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一個逝去的雜誌黃金年代?令狐磊與當代中國文化雜誌二十年

一個逝去的雜誌黃金年代?令狐磊與當代中國文化雜誌二十年

有「中國第一文青」之稱的令狐磊,集資深雜誌人、編輯、文化人、書店總監等各種身分於一身,他如何看待這20年來中國文化雜誌產業的變遷?

令狐磊於2015年創立的文化力研究所出版刊物《文化力評論》。

有「中國第一文青」之稱的令狐磊,集資深雜誌人、編輯、文化人、書店總監等各種身分於一身。打滾中國文化雜誌領域多年,他如何看待這20年來中國文化雜誌產業的變遷?

或許是中國最擁有雜誌魂的媒體人令狐磊,在台灣雜誌圈亦小有名氣,許多同業與讀者或許是從大開本、藝術風格強烈、在書店架上很耀眼的《生活》月刊,認識到這位寫得深刻、又編得高明的編輯人。

他讀大學時就自創網路雜誌,畢業後開始其「正統」雜誌年代,到現在擔任文化產業的創意顧問,活躍於出版、生活方式(lifestyle)、設計、藝術⋯⋯等領域,從平面到立體,從媒體到品牌,令狐磊的工作經歷,是將近四分之一世紀以來中國雜誌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縮影。

之於台灣,也隱隱有種對照之感——1987年台灣解嚴,之後報紙與雜誌百花齊放,國際品牌如《Harper's BAZAAR》、《ELLE》在1990、1991年相繼創立台灣版(中國的《ELLE世界時裝之苑》則是1988年創刊);

2000年代,生活設計類雜誌如《La Vie》、《PPAPER》、《Shopping Design》接連創刊,此時也是中國紙媒的興盛時期;2010年後,進入媒體數位轉型大戰,兩地的雜誌人也面對相同的應對挑戰。

集資深雜誌人、編輯、文化人、書店總監等各種身分於一身的令狐磊。

雜誌少年的啟蒙

70年代出生的令狐磊,1997年進入暨南大學新聞系,開始在網站上創辦自己的電子雜誌《磊周刊》。個人辦網站的前衛一舉讓令狐磊成為媒體報導對象,《新周刊》創辦人封新城也從上頭找到了他。他回想,「人們說令狐磊少年成名,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2001年畢業後,令狐磊加入以深度報導聞名的《新周刊》。

成長於廣東的少年時期,在那個沒有鋪天蓋地網路資訊的年代,這位「雜誌癖」的啟蒙,來自那些跟著「打口碟」一起賣的雜誌,這也是點燃他對新聞報導、對世界熱情的種子:

那些撕掉封面的國際雜誌、高級飯店訂閱的期刊,從各種管道流出來,再到商業區後街上、放到三輪車上販賣,最早有香港娛樂八卦雜誌如《明報周刊》,有《Newsweek》、《The New Yorker》,到廣州讀書時,種類更多了,義大利版《Vogue》、日本的《HIGH FASHION》——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的廣告就在眼前,作為一個好奇心『爆棚』的大學生,讀傳統日報已經不能滿足我了,我想要追逐更多生活類的訊息、更多新的東西。

2002年,令狐磊在《新周刊》上開始寫當時少有人知的英美雜誌如《i-D》、《The Face》,後來也在新浪微博上成立了「令狐磊的雜誌發現室」。

「我當時有個『小心眼』,想著我每則發文,都是這本雜誌在微博上的初次現身。」確實,後來令狐磊也發現,當他想查詢某本雜誌的資訊時,最後還是找到自己的文。雖說當時環境下,令狐磊是位孤獨的雜誌愛好者,他還是以這個平台影響了許多人。

電子雜誌《磊周刊》:Magazine Review 17、23。

任職《新周刊》四年,24歲成為主筆,後來還擔任創意總監,外人看待令狐磊有傳奇色彩,他自己雖充滿新聞情懷,卻不覺得當時新聞環境下自己能完美勝任新聞工作。

同時,他對生活風格內容的熱情越發熱烈,2004年恰好遇見香港最代表性的城市刊物《號外》時任主編Peter Wong(黃源順)、現代傳播集團董事長及總編輯邵忠,成為他的雜誌人生轉捩點。

「邵忠那時剛收購了香港《號外》,並想做一本大陸版的《號外》。」對城市生活、設計、藝術議題著迷的令狐磊,便加入現代傳播,與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的許知遠一起參與《生活》月刊的創立。

中國雜誌黃金時代

《生活》創刊號於2005年12月問世,這本定位為「中國精英的精神讀物」的月刊,各方面都反映著中國雜誌風起雲湧的時代現象。那一年,《Vogue》也進入中國,掀起市場大戰。

令狐磊以美國《Time》、《Fortune》與《Life》三大雜誌創辦人亨利・魯斯(Henry Robinson Luce)形容邵忠辦《生活》的企圖心與氣魄,「當時我們雜誌『沒有預算』,老邵不計成本只想做出最優秀的報導。」

編輯部也以「什麼東西會影響未來的中國?什麼是帶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優秀代表?」為思考,以藝術、工藝為主軸,以與《Life》紀實攝影報導相同的定位,去觀看「富人的面孔,窮人的神態」。

《生活》雜誌以藝術品的規格打造封面,備受市場喜愛。

令狐磊解釋,「那時,我們覺得中國開始進入『中國紀元』的狀態,我們去內蒙古、雲南邊境、黑龍江採訪,請來最好的攝影師,以《Life》與《National Geographic》的派駐式作法,讓他們兩個月到處拍,拍工廠、拍農村,拍土地上的故事。」

在廣告主為核心讀者的時代,《生活》創刊團隊知道靠厲害編輯還不夠,便參考安迪・沃荷(Andy Warhol)創立《Interview》的概念形式——將封面視為藝術作品看待,並透過精緻的大開本呈現,「能超越商業的,就是藝術!」

他們延攬國際藝壇極重視的當代華人藝術家徐冰為藝術總監、享譽國際的香港著名電影美術指導及服裝設計師張叔平為設計總監,得過奧斯卡獎的譚盾是音樂總監,再加上創意總監令狐磊與許知遠,如此黃金陣容,在第二期就獲得各大精品品牌的支持,後來甚至許多封面都是和精品合作。

「我們好像在為中國文化建立一個敘事系統。」《生活》的報導之路,就像是一趟發現中國的旅程。

「重走梁思成之路」、「敦煌文物的守護人」這樣的題目在編輯會議上一次次討論,各地文化人都是受訪對象,台灣攝影師阮義忠、舞蹈家林懷民、雜誌人黃永松都曾被《生活》大幅報導。帶有烏托邦理想的編輯情懷,高品質的內容與藝術形式,不僅打動了廣告主,也獲得許多獎項。

令狐磊於2015年創立的文化力研究所出版刊物《文化力評論》內頁。

《生活》的存在放在歷史軸上看來,亦別有意義。當時中國加入WTO,2005年至2011年間大量國際品牌進入市場,蠶食本土品牌空間,「那時候的文化自信是很低落的,因此,當一本看上去奢侈的本土雜誌,報導了浙江農民的民藝品,一旁是法國愛馬仕的廣告,某種程度上像是個『文藝復興』平台,讓本土、匠人再次被討論關注。」令狐磊分析。

這也感染了許多甚至年輕創業家,中國成功的服裝品牌「例外」創辦人毛繼鴻也是其中之一。2011年,毛繼鴻創辦書店暨文化空間「方所」,而今日在不同城市的方所,被視為是中國新型態的生活風格地標,創意圈的美學討論基地。

用雜誌與書店 推動文化

雜誌圈中常說,優秀的編輯,也可以是厲害的策展人。《生活》創意總監11年經歷後,令狐磊在2015年加入方所,像是水到渠成,他與毛繼鴻齊力推動公共文化的營造,讓更多人參與書店行動。

「書店在推動文化上還是很有效的。」2015年,令狐磊參與上海衡山和集書店的籌備開幕,這是一棟三層樓的老建築,他在書店三樓打造了雜誌專區,與各國的雜誌書店如出一轍,選書與陳列都豐富,「書店,就是一個媒體,是公共空間。」令狐磊舉例,像高曉松、梁文道、馬家輝這樣的文人,他們把讀過的書,透過影片、說與寫跟大家分享。

「我們需要找回這樣的公共文化空間,也需要知識份子、創意人士參與公共空間營造,不管是大空間或小器物,設計師的投入都很有必要,這樣民眾才會感受到。」於是,演講、展覽、同業交流,都是他現在展現企劃力的方式。

令狐磊在2015年時還創立了與書店並行的體系「文化力研究所」,發行各種出版品,如:《文化力評論》、將原研哉、深澤直人、Gerhard Steidl放上封面的《生活藝術家》,也製作國際知名雜誌的中文版本,包含:日本D&Department《d design travel》中文版、資生堂品牌刊物《花樁》中文版。

令狐磊近期亦製作許多國際雜誌的中文版本,圖為《d design travel》沖繩與東京的中文版。

在中國大陸,奢侈地做雜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不論因為印刷出版市場萎縮,或者微信與自媒體興起,讀者或是商業客戶對雜誌的興趣都大不如前,許多曾經領風騷的許多中國雜誌,包括令狐磊待過的《新周刊》或《生活》影響力都大不如前。

弔詭的是,現在反而有更多品牌加入雜誌行列,從UNIQLO到Hermès、CHANEL都出版過刊物,也有中文版本,「以前我們為品牌做雜誌,現在是品牌為我們做雜誌。」他笑說。

如今,這位雜誌狂仍然訂閱著《Casa Brutus》、《東京Calendar》和《New York》,「從外界吸納資訊與散發資訊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作為媒體人、愛雜誌的人,資訊無論在哪個年代、哪個載體,都是相同的,只是網路讓時間感變得不一樣了。

令狐磊並不特別感嘆紙媒的淡去,倒覺得這個時代有更多元表述的觀點,資訊的流轉與傳播,依然非常重要,「而且,我們都相信,經過精緻化操作、帶有宣言性、精神性的雜誌,永遠是傳遞觀點與主張最好的媒介。」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07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許育華 圖片/令狐磊提供 編輯/黃銘彰 核稿/陳葶芸、梁雯晶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許育華
  • 圖片/令狐磊提供
  • 編輯/黃銘彰
  • 核稿/陳葶芸、梁雯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