到地方,讓地方產業出現不同的聲音跟想像,然後互相連結,一起把地方的故事說得更完整。
PROFILE
張敬業
「今秋藝術節」創辦人,2012年返鄉成立「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開始透過社區參與的方式重新認識家鄉,同時也經營地方社群。自2015年起舉辦今秋藝術節,透過節慶表演的方式,讓地方重新對古都鹿港有新的想像。
詹玲涓
「叫春小搖滾」創辦人,人稱「詹姐」,於彰化市民生市場附近經營「自家用料理食堂」,2016年舉辦第一屆叫春小搖滾,以傳遞彰化傳統市場文化精神為出發點的民間活動,結合在地國小和商家,於民生市場、孔廟、卦山村等地舉辦音樂表演、快閃市集、移工攝影展和地方走讀。
劉孟豪
「鬆勢三日節」創辦人,於社頭經營「豪珈琲」,2020年發起第一屆鬆勢三日節(Sun Set有夕陽產業之意,台語原本有高傲、 神氣或是威風的意思。 但是在日常台語中會用來形容輕鬆、爽快或是chill的感覺),團隊以社頭鄉的織襪產業出發,希望居住的地方變得更好。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VERSE╳彰化縣政府《彰化・前進三百》
今年彰化迎接建縣300年,彰化縣政府出版專書《彰化・前進三百》。本書梳理彰化的自然、產業、文化以及生活風格的多元樣貌,並邀請多位出生彰化的各領域名人分享成長經驗。帶領讀者閱覽這座百年城,如何在時間長河中淬鍊出獨樹一格的精神與面貌,並且始終往大步前進。
回到專題:彰化・前進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