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龔書章 ✕ 陳玉霖:建築的重量——透過永恆,捕捉平凡中的吉光片⽻

龔書章的建築會客室

龔書章 ✕ 陳玉霖:建築的重量——透過永恆,捕捉平凡中的吉光片⽻

陳玉霖建築師設計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以下簡稱「屏東總圖」)獲得2021「台灣建築獎」首獎。在得獎感⾔中他提到這個作品的三個重要核心提問:什麼是面對當代知識生活的圖書館?如何再現一個已存在建築的新的本質精神?—什麼樣的建築能創造出屬於當代的在地風景?

陳玉霖建築師設計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以下簡稱「屏東總圖」)獲得2021「台灣建築獎」首獎。在得獎感⾔中他提到這個作品的三個重要核心提問:什麼是面對當代知識生活的圖書館?如何再現一個已存在建築的新的本質精神?——什麼樣的建築能創造出屬於當代的在地風景?

這也讓我從一個建築專業人的角度,觀察到他創作的過程一直持續思考如何在「永恆」和「平凡」之間,找到建築可以扮演的積極角色?如何重新開展建築「類型」的潛⼒和意義?最關鍵的:所謂的建築風格到底是什麼?本期的專欄會客室,我想藉由「屏東總圖」這個大家熟知的作品,和陳玉霖建築師一起對話他創作背後的經驗與思考。

龔書章(以下簡稱龔):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美國建築師Louis I. Kahn在1965年的作品Exeter Library,可說是全球建築師們心目中最經典的圖書館建築之一。當時他將圖書館視為是一個「知識的萬神殿」,一方面延續了羅馬「萬神殿」所建構的「永恆性」和「紀念性」,更讓十八世紀「啟蒙時代」面對浩瀚無垠的知識和理性,成為人類面對宇宙的精神的「圖書館」類型典範。而我們又看到當代荷蘭建築師Rem Koolhaas在2014年的「西雅圖公共圖書館」重新定義了知識與市民生活的多向互動關係,以及圖書館在數位資訊與當代都會生活的角色。以「屏東總圖」的空間設計為例,你怎麼看待「圖書館」的當代面貌和價值?   

陳玉霖(以下簡稱陳):我想今日的圖書館應該不再只是藏書的地⽅,⽽是以書和知識為主體的場域,在其中「學習」才是主⾓;換言之它應該是⼀個友善的介面,並承載著全新的機能,例如演講、策展、集會、餐飲和市集等,讓「公共性」在圖書館外部與內部以不一樣的方式呈現。以圖書館三樓正中央兩層樓高、12公尺x18公尺的空間為例,這裏原本是放置罕見書籍使用,但我們決定拿掉夾層及結構、放進一個白色大階梯和空橋,透過牆面的開口來串連前後左右的動線。這個行動象徵著我們把書拿出去、把活動放進來,讓空間活化、成為匯集的焦點,將靜態的知識改為主動的活動傳播,這是第一部份的改造。再者就是透過圖書館的公共性需求,重新爬梳、整理和環境內外的連結。我們的作法是將入口轉向90度,讓建築重新面對城市和旁邊的樹林,這些對我來說都是一種透過文化的當代性去做的建築改造。

龔:你曾經在一場演講中談到「紀念碑」的「輕」與「重」,更進一步詮釋了「⽇常⽣活」紀念碑(Monument of Daily Life)的兩個概念——⼀個是輕的⽇常⽣活,⼀個是重的紀念碑;一端無意識、另一端則是有意識;是物質性,也是精神性的,在「屏東總圖」面對城市的同時,是不是也有「輕」與「重」的二元概念?

陳:我們大部分的案子都是公共工程,所以成品對使用者而言是否為有效建築,對我們非常重要。更具體來說,我們希望讓建築和環境能夠「無縫接軌」,在台南如孔廟等建築物都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案例,空間不只可以豐富城市,更能豐富市民生活。呼應你提問中所說的精神性,我想能夠讓舊有建築產生新意義,在地方上就是一種精神性的開展。

龔:Louis I. Kahn曾有一句名言:「每一塊磚,都有自己的意志。」建築師的核心價值,就是讓每一塊磚回歸到它自己,幫助每一塊磚完成它們自身的夢想。我發現你也在很多舊建築的改建或增建上,一直強調要好好看待「非歷史價值」。是不是能從圖書館的案子,聊聊你們翻轉屏東城市和舊建築、超越平庸的建築路徑?

陳:我一直認為建築師的任務,是要讓不新不舊的普通建築找到潛能,重新回歸建築⾃⾝,純粹地從空間、結構與幾何予以想像,努力在它們身上找尋隱藏在「既存建築」的本質。現在的都市大多屬於「平庸」狀態,不只是商業化,也失去層次且過於可預期,失去了原有的神秘感。因此要做到所謂的「翻轉」,首先要先接受這樣普遍的平庸性,再尋找⼀條抵抗的路徑來超越,進而創造當代的批判性可能。透過設計,我們不斷嘗試讓舊建築活出它未完成的「遺志」,將原始建築師無法完成的部分,用今日的技術和思維去實踐。

龔:你曾提過建築中「正面性」(Frontality)的重要,甚至這個正⾯性是來自「遊廊」(Loggia)這個重要的建築類型—既有完整的正面性,又有室內、戶外多元的透明性。同樣的Loggia這元素,我們也曾在Louis I. Kahn的「金貝爾美術館」(Kimbell Art Museum)和 Renzo Piano的增建,看到它如何同時展現出這樣的「正面性」和「多元性」,令人印象深刻。我們從「屏東總圖」的增建中,也看到你面對公園所創造出來的遊廊和透明閱覽室,扮演著積極翻轉城市和圖書館的重要元素,可否進一步談談,如何喚醒這個舊有建築的「正面性」,讓「公共性」和「透明性」極⼤化,來和城市相互融合或抗衡?

陳:我認為一般人對於公共建築都有一個誤解,認為只要是開放場所就具備有一個公共性,但我在操作這些案子的過程中,會特別關注到一個建築的方位和細節是否能夠和環境展開對話,甚至創造出新的對話空間,讓舊有建築因為歷史而產生的距離感能夠和當代拉近。屏東總圖我們在整體規劃上考量了很多舊體結構上的功能,也嘗試透過設計讓這些功能能為新型態的圖書館建築服務。

龔:我覺得「屏東圖書館」的流動性和光影處理,似乎也有精神性的一面、和很溫暖貼近人的一面。要不要談談你這個圖書館如何讓空間既具有自由的「流動性」、又有靜謐的「內聚性」?另外,也談談你如何處理一個城市圖書館的「光」?

陳:簡單來說,我們採取的策略是讓讀者腳下所踩的地面及240公分高度以下是流動、透明、毫無阻礙的;240公分以上的牆面、天花及整個空間則是內聚的。也就是說,人的身體所在範圍內都能自在輕鬆地行動,但是抬頭的視覺所及,跟籠罩著你的上方空間,就開始需要審美的介入,產生內聚以及秩序造成的精神昇華。至於光,圖書館的光是用來閱讀的,但南台灣的日光很極端,並不適合直接引入使用,因此我們讓室內讀書的同時盡可能可以透過各種窗戶看到外面的樹林及景色,但直射光被各種遮簷及格柵排除在外。室內則是搭配各種光源,尤其是個別照亮一個座位的小燈及沙發旁的立燈,讓讀者坐下來之後,就能沉浸在個人的書中世界。

龔:你在曾經談論到「風格」,認為這是創作者們最為重要的一種價值和態度!創作者應該像⼀流的⼩說家,好好地把故事說好,故事說得夠多,⾃然會有⾃⼰的風格浮現。你也說你所追求的是「語⾔的精確度」,⽽不是「語⾔的獨特性」。這對非創作者而言有點抽象,可不可以進一步舉例談談如何讓「精確的語⾔」,自然浮現出「獨特的風格」?

陳:台灣的建築風格之所以不一致,最主要的原因是好的建築作品不夠多,無法用精確的語言來做建築,所以沒有明顯的台灣建築風格,這是一個顯著的問題和現象。我們不像大國建築師一執業就繼承了某種獨特的國家風格,也因此我們必須團結,一個接著一個精準傳達對於基地、案子的想法和設計,才有可能豐富台灣的建築文化。

龔:你對一般提到的「批判性地域建築」有很不一樣的看法,你曾提及:「地域之間的『相同處』遠⼤於『不同處』!」我覺得這個觀點非常值得重視和討論,也請你更具體地就你們的作品來談談?

陳:我們應該要避免虛構⼀個共同「地域」的想像,雖然⽣活常給予場域氛圍一種「熟悉性」,但是建築師必須「唯物」地理解建築與空間的本質,從「想像的地域」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才得以⾃由地、流動地、具有想像⼒地創造「異質性」。例如有人會問我,屏東總圖很屏東嗎?在設計階段,我們尤其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詢問,但透過設計轉譯,開幕之後也沒有人再提出這個問題,而是更關注在建築和環境的連結、走進我們創造出的有趣角落,因此我認為「在地印象」在建築中並不是一件絕對的事情。

龔:最後想問一個比較私心的問題,你曾說過:「把限制少的案⼦,當作『作品』來做;把限制多的案⼦,當作『教科書』來做,雖然『作品』通常是有趣的,但『教科書』不⾒得無趣!」你說的「教科書」,是我們所謂的「傳統」或「典範」嗎?我們要如何讓「教科書」變得有趣?

陳:我認為建築師的專業可以翻轉很多事情,有一些案子的空間、造價或許無法做到讓人折服,但可以因此回到建築師最基本的工作,從如何開窗、如何在辦公大樓中去擺放走廊應有的位置等,這些基本功會讓我們回到建築的本質,專注在建築的原始意義。因此我想所有的「限制」都可以被視作一種建築的挑戰。在不同條件下,建築仍然會有它的方法,這考驗的是建築師對於建築本身和環境的全盤思考,也是在建築中最原型的一份重量。

陳玉霖|成功大學建築系、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碩士。2006年起擔任成大建兼任講師指導設計課程,並受邀參與工作營、設計評圖及演講。於2006年創立陳玉霖建築師事務所;2010年與張瑪龍建築師於高雄合組MAYU architects,團隊作品多次發表於國內外建築專業媒體。2019年榮獲第十六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亦帶領事務所拿下該年度中華民國傑出事務所獎。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1 封面故事「愛上圖書館」,更多關於圖書館的報導請購買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林穎宣 插畫/廖國成 編輯/林穎宣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穎宣 插畫/廖國成 編輯/林穎宣 核稿/郭振宇
文字/林穎宣 插畫/廖國成 編輯/林穎宣 核稿/郭振宇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林穎宣
  • 插畫/廖國成
  • 編輯/林穎宣
  • 核稿/郭振宇
龔書章的建築會客室

龔書章的建築會客室

龔書章|東海大學建築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設計碩士。現任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台灣設計研究院「公共服務委員會」召集人;曾獲2007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2020臺北文化獎。1997至2009成立「原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長期關注城市設計治理、建築文化構築以及跨域服務設計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