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音樂劇作曲家張清彥——天賦是霧,他是站在霧裡的人
在台灣音樂劇創作圈中,張清彥是個特別的存在。他的作品不追求華麗的修辭,而是執著於讓音樂貼近生活、貼近角色。從華岡藝校的自學摸索,到紐約深造的專業淬鍊,他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創作路徑。
約莫是這兩年開始,作曲家張清彥的名字,已然成為一種品質保證。「還不知道這齣戲在演什麼,但是有張清彥我先推。」類似這樣的反饋,開始在各大社群媒體中發酵。自2019年與唱歌集合作推出《大家都想做音樂劇》、乃至近年賣到一票難求的《今晚我想來點》,或者其他與嚎哮排演、刺點創作工坊的合作比比皆是,他的創作產量大得驚人,且風格多變,可以搖滾可以抒情、甚至來點嘻哈也沒有問題。很難不將他視作當代的音樂劇鬼才,特別是——當你知道,過去有一段時間,他的創作歷程都是自己土法煉鋼摸索出來之際。
天賦的長相
「一開始,我只是覺得我比別人稍微有點天份而已。」張清彥說。
高中就讀華岡藝校,在那以前,他有大半的時間緊隨父母的生意步調,在中國成長、求學。返回台灣以後,最先讓他站穩腳步的就是音樂。「當時我念的是表演藝術科,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不過現在想起來,學校感覺就是用音樂劇的脈絡在訓練我們,只是那時候都還沒有系統化的調定,頂多就是畢業製作的成品要做出音樂劇規模的製作,而當時,負責寫歌的人通常是我。」
他的音樂創作之路,幾乎可說是自學而成,甚至不知道自己怎麼學成的。「當時仰賴的都是直覺,」張清彥說,所謂的直覺,就是和弦與氛圍的對應,他說:「我感覺自己更容易找到一個音樂概念,去對準故事的情境。」
不過,真要說他無師自通?那倒不盡然。雖然說知道自己敏感於音樂一事,但真正走上音樂劇的軌道,畢竟還是在樹德科大結識《唱歌集》藝術總監詹喆君之故。「大概是大三左右,我固定會在喆君的音樂劇專題課上幫忙彈琴,越彈越覺得旋律很有意思,風格多元、拍子也各有特色,充滿摸索不完的魅力。」
那跟流行音樂不同,張清彥解釋:「流行音樂大概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在服務我們的耳朵,但音樂劇不是如此,它能放下華麗的辭藻,試著更靠近角色、靠近故事。」抱持著這樣的信念,他到紐約先是唸了「影視配樂研究所」,是才發現,只有音樂與故事的結合顯然滿足不了自己,「原來我最喜歡的還是這些所有事情的加總,還是音樂劇讓所有事情共同發生的感覺。」
音樂劇所賦予強烈的共在,彷彿角色、故事、音樂、舞蹈全部融為一體,無分誰輕誰中,共融共生的狀態,原來才是強烈吸引他的一個環節。於是他接著轉而專注於音樂劇的創作研究,並在台灣開始大幅度推出更多作品,正式抓住他的天賦!
辨認出自己的路徑
然而,所謂的「合一」,仍得站在「差異」的辨認基礎上。
這幾年推陳出新的音樂劇作品,身為作曲家的張清彥也勢必無法再仰賴直覺或者天賦,他必須辨認自己的位置,從而找到明朗的創作路徑。
過去長年運用直覺與音樂的感受力擴張觸角,在正式踏入音樂劇的創作領域以後,又風風火火的展開各項創作。包括專訪當下,他也數著自己手上還有哪些正在進行中的工作。是以,從旁看來,他能夠細細數著自己喜歡的音樂風格乃至編曲方式,但是說起自己的創作路徑,似乎還像霧一樣漫在四周尚未成形。
「真的要說起來……,說不定是因為我從小就不是一個很會唸書的人吧?」張清彥說。聽起來像是胡亂抓了一把理由,但事實上,他指的是自己腦袋無所謂文學修辭、沒有隱喻,盡可能平鋪直敘,使歌詞貼近日常。
他分享,音樂劇創作者在寫歌詞的時候,即便腦袋裡知道「必須口語」、「必須符合角色」,「不過還是常常寫出很多讓人嘴軟的台詞。我覺得,那是因為大家多多少少還是受過一點文字訓練,腦袋想像的東西只要通過書寫以後的呈現,通常會比日常的口語再華麗一些。所以我自己在寫的時候,一定是都嘴巴先講出來,我不會先想要『創作』什麼,而是思考在這樣的情況下會講什麼話?」
另一方面,張清彥也說:「不知道跟民族性有沒有關係?但我的確沒有那麼強大的土地認同,這或許多少也影響了我的創作觀。」
霧裡的人
如他所言,張清彥是高中以後才在台灣就學,即便父母都是台灣人,然而求學時期的生活環境轉換,使他反而安然於變動,並且,能以一種相對疏離的方式思考藝術的軌跡。「比方說,我時常覺得台灣觀眾好像會處在一種資訊焦慮的狀態裡,希望每一句歌詞都聽得清清楚楚,不過,其實就連日常講話,你也未必能夠把對方的每一個字都徹底聽懂。」
知悉此事以後,他反而更靈活運用中文語意的變化,「即便這樣唱起來,乍聽之下會讓觀眾miss掉一兩個詞,那也沒差,我們想傳遞的整體感受不會因而喪失。」
雖然這麼說不知是否言之過早,張清彥的創作版圖分明才剛剛起步,卻對於他能夠走得多遠毫不懷疑。而他亦同樣明白此理,道:「每次聽大家說我的音樂做得很不錯,雖然很開心,但同時也覺得這是應該的,因為我後續在學習上的成本相較多數人高很多。」
所謂「學習成本」,當然包括他在紐約念了兩個音樂學位一事。
說到音樂劇,當然人人都是心向著紐約,而此刻的他也正身處紐約,這固然是一個音樂劇與日常結合的密不可分的城市,雖然如此,他說:「一流的創作者很多,不過所有世界在討論的議題也都會優先從這裡發生。我感覺現在的紐約越來越往『左邊』靠攏,每個人都擔心自己會不會講錯話……,當這樣的敏感度走到極致,會不會回過頭來影響創作?」說到這裡,張清彥不置可否,沒再把話接著說完。
追根究底,音樂畢竟是流動的,流動亦如張清彥的核心思想。而原先追尋著某個標籤踏入劇場的人,幸運的話,或許也都能夠在與觸動人心的作品交會以後,放下那些標籤。到了那一刻,我們都將成為成為霧裡的人,彷彿閉著眼睛也可以感受萬物的流動,專注在音樂劇「合一」的感受中。
關於 張清彥
畢業於伯克利音樂學院紐約分校(Berklee NYC)音樂劇寫作研究所(Writing & Design For Musical Theater)與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分校(CUNY Brooklyn college)影視配樂研究所(Media Scoring)。唱歌集音樂劇場駐團作曲家、自由音樂工作者。專長音樂劇詞曲創作暨編曲,及流行音樂製作。詞曲創作作品包括唱歌集音樂劇場《今晚,我想來點》《大家都想做音樂劇!》、衛武營花露露主題曲、刺點創作工作《杰哥不要!》《跑!跑!殭丙仁!》、嚎哮排演《別叫我(鄭)成功: 藝術界歸來的兒子》音樂劇作曲作品《庄腳囝仔》獲2018廣藝基金音樂劇創作比賽實境秀首獎。音樂劇詞曲創作作品《疫外戀情》獲2023廣藝基金會雲舞台獎非正式展演類優勝。
除音樂劇創作外,亦常擔任hip-hop音樂製作人,與國內知名饒舌歌手莫宰羊、老莫、Pony5ive、阿爆等合作,汲取雙邊養分,期盼嘗試開創中文音樂劇不同風格。
// 2025年 即將登場 //
《三個不結婚的女人》&《以為是BL結果是BFF》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