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蔣雅淇與孩子們的廚房之道:居家生活,就是圍繞著餐桌的生活
蔣雅淇與她的孩子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與默契:無論家人平時有什麼爭執或不滿,一進到廚房,大家就得和好,同心協力地做菜,只要坐上餐桌用餐,彼此就要敞開心胸,分享近況。在餐桌上,她帶著孩子們吃盡人生的百味與百態,也在廚房裡,教他們做菜與做人的道理。所謂的居家生活,就是圍繞著餐桌的生活。
蔣雅淇與她的孩子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與默契:無論家人平時有什麼爭執或不滿,一進到廚房,大家就得和好,同心協力,親子共廚,只要坐上餐桌用餐,彼此就要敞開心胸,分享近況。在餐桌上,她帶著孩子們吃盡人生的百味與百態,也在廚房裡,教他們做菜與做人的道理。所謂的居家生活,就是圍繞著餐桌的生活。
2013年12月2日,正逢冷鋒過境,蔣雅淇的丈夫因癌病逝,還來不及與家人共度年終聖誕與農曆新年,留下妻兒們傷心欲絕。
在這半年內,蔣雅淇接連失去了她的母親、父親與先生。
活著的責任之一,就是得背負離去之人的回憶繼續向前走。過往每年新年圍爐,蔣雅淇一定會跟家人們分工合作端上十道菜,不多不少,求一個十全十美的吉祥,但在父母與先生離開的那段日子,她完全無心思考生活,更別說下廚。餐桌上,少的不只是幾雙筷子,每當悲傷的情緒湧上心頭,佳餚美酒再怎麼誘人都將食之無味,一切也都彷彿不再十全十美。
幾個好友不忍蔣雅淇陷入這樣的低潮,就三天兩頭串門子,找她閒話家常。一群年輕的媽媽聚在一起,沒有什麼事是不能說的:談孩子教育、分享信仰帶來的盼望、或是淚水背後的故事。
聚會的日子久了,蔣雅淇漸漸發現,每個人在不同時期所遭遇到的困難,似乎都差不多,「你一度認為過不去的關卡,多數家庭也都曾經歷過。」她說,原本自己應該是被朋友們所幫助的角色,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靠著信仰得到力量的她,也逐漸開導他人,用她過往的人生經驗,為他者提供回饋,一來一往間,對已逝親人的思念終將不會停止,但那股消沉與低靡也漸漸被稀釋。
隨著好姐妹固定時間到訪陪伴,蔣雅淇把心中的感謝,化約成為桌上一道道的菜餚,為到訪作客的好友們準備些吃的。一開始,只是幾樣小點心或finger food,日子久了,菜式規模越來越講究,從原先幾道招牌手路菜,到後來幾乎是讓每人賓至如歸、享用完整的全席料理。席間,蔣雅淇也順道與同桌好友分享福音。某天她才意會到,其實,吃飯只是一個說詞,這個聚會已經變成大家透過美食,從而相聚在一起對話、關心彼此的最好時刻。
蔣雅淇把這個聚會取名為「恩典餐桌」,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並促使她每周規劃菜單、整理食譜、找靈感,在不同的時節裡籌備、規劃合乎節慶的餐桌聚會。
恩典餐桌如今已實行近九年,每一次都具有主題。蔣雅淇規劃過好吃好看(又好拍)的聖誕大餐,也做過道地又懷舊的浙江菜大巡禮,「就像小說、電影裡會出現的『宴會』那樣,我每次都要做到這種程度。」這是蔣雅淇給自己的目標,她享受著每次規劃、準備的過程。有時,恩典餐桌會加入新朋友到訪,有些人可能生性害羞,不太容易加入話題,但只要好吃的東西上桌,美食當前,很快地就會拉近彼此距離。
「廚房和餐桌,就是我們家的生活重心。」蔣雅淇說。
當吃飯與做菜變成正經事
論起美食,蔣雅淇幾乎是遺傳了媽媽輩的手藝與天分。大學畢業,蔣雅淇就在《商業周刊》擔任記者,天天在外頭採訪奔波,以新人之姿完成諸多企業大老與商業鉅子的精彩訪問,回憶彼時初出茅廬的自己,她透露,很多文章都是在長官高壓下含淚完成的,而那段日子最能撫慰她的,就是下班回家後嘗一嘗媽媽做的菜。
「我在年輕的時候,甚至還有記錄過我媽媽煮菜,她的每一道工序、工法、清潔食材的方式。」在蔣雅淇的記憶裡,媽媽的手路菜和爸爸周末在家下廚的身影,讓她對「在家自己煮」這件事可說是根深蒂固,並視為生活中的理所當然。
除了從父母那兒傳承到了道地的浙江菜,蔣雅淇也在當媽媽後,為自己安排大量的烹飪課程,「一開始是學義大利菜,眾所皆知,義大利菜是很重視家庭傳承與媽媽味的。」學藝成精的她,後來甚至遠赴紐約The New School修習法式料理,如同美食獵人般,她熱衷於蒐羅世界各地的美味菜譜。蔣雅淇提及自己過去曾幫助過一位長輩,「而他致謝我的方式,就是請他家的廚師 — 一位非常會做上海菜的阿姨,親自傳授他們家族的幾道拿手好菜。」當中一道「八寶鴨」,至今仍是恩典餐桌上親朋好友經常敲碗點名的私房美饌。
蔣雅淇尤其喜歡去一位好友——歌手巫啟賢的家做客用餐,「他家宴客的方式是這樣子:我們所有人抵達時,他的廚房中島一定會準備好一份像是烤雞之類的餐點,主人可以輕鬆地跟我們一起邊吃邊聊。」即便過程中,巫啟賢可能會再去旁邊做個辣炒螃蟹或新加坡炒粿條,但因為廚房動線與格局的關係,即便炒菜之餘也能一直跟客人聊天,不會表現得好像主人一直離席。
「他(巫啟賢)的這個做法影響我很深。」蔣雅淇說,九年多來,恩典餐桌大抵遵循這種模式:就是她從友人那學來的,先把一部分的東西準備好,另外不定時新增一些新鮮佳餚上桌,「這樣整晚都可以一直不斷有新的菜式出來,某種程度上來說會不斷給予賓客驚喜,但這有一個重點,就是不要讓煮菜的人從頭到尾蓬頭垢面、忙進忙出的樣子。」
下廚,是教給孩子最重要的事
過去這些日子,與蔣雅淇完成這一場又一場恩典餐桌的最佳搭檔,就是她的小孩。
「我們家小孩以前很可愛,我常常火才打開、下了油,什麼(食材)都還沒放,他們就說:『好香、好好吃。』我說:『我什麼都還沒有煮。』你就會發現,孩子對於吃媽媽做的菜,是有很多期待在裡頭的。」
孩子還小時,蔣雅淇總會和先生討論要如何放他們出外飛翔,但等到孩子漸漸大了,她反倒希望他們可以留在家裡,「以前是追在他們後頭跑,現在,我會希望他們能跟我一起做家事、陪我做。我的兒子剛剛學會了六分鐘煎出米其林等級牛排;女兒,剛開始只學甜點,各式各樣的甜品都難不倒她,這幾年跟我學做菜,現在在西餐領域也很拿手。」
論起蔣雅淇小孩的下廚功力與程度,女兒執行一道龍蝦料理——從殺龍蝦、處理食材、調sauce、煎龍蝦到擺盤上桌,完全不假手他人。「要她做一道超複雜的威靈頓牛排都沒問題,而且她現在拍做菜影片都比我強,每一道都比我拍的好看。」蔣雅淇開心地說道,眼神有光,透露出對孩子的讚賞與驕傲。
所謂山珍海味遠不及家鄉味,手路菜之所以迷人且無可取代,源自於一個家庭一脈相承的記憶,「我現在也希望將這樣的情感,傳給我的孩子們。我們常聽到許多家長抱怨,說他們真的沒時間、也不知如何與孩子對話?但其實人總要吃飯的嘛!餐桌是很好的調和劑。前提是東西必須好吃。」蔣雅淇道。
廚房跟餐桌不只是蔣雅淇一家人的生活重心,「也是最神聖的地方。」她說,人與人之間難免都有情緒與誤會,倘若家人平時有什麼爭執,一進到廚房,就得和好,同心協力做菜,「之前住在舊家的時候,我們家人就是都在一個大餐桌上做自己的事,姐姐讀書、我寫稿、弟弟做功課、哥哥辦公⋯⋯全家人都圍繞在一個餐桌上面做事。這是我對一個家比較嚮往的方式,也盡可能帶著孩子們朝著這個方向走。」
她最近新買了一個玉子燒專用的鍋子,並打算去學怎麼做出好吃的明太子烘蛋,理由是兒子正值發育期,需要補充大量的蛋白質準備長高,「我想透過這道菜幫助他。」她認為這就是在家下廚最有趣的地方,孩子會隨著物換星移而有所變化與成長,這也促使蔣雅淇督促自己,要在不同的時期去學習、精進一些可能適合孩子們的、他們喜歡的菜。
不要等孩子長大才開始
年輕時,她總覺得一個家要有格局,客廳要大,才能彰顯氣派,「但假如現在讓我重新規劃房子,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的餐桌要如何更完美?廚房可以怎麼樣更方便全家人一起做菜?』」
她不僅傳授小孩下廚祕訣,也教導孩子們正確的裝潢觀念,例如餐桌上不需要昂貴的金銀器皿,家裡的花藝也無須用到牡丹、芍藥等高貴花蕊,「我們經常自己手作,將一些廢棄物——例如布丁盒,二次利用當作擺盤裝飾。」蔣雅淇指著大門說,很多客人都會對她家門旁放的金魚草感到驚嘆,「那是非常便宜的花,我插花很隨性的,不像我媽,以前她們那一輩都學『什麼什麼流』,我只在乎花好看、便宜、然後可以做出層次就好了。」
當年一決定要結婚,蔣雅淇立即就向任職的電視台提出辭呈,即便當時公司正要擢升她為新聞節目總編輯,「但我不希望我的小孩每天看到我,都是出現在晚上7點的電視裡。」孩子出生後,她選擇待在家裡當個全職主婦,陪伴他們成長,許多人勸她為何要放棄正在浪頭上的個人職涯?她一概回覆:「小孩這時是最需要家長陪伴的。」很多事都有時間性,好比牛奶有它的保鮮期,「很多人都會想說:等孩子長大了再說吧!還有機會的。但我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會就是⋯⋯我們孩子的爸,等不到孩子長大,就離我們而去了。」
在經歷全職主婦六年多的時光後,蔣雅淇再度用她對新聞媒體的高度熱忱與敏感度重回職場,面對瞬息萬變的大環境,她還是對所有事物保持好奇心。工作如何都可以重來,家人相處的時光卻錯過不再。對於家庭的概念,蔣雅淇總是勉勵身邊所有人:「在你對外全力為事業展開衝刺時,不要忘記時常回頭看看你的父母、家人、長輩和那些陪伴過你、協助過你的人。因為只有家庭、事業都內外兼具,你才能夠過一個平衡的人生——一個不後悔的人生。」
採訪結束時,女兒在一旁對蔣雅淇說:「妳剛剛回答得很好耶!」她聽聞大笑。無論是不是因為這位前主播暨實業家保養得宜,眼前這對母女像似一對姊妹,或者說,更像朋友,從這對母女言談間(以及她們協力下廚的身影),你能感受到雅淇所重視的身教完全體現在她孩子身上。
人們總說家人間的性格是一種遺傳,但其實用愛去真心維持的羈絆,才是家庭的意義。
蔣雅淇|專業財經記者出身的媒體人,晶實科技(STUDIO A)共同創辦人,具有實業家、作家、主播、電視製作人等頭銜經歷,所跨領域之廣,兩度擔任「簡單生活節」策展人,著有《看見百分之一的希望》、《沒經驗,是你最大優勢》等書。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3封面故事「我們的選擇,決定島嶼的未來」,更多關於島嶼永續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致力於挖掘台灣文化,請支持我們正在進行的第三年訂閱計畫,一起記錄與參與台灣的文化改變。
郭璈
在雜誌社上班、寫作和當編輯;在搖滾樂團裡彈吉他、寫歌和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