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真正改變莫子儀一生的兩件事:戲劇與閱讀

VERSE封面人物

真正改變莫子儀一生的兩件事:戲劇與閱讀

和莫子儀對話就像在閱讀一本書,他會盡可能完善闡述他的想法,但又不希望你受限於他的答案。他熱愛閱讀,也明白世上沒有一本書能解惑所有事;他熱衷思考與懷疑的自我辯證,崇尚思想的解放與自由,他認為,那是人類最難能可貴的資產之一。

藍黑紫珍珠呢提花紗線短外套、附腰帶黑色亮面亞麻垂墜感長褲、黑色STRIDE橡膠繫帶低筒靴、純銀活動式箭號寬戒 by Bottega Veneta

和莫子儀對話就像在閱讀一本書,他會盡可能完善闡述他的想法,但又不希望你受限於他的答案。他熱愛閱讀,也明白世上沒有一本書能解惑所有事;他熱衷思考與懷疑的自我辯證,崇尚思想的解放與自由,他認為,那是人類最難能可貴的資產之一。

序言:無法被定義的演員

在翻閱莫子儀前,先提一下《台北歌手》,這是這位影帝級演員人生中首次獲獎之作,然而獎項卻非關演戲。

他與導演樓一安憑藉該劇一同獲得第53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編劇獎」,身兼主演的莫子儀在片中飾演日治時期客籍小說家呂赫若——這位集作家、劇作家、聲樂家於一身、有「台灣第一才子」美譽的傳奇人物。當年上台領獎時,莫子儀說這個獎是屬於樓導和呂赫若先生的,自己只是在劇開拍前提供一些建議罷了。

這部文學劇講述呂赫若逝世前最後八年裡所發生的事,劇情不時透過舞台劇的穿插,帶出作家小說裡的世界觀,全劇結構繁複、深具創意,莫子儀除了在「現實」中扮演呂赫若,也同時分飾小說裡的不同角色。

那一年,媒體稱五度與演員獎座失之交臂的他為「萬年遺珠」。


其實這對「金獎編劇搭擋」頗有淵源,樓一安的首部長片《一席之地》便是由莫子儀擔當主角——一名頹廢厭世的搖滾歌手,雙方再度於近期上映的《該死的阿修羅》中合作,在這齣圍繞著一樁少年隨機殺人案的故事裡,莫子儀飾演一位正義感極強、心思縝密的記者,而導演同樣讓他擔任劇本協力,樓導說:「小莫(莫子儀)常常改我的台詞,他對於角色應該怎麼講話很有想法,所以乾脆就讓他自己寫吧!」

莫子儀則特別佩服樓導願意碰觸一些敏感、在市場吃力不討好的題材,並從中呈現不同的觀點,「比方說《該死的阿修羅》有個重要的核心命題是『憤怒』。大多數人都會想去制止暴力、遏止憤怒,但是鮮少人會去思考:這些憤怒的來源是什麼?」

樓一安擅於勾勒莫子儀內心的狂妄不羈,這其來有自:很難想像這位文藝感十足的演員,高中時是個世俗眼光裡的壞學生,總是站在體制的另一面。如今回顧那段迷茫歲月,與其說枉費青春,莫子儀稱之為是一種無以名狀的憤世嫉俗,「純粹想要反抗體制與權勢。」

從15歲時參與第一屆「文建會青少年戲劇推廣計畫」登台演戲起,莫子儀至今已參與過超過六十部舞台劇、二十餘部電影長片、十餘部電視電影與電視劇以及近二十部短片,業界普遍將影帝頭銜視為他人生的分水嶺,但其實真正改變其一生的,只有兩件事:戲劇與閱讀。

紫色西裝外套、紫色手繪森林印花襯衫、紫色打摺抽繩反折西褲、黑色牛津繫帶皮鞋 by Paul Smith

首章:劇場與符號;閱讀與思考

高中時的莫子儀,日常生活跟戲劇(與文藝)完全扯不上邊,他抽菸、翹課、挑戰髮禁、被留校察看、照三餐和師長對幹,叛逆少年的𨑨迌(tshit‑thô)青春,直到某次因緣際會看了「臨界點劇象錄劇團」的演出而有所改變,「第一次看劇,我完全看不懂。」

舞台劇的表演與概念,打破了莫子儀從小看戲的觀點與認知,他也首次意識到「符號的象徵」是怎麼回事,「例如舞台上要呈現『恐懼』,不一定要用『演』或『說』的,它可能是你聽到遠方有一條鐵鏈很沉重地拖過來。這種形而上的手法,對當時的我來講是非常大的衝擊。」

這種創作方式為這名孤傲少年的生命開啟了另一條路,他對此感到好奇,從而逃離那個充滿比較、互相競爭的填鴨式教育,逃進戲劇的庇蔭,心靈深處也因創作的自由本質給解放。接觸戲劇後,莫子儀才開始愛上讀書、求知若渴,像是要補完高中時期荒廢的缺憾般,經常往圖書館跑。

在我往後的日子,要是我對演戲感到迷惘,我都會讓自己回到書堆裡。

閱讀對莫子儀所造成的深厚影響並不亞於戲劇,19歲時,莫子儀讀完馬奎斯的《百年孤寂》。他形容那是個躁動的年紀——剛離開18歲、未滿20歲,對所有事情都滿腹情緒,腦袋裡存有很多對宇宙的想像與不滿,也有只屬於那個年齡限定的孤獨與寂寞,「我第一次被一本書給撫慰,即便對當時的我來說,那不是本可以輕鬆咀嚼的作品。」這本橫跨家族百年的魔幻寫實主義巨作,花了他近一個月時間,自此開啟莫子儀對生命與歷史的新想像。

他從卡爾維諾的《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得到與表演有關的啟發,從川端康成的《古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幽微情感,在大學時期到30歲前後的這段歲月,米蘭・昆德拉、沈從文、張愛玲、太宰治⋯⋯等不同作家的作品皆為莫子儀帶來不同的養分,他說:「在我往後的日子,要是我對演戲感到迷惘,我都會讓自己回到書堆裡。」

第二章:作為演員的責任


莫子儀認為,閱讀只能單憑文字去主動思考,並建構起所有畫面與想像,「甚至這個思索文字的過程也是一種辨證。」而這種經由閱讀所產生的自我對話,間接影響他往後進入角色的方式。

作為戲劇系出身的演員,讀劇本這件事從莫子儀年輕時就佔據其生命很大一部分,他讀過好幾遍《伊底帕斯王》《安提戈涅》的希臘悲劇,也翻遍莎士比亞與契訶夫的著作,因此領悟到戲劇跟文學、藝術、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連動。「從這些文本,我感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戰爭的殘酷或是民族意識的自覺,去思考作者的價值觀,接著便反思:我身為演員,能為這個時代做些什麼?」

我不在意我演戲能得到多少名聲或賺多少錢,我比較在乎這個戲或我的腳色可以傳遞什麼價值觀?而這個價值觀是否和我現在關心的事物有所呼應或抵觸?

遙想戲劇系畢業前夕,莫子儀曾陷入迷惘,他不明白自己應該要留在劇場或是前往影視產業發展?他的指導老師馬汀尼(前北藝大戲劇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告訴他:「你應該想的是,你可以為你身處的地方創造什麼價值?以及你有沒有資格留在那裡?」

從影多年,莫子儀對演戲、選戲有著一套嚴謹標準,他拒絕任何去脈絡化的思考行為,「『選擇』的意識對我很重要。」他說:「我不在意我演戲能得到多少名聲或賺多少錢,我比較在乎這個戲或我的腳色可以傳遞什麼價值觀?而這個價值觀是否和我現在關心的事物有所呼應或抵觸?」

2020年,莫子儀因飾演《親愛的房客》的林建一,接連成為台北電影節與金馬獎雙料影帝,這部由鄭有傑導演執導的作品,與過去同志題材電影相比,在多元成家與安樂死的議題上有著更深一層探討,而莫子儀在金馬獎的得獎感言尤其惹哭眾多影迷,他說一個角色被看見,並非只是演員的功勞,也包含劇組共同創作的努力結晶,並以「致自由、致平等、致天賦人權、致電影、致創作,致生活」作結。

與其說莫子儀是個稱職的優秀演員,倒不如說他對演戲有著特別的偏執與信仰,「可能我最初被表演吸引的關鍵,就在於創作的自由與傳遞價值的可貴,所以我會一直想要守護它。」莫子儀說。

緹花針織上衣、男襯衫、A字星球別針 by APUJAN

第三章:誠於戲更誠於人

媒體人出身的電影監製陳寶旭曾這麼形容莫子儀:「他與其他演員最大的不同,就是金錢觀。」比起物質的需求,莫子儀更在乎心靈層面的滋養,如風中勁草,唯陽光、雨水、土壤便能成長。

他從不軋戲,也從不在乎戲份多寡,只要是他認同的作品,即便是只佔幾秒鐘的配角,也都令他願意花上大把時間研究。莫子儀說:「我只希望每一次參與的作品,都能讓觀眾在心底留下一些溫暖,或是一些價值觀的啟發,讓這些思考得以傳遞下去,這樣就很好。」

過去台灣曾掀起偶像劇的黃金年代,那時的莫子儀多投身於劇場,成為香港名導林奕華、劇場名家王嘉明等人的御用愛將。其實相貌英挺又斯文的他,並非與主流作品的帥氣男一無緣,只是他對於偏重主角臉蛋的故事不太感興趣。

不同領域的演出充其量也只是媒介的差異,表演的本質是不變的,終究離不開「人」這件事。

儘管莫子儀在戲劇領域涉略的維度與廣度堪稱業界高標,但對他本人而言,不同領域的演出充其量也只是媒介的差異,「表演的本質是不變的,終究離不開『人』這件事。」無論是在舞台上或鏡頭前演出,也遑論背景設定為何,莫子儀論表演,永遠都是在演一個人如何過生活。

所以除了閱讀書籍,莫子儀也熱衷閱讀他人,他希望看到那些屬於生活的形狀。他提及表演是一種後天學習的事,每個演員學習表演的路徑不見得一樣,「有我這種科班系統訓練的,也有很多靠著演藝圈經驗積累而蛻變成演員的,對我來說,我就會很好奇非本科出身的演員經驗,我喜歡各種不同的演員說話,那會給予我不同的養分。」近幾年拍戲時,無論在劇組或劇場,他都格外重視與他人間的交流,昔日合作過的不同導演,也皆給予莫子儀寶貴的經驗與成長。他以鄭文堂導演舉例:「我從導演身上看到人與人的互重,我如果和比我年輕的劇組或演員合作,我會盡我所能傳遞這種精神,讓大家感受到『戲劇是集體創作』。」

終章:感受生命的不完滿

過去,莫子儀也熱衷用文字與影像紀錄生活,幫助自己進入角色,這些私密的瑣碎紀事在2017年集結成《失眠的人》文字攝影創作集,字裡行間透露這位迷人演員內心纖細的憂愁思緒,他寫下「除了表演,我只有我自己。只有這兩個世界。像白天和黑夜。」這樣的獨白,隱喻自己內心面對表演的毫無保留。

照他自己的習慣,演戲即是「用全部的自己為這個角色過生活」,以至於每齣戲結束後,他需要花上好一段時間恢復自我,重新感受「莫子儀」這個人原來的樣子,「通常是一段很長時間的獨處、休息,然後不與任何人接觸。」他形容,就像是一個張開的彈簧回到鬆弛閉合的狀態。

我們其實可以反思,生命是不是一直都豐富飽滿、充滿戲劇性?其實不一定⋯⋯有時候人生裡的平淡、恬靜或知而不可言的哀傷,我覺得這些就是戲劇很美的地方。

那麼,什麼是屬於莫子儀的「生活」?他一如往常的皺眉深思,像是在形容一件非常遙遠的事物:「比方說,重新感受陽光照在身上、聆聽河流溪水潺潺,或許看得到河裡的魚跳動、感受風從身上掠過,我需要透過這些感覺——這些真的來自大自然的生命力。唯有這樣,我才能再次感覺到自己的孤獨,體認到我這個人本來的樣子。」

他將這種近似儀式的過程稱作「感受生命」,作為演員,他清楚世間作品裡經常需要的張力與刻意的戲劇性,「我們其實可以反思,生命是不是一直都豐富飽滿、充滿戲劇性?其實不一定。」他以過來人的身份觀察到,創作者經常會希望自己的作品與創作能夠豐富飽滿,但其實太刻意去充滿的東西反而是會有一點不具生命力的。對他來說,生活即是對世間萬物的感受,有時候人生裡的平淡、恬靜或知而不可言的哀傷,才是活著會一直感受到的東西,「我覺得這些就是戲劇很美的地方。」

加拿大民謠詩人李歐納.柯恩曾寫道:「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是否有人留意過,莫子儀的英文名叫「Morning」——的確人如其名,他就像晨曦的日出,縱使一瞬也足以溫暖世人。

但他從不自詡為光,因為光像是一種解答。在這個世間萬物貼滿標籤的年代,一本書或一部作品的美好不在於定義,而在於刺激思考的可能性,這是莫子儀演戲的理由,所以他追求並觸摸著人世間的裂縫,因為那些東西不僅能讓光照進來,也是生命的軌跡與證明。

後記:莫子儀為VERSE所開的書單

我們邀請這位迷人的演員為《VERSE》讀者開個書單,不限類別。一如往昔,他特別強調這些選書稱不上「推薦」而是「分享」(非常莫子儀式的回答),以下五本書是他本人會反覆閱讀的作品。

・佩索亞《惶然錄》
・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
・李歐納.柯恩《渴望之書》
・米蘭.昆德拉《不朽》

STYLING by Kris Lin
ART DESIGN by Saem Xu
MAKEUP & HAIR by 簡偉文
SPECIAL THANKS to 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1 封面故事「把莫子儀讀成一本書」,更多關於圖書館的報導請購買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郭璈 攝影/高啟舜 編輯/Annie 核稿/梁雯晶
文字/郭璈 攝影/高啟舜 編輯/Annie 核稿/梁雯晶
文字/郭璈 攝影/高啟舜 編輯/Annie 核稿/梁雯晶
文字/郭璈 攝影/高啟舜 編輯/Annie 核稿/梁雯晶
文字/郭璈 攝影/高啟舜 編輯/Annie 核稿/梁雯晶
文字/郭璈 攝影/高啟舜 編輯/Annie 核稿/梁雯晶
文字/郭璈 攝影/高啟舜 編輯/Annie 核稿/梁雯晶
文字/郭璈 攝影/高啟舜 編輯/Annie 核稿/梁雯晶
文字/郭璈 攝影/高啟舜 編輯/Annie 核稿/梁雯晶
文字/郭璈 攝影/高啟舜 編輯/Annie 核稿/梁雯晶
文字/郭璈 攝影/高啟舜 編輯/Annie 核稿/梁雯晶
文字/郭璈 攝影/高啟舜 編輯/Annie 核稿/梁雯晶
文字/郭璈 攝影/高啟舜 編輯/Annie 核稿/梁雯晶
文字/郭璈 攝影/高啟舜 編輯/Annie 核稿/梁雯晶
文字/郭璈 攝影/高啟舜 編輯/Annie 核稿/梁雯晶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郭璈
  • 攝影/高啟舜
  • 編輯/Annie
  • 核稿/梁雯晶
郭璈

郭璈

在《VERSE》上班、寫作和當編輯;在搖滾樂團裡彈吉他、寫歌和唱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