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嘉義樹木園:從帝國熱帶林業經營到島嶼原生植物保種

嘉義樹木園:從帝國熱帶林業經營到島嶼原生植物保種

「嘉義樹木園」前身是日治時期的橡膠樹與熱帶經濟樹種的殖育試驗地,是日本帝國發展熱帶林業、經營帝國南進戰略的重要基地,在戰後轉型為植物園。

嘉義樹木園是日本統治台灣時發展熱帶林業的重要基地。

對於嘉義不熟悉的人,可能不知道,嘉義市中心藏著一座歷史悠久、生態豐富的植物園。「嘉義樹木園」前身是日治時期的橡膠樹與熱帶經濟樹種的殖育試驗地,不僅是日本帝國發展熱帶林業的重要基地,也是以資源經營為目標的帝國南進戰略;戰後轉型植物園,與在地民眾的生活緊密連結,現在又被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賦與全新使命,將成為日治歷史記憶及島嶼原生植物的共生場域。

林試所中埔研究中心轄下的嘉義樹木園,又被當地人稱為「山仔頂植物園」,占地8.6公頃,與毗鄰的嘉義公園共構成深受市民喜愛的城市綠地。這座常年綠意繁盛的樹木園,看上去更像一座南洋的熱帶雨林,遍植外來熱帶樹種,與台灣低海拔地區的本土原生林相大不相同。

這座南洋情調的樹木園又有怎樣的林相?正門一側的園區大道首先是兩排氣勢十足的大王椰子,沿大道分出的曲折林徑探索各植物分區,一路可見巴西橡膠、肯氏南洋杉、槭葉翅子木、大葉桃花心木、黑板樹、印度紫檀及鐵刀木等熱帶樹木,皆生就了典型的熱帶樹種特徵:樹形拔地高挺,筆直主幹頂著一蓬蓬堆聚半空的鬱密樹冠,形如夏日午後的積雨雲,將炎夏毒熱阻絕於外;其他較低矮的植物高高低低地填滿了高闊的林下空間,土地上多見板狀根系錯綜緊附,滿生蕨類與姑婆芋等耐陰植物。園內有生態池及潺潺野溪,沿途蟬鳴鳥音不絕,涼風拂動自樹梢灑落一地的光影,生機沛然。

為什麼這樣一座熱帶森林會出現在台灣、嵌在嘉義市區一隅?其實嘉義樹木園身世非同一般,前身是日治時期橡膠樹和熱帶經濟樹種的殖育試驗地,是日本在台灣發展熱帶林業的歷史基地。

帝國南進,打造熱帶林業基地

明治28年(1895年),台灣成為日本帝國新領地,這座島嶼擁有副熱帶及熱帶氣候,意味著地處溫帶的日本終於可以進行熱帶植物研究並開展熱帶林業經營。

台灣總督府在進行全島資源統計時,發現許多過去亂墾濫伐造成的禿地,即研議自東南亞、南亞及南美引進高經濟價值及高利用性的熱帶樹種,進行殖育試驗以備造林。總督府殖產局先擇定台北南門町及恆春設立試驗苗園及熱帶植物殖育場,同時命農務課技師川上瀧彌主持台灣有用植物調查。其後新竹廳北埔支廳回報發現本土野生橡膠樹「乳藤」,是有用植物調查一大進展,適逢20世紀初國際橡膠產業熱潮,因而促成了「嘉義護謨苗園」(日文「護謨」即橡膠)的設立。

日本時代嘉義林業試驗支所的樣貌。(圖/國家文化記憶庫,建檔單位: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總督府殖產局於1908年嘉義廳西堡埤子頭設立護謨苗園,展開以巴西橡膠為首的橡膠樹育苗試驗。1911年殖產局統合各林業試驗單位,改台北苗園為附屬林業試驗場,嘉義的埤子頭、山仔頂及澐水三處試驗地合併為「林業試驗場嘉義支場」,由川上瀧彌擔任初代主任。其後又經多次改制更名:隸屬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的「嘉義林業試驗支所」,辦公處遷址澐水的「中埔林業試驗支所」,再到隸屬總督府林業試驗所的「中埔支所」。1920年代橡膠國際價格崩跌,嘉義試驗地的研究重心才從橡膠樹正式移轉至其他熱帶經濟樹種。

最初擇定嘉義為熱帶經濟樹種的殖育試驗地,不僅因為氣候適宜,亦因嘉義是阿里山林場木材的集散地,林業相關產業發展蓬勃,總督府有意打造嘉義為台灣甚至東洋第一的林業城市。在中央研究所設立後,除了原本的殖育試驗,林產物的利用試驗成為新的研究重點,更可以看出選址嘉義的優勢所在。

嘉義因為氣候適宜,被日本政府選為熱帶經濟樹種的殖育試驗地。

不管是造林樹種的選擇,或是試驗方向的設定,總督府大抵是基於資源經營的戰略考量,為帝國南進政策的一部分,以實現資源的自給自足為目標。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聯盟將原屬德國的南洋群島交予日本託管,更強化了台灣作為帝國南進基地的角色,從奉派海外考察的植物學者到以南洋協會為首的民間組織,皆有計畫地積極蒐集熱帶經濟樹種返台進行殖育試驗,為開發南洋熱帶森林資源做準備。

嘉義試驗地是日本帝國重要的熱帶林業基地之一,見證了帝國在台灣多年的熱帶林業研究與苦心經營,那鬱鬱林間,隱藏的是帝國南進的未竟之夢。

保種與歷史記憶,不是公園的植物園

戰後,海外熱帶經濟樹種的引種及殖育試驗亦隨之終止,這片山仔頂試驗林地成為隸屬林業試驗所中埔研究中心的「嘉義樹木園」,以母樹園型態保留珍貴的外來種原,同時和埤子頭苗園一起轉型為對民眾開放的植物園。

走逛嘉義樹木園,聽現任中埔研究中心鄧書麟主任細數珍貴的日治時期遺產:山仔頂試驗地創立第一年栽植的「巴西橡膠樹」、台灣胸徑最大的「柯柏膠」、在台灣開枝散葉的母樹「肯氏南洋杉」、台灣唯一會開花結果的樹木園之寶「單子紅豆」、百年「大葉桃花心木」,都藏身在這座綠意高低層疊的熱帶雨林。除了百年老樹,園區最近一次普查記錄到種子植物共81科355種,物種非常豐富,是一座學習植物知識的寶庫。

中埔研究中心主任鄧書麟表示,嘉義樹木園藏有珍貴的日治時期遺產樹種。

然而嘉義樹木園因毗鄰嘉義公園,被民眾視為公園的延伸,茂密樹冠帶來的涼蔭備受民眾喜愛,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民眾因休閒需求所製造的亂象。據嘉義在地人的回憶,過去園內被市民自發增加了許多莫名的設施,例如桌球桌和羽球網架,甚至不知何時加蓋了土地公廟,隨處可見吆喝的攤販和在野溪垂釣的釣客。

這些現象經林試所以十年時間逐一清理,但至今民眾依舊常成群結隊進入林地,清掃出空間,跳舞、做體操或練氣功。反覆踩踏夯實了土壤空隙,讓樹木根系無法呼吸;土壤硬化,再加上地被植物被踩踏禿死、落葉移除,無法下滲的雨水沖刷表土,更進一步劣化生長環境,造成珍貴老樹的枯倒病死。

「嘉義樹木園更重要的是作為學術研究、保育及教育展示的場域。」鄧書麟說:「植物園並不是公園,但民眾往往忽略這一點,一管制常常就會引發衝突,給樹木園管理帶來不小的困擾。」

中埔研究中心只能尋求柔性的變革之道:透過志工的導覽與勸導加強與民眾的溝通,讓更多人知道踩踏對植物造成的傷害;以架高棧道導引動線,減少入林踩踏的行為,讓民眾以不打擾植物的方式駐足觀賞;設置樹木名牌與解說牌,鼓勵民眾自導認識這些來自南方異國的老樹;開放樹木園為嘉義大學森林系所學生及樹木醫的實習場域,帶起園內教育風氣。

最重要的是推廣嘉義樹木園的歷史價值,這座歷經百年歲月的史蹟級植物園應更受到民眾珍視—此目標亦被納入「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現任林試所所長曾彥學希望恢復嘉義樹木園日治時期的風貌,先從修復舊正門兩側的日式官舍建築著手,未來將作為文史展示館、辦公室及駐地研究的宿舍使用;中埔研究中心也在進行園區樹木普查,彌補戰後缺失的植物檔案,以活化老樹為文史資材,並留存台灣的歷史記憶。

嘉義樹木園以母樹園型態保留珍貴的外來種原。

嘉義樹木園的未來規畫亦可見方舟計畫的核心理念「保種」,讓樹木園成為稀有瀕危的紅皮書植物遷地保育的場域。延續日治時期以來的精神,過去經濟價值是樹種的選擇標準,現以中部低海拔地區具有產業發展性和綠化價值的台灣原生植物為主要蒐集目標,例如:穗花棋盤腳、青脆枝、瓊崖海棠、阿里山十大功勞、土樟、鐵冬青等等,建立本土植物的基因庫,並推廣為都市林的應用植物。

因此嘉義樹木園在方舟計畫的定位是「綠色家園本土植物種原中心」,目標是打造台灣小型都市森林示範區。未來的嘉義樹木園,除了這些渡海而來的熱帶樹種,也將進駐中埔研究中心蒐集的台灣原生植物。這座曾經的帝國熱帶林業基地,將擔負起屬於台灣的全新使命。

嘉義樹木園是市民休閒踏青的綠地之一。

|延伸閱讀|


回到專題:這座島嶼是座植物博物館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林蔚靜
  • 攝影/蔡傑曦
  • 圖片/國家文化記憶庫
  • 編輯/梁雯晶
  • 核稿/梁雯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