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羅大佑〈鹿港小鎮〉:音樂構築成的台灣原鄉

十首歌曲,十個台灣重要歷史時刻

羅大佑〈鹿港小鎮〉:音樂構築成的台灣原鄉

台灣解嚴前幾年,羅大佑的〈鹿港小鎮〉讓台灣人在音樂中開始擁有共同的原鄉,用來想念,用來徘徊,也用來過渡。

羅大佑於公視節目表演。(圖/公共電視-羅大佑電視演唱特輯 YouTube)

台灣解嚴前幾年,羅大佑的〈鹿港小鎮〉讓台灣人在音樂中開始擁有共同的原鄉,用來想念,用來徘徊,也用來過渡。

鄉愁發生前,必須先要有鄉。

鹿港,是羅大佑在1980年代的台灣地圖中,圈選出來的小鎮代表,它也可以是北港,是大甲,是蘇澳,是其他近海而同樣擁有媽祖廟的市鎮。但鄉的對照,即年輕人離鄉背井要去打拚的那個所在,只能有一處,那就是台北。

香火鼎盛的媽祖廟通常建在濱海之地,是為了要讓媽祖眺望到海上漁船,庇佑遠航的漁人,這是信仰的地理性。離家的人總要在大城裡看幾眼夢想的幻滅,直視繁華的虛假,這是文明的現實感。

從嘉義鄉下北上,後來在台北闖出一片天的伍佰,曾有記者問他:「你組搖滾樂團是為了對抗偶像式的音樂,但你自己後來也變成偶像,這怎麼看?」伍佰回應道:「比起很多人,我更適合當偶像,不是嗎?」

台灣解嚴前幾年,像一場黑夢的《之乎者也》把羅大佑推上了時代先鋒、青年代言人這個剛被發明的位置,〈鹿港小鎮〉是專輯開場曲,它讓台灣人在音樂中開始擁有共同的原鄉,用來想念,用來徘徊,也用來過渡。

羅大佑的創作路途終究離開了鄉,在某些情境中,似乎成了自己青年時對抗的目標。伍佰透過搖滾創造了流行,至今仍是年輕人的偶像。羅大佑的文人情懷,卻因時代的變更,讓他的流行有較大的面積留在過去。


2020年夏天,他帶著〈鹿港小鎮〉回到鹿港,這是他「下鄉巡演」的首站,據說,不過是羅大佑第二次到鹿港而已。他背著吉他,站在天后宮牌樓前的戲台上,唱著這首把他和這座小鎮連繫在一起的,將近40年前的歌。

廟裡燒香的人依然虔誠,台北的霓虹燈仍舊閃亮,彼時的大陸成為今日的中國,島上的「一日生活圈」把城市風俗帶進了鄉裡,台灣人對「鄉」的感性,已因鄉土的不再天真而淡卻。

TEXT by 陳德政|作家,酒吧DJ,城市與山林的步行者。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07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寫時代的歌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陳德政
  • 編輯/楊惠芬
  • 核稿/陳葶芸、梁雯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