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建築師吳書原的荒野倡議:讓野草美學成為日常風景
以台灣原生種作為景觀設計的浪潮,近年從公共景觀到私宅都開始有劇烈變革。也在景觀建築師吳書原的作品,一次次成為大眾關注焦點。
以台灣原生種作為景觀設計的浪潮,近年猶如強風吹拂,從公共景觀到私宅都開始有劇烈變革。在景觀建築師吳書原的作品,一次次成為大眾關注焦點,從早期的陽明山美軍俱樂部、臺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到近期的松菸「不只是圖書館」澡堂花園、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空總C-LAB)景觀設計以及桃園永安漁港海螺、橫山書法藝術館等,少了爭奇鬥豔的色彩, 卻建立了不刻意雕琢的野草美學。
攤開吳書原的日常,爬山、潛水都是心頭好。作為野草美學的歌頌者,徜徉在大自然不僅僅是興趣,更是不愧對景觀設計專業的一種生活體現。無庸置疑,海拔3000公尺、海平面下40公尺物種都不容易見著,有幸親臨現場,體驗被包覆的五感震撼,是最珍貴的美學啟發。
「當你永遠都只去大安森林公園,你做出來的設計就是『大安森林公園』;但當你可以潛進海平面下40公尺,看到不同珊瑚的組態,就會開啟一個新想像,原來物種不用人家設計,它組合出來就是最美麗的樣子。」吳書原說:「我對海有一種探索未知的渴望,比如坐船出去看到一望無際的海,你難道都不會好奇裡面有什麼嗎?」
對景觀設計師而言,能做到的不過就是努力重現自然。
物種10000和30的距離
「當人類有一天可以到火星上去,可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回來就會做不一樣的事情。」套用在吳書原身上,赴英國就讀AA建築學院景觀都市學碩士,而後進入當地職場,七年後回到台灣,一路上也存在類似的心境轉折。
「我對台灣物種的了解,都是從英國人嘴巴講出來。」問倫敦同事的寶島印象,原來不是知名地標台北101,而是豐富的地形、氣候、植物狀態。
英國最高峰約一千多公尺,但台灣超過3000公尺山脈有兩百多座,從零至數千公尺,植被群像不斷改變,台灣無疑是世界的植物博物館,「很多物種在國外早就瀕臨滅絕、不得買賣,比如筆筒樹,但在台灣,它會在路邊自己長出來。」
然而,令歐洲大陸望塵莫及的物種多樣性,並未獲得大眾等值關注,台灣景觀設計除難逃「填補建築縫隙」角色,且植栽使用單一,「明明有超過一萬種物種,但過去30年,實際應用不到30種。」進一步探究設計風格,也一再重複應用日式禪庭、法國凡爾賽宮等舶來樣貌,令人沮喪。
不同於台灣,英國建築景觀設計案一向是以扎實研究為基礎,以台北萬華為例,設計之前,應先一一梳理當地人文、土地植被等數百年演進狀態,最終才有辦法成就屬於這塊土壤的設計,「而不是單純移植紐約某案例,讓萬華看起來像紐約。」
「台灣卻還困在這裡,我們對自己沒有自信,所以一直處在模仿表面形式的窘狀。」吳書原決心扭轉現況,回台後展開一場想法革命,彙整台灣風格之際,野草美學悄然萌芽。
台灣風格在山裡
台灣坐擁冰河時期以後,世界上最豐富的島嶼生態植物學資料庫,他解釋,這塊土地之所以能在冰河期全身而退,原因在於位處北緯23.5度,是當時地球最溫和區塊,屹立數百萬年的高山皺摺,巧妙成為物種絕佳藏匿處,就此逃過低溫暴擊,造就台灣風格。
觀察美國、英國、歐洲大陸國家,氣候條件限制下,植栽物種單一,反觀台灣物種選擇簡直是大爆發,受邀策展2018年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的他,緊抓著這個「台灣價值」,透過與國家研究單位植物學專業者緊密合作,最後從現存一萬件物種中、挑出500種,如願將島嶼複雜的植物群像,濃縮進16公頃森林園區。
這股天生野味,不僅成功奪得世界關注,也扭轉台灣苗圃市場長期僵化單一的狀態。和吳書原合作的苗圃商綠生活主理人沈映仁說,對比20年前大規模種植工程樹,廠商面臨被綁標的困境,加上高經濟植栽獨霸市場,近年確實有越來越多野草系植物現蹤,需求端不再只堅持植物統一規格,已較能接受「樹木本身的高低胖瘦」;隨景觀野味意識興起,苗圃商的供應自然越趨多元。
「要保育物種,最有效的方法並不是把它鎖在保種中心或植物園,而是讓民間苗圃大量培育,這才是物種得以延續下去的力量。」吳書原說,台灣溫室、網室栽培力堅強,若善加應用農改實力,成為世界植物方舟不是夢。
因此回台十年間,除勇闖業界、學界,也投身國家建築景觀工程委員行列,吳書原笑說自己很嚴格,絕不允許重複性高的物種出現在公共工程之中。
當野草美學成為日常風景
去年隨著嘉義市立美術館、空總C-LAB都市美學公園、松菸不只是圖書館的澡堂花園、水交社文化園區等一鼓作氣完工,他觀察到,不僅建案代銷跟風現象顯著,許多公共空間也開始成為網美景點,「這時民眾就會漸漸發現,原來這個才是現在的主流。」
無獨有偶,他加碼分享,有一回,西區門戶三井廣場接到「怎麼沒修雜草」的投訴電話,未料管理單位派員除草後,「結果有更多人打進去說,幹嘛除掉?」
野草美學正在發酵,能否維持荒野、而非荒廢成為關鍵。以不只是圖書館旁的澡堂花園為例,空間運維單位台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艾淑婷分享,這座迷你世外桃源得到許多正面回饋,即便是豔陽天,仍有來訪者選擇在戶外看書,和百餘種野放植物共享日常。
實驗才是植物設計關鍵
作為亞洲第一人獲得美國多年生植物學會(Perennial Plant Association)所頒發的植物設計大賞,吳書原分享2019年赴芝加哥領獎時,論壇現場荷蘭籍植物設計大師Piet Oudolf的精闢見解:「植物設計是從實驗探索出來的,今天在這塊土地上找到什麼,我就呈現什麼,萬一以後植物死了也沒關係,死了就變成知識。」
「即使一年前種下100種植物,一年後只剩50種,那也不是什麼失敗,反而是一個成果,只要植物之間找到最穩定的平衡,那就是最好的設計。」吳書原如此補充。
去年北美館展覽「異托邦花園」撤展之際,他在宜蘭三星買了一塊地,好將植物通通移過去;之所以選擇此處,也是氣候條件使然,宜蘭土壤潮濕,無需特別澆水,天生天養,但不代表任憑自生自滅,而是以實驗作為起點,而實驗永遠不嫌多。
|活動資訊|
◖Forest Talk 森林論壇
・「品味私塾」總策劃王文靜談台灣的歷史與旅行
・今年最具話題的台劇《斯卡羅》導演曹瑞原談如何述說土地的故事
・資深廣告人智威湯遜廣告董事總經理 鄧博文 談新商業與消費趨勢
・肯夢創辦人朱平對談旅英當代藝術家優席夫關於東海岸的生活與藝術
・最夯的景觀建築師吳書原與CNFlower創辦人凌宗湧對談景觀、植物與野美學
時間:2022.01.08~01.09
地點:宜蘭礁溪老爺酒店
報名:訂票請按此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VERSE》008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這座島嶼是座植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