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從校園掃具到大眾文化,我們該如何看待「常民美學」?

從校園掃具到大眾文化,我們該如何看待「常民美學」?

在「美感細胞團隊」發布「校園掃具改造計畫」後,討論聲四起,有人懷疑我們的美學是否該被匡列在類MUJI的極簡風格中,也有人認為過往的紅綠掃具備「常民美學」應當被保留。然而「美」的判斷是否有一套標準,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常民美學?

2022年6月,「美感細胞團隊」發布「校園掃具改造計畫」後,在網路上引起一陣討論聲浪。

在「美感細胞團隊」發布「校園掃具改造計畫」後,討論聲四起,有人懷疑我們的美學是否該被匡列在類MUJI的極簡風格中,也有人認為過往的紅綠掃具備「常民美學」應當被保留。然而「美」的判斷是否有一套標準,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常民美學?

坦白說我很難從一兩種顏色搭配去判斷掃具的美醜,確實有些配色具有衝突、有些和諧。可是不管是衝突或和諧,跟美不美並沒有直接關係。在這個意義上,校園掃具改造計畫的成敗,在於能不能讓小孩子意識到,那只是眾多配色風格中的一種而已,不能代表絕對的美或藝術素養。但是在研究、田調與類MUJI風格的背書之下,我懷疑小朋友能夠做到這件事。

為何大眾對於這件事有著強烈的判斷?這背後牽涉了我們對於常民美學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覺得常民美學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好發於知識份子或藝術家,常帶著一種「負疚感」來看待常民美學,反省自己長久以來只活在精緻藝術的象牙塔之內,沒有正視常民的美。

另外一種常見的說法,認為常民美學欠缺美感,用色常流於俗豔,設計比例欠缺考慮。但這種說法預設了美感或藝術已經有一些定律,認為違反這些定律,就是台灣美學不振作的根本原因。

https://www.facebook.com/aestheticell/posts/5266472400124013

不該被標準化的常民美學

這次掃具改造的爭議也出現了這兩種聲音:有人覺得紅綠的掃具配色頗有常民獨特的美感,為什麼一定要改造成低彩度的MUJI風格。也有人覺得以前的掃具配色醜爆了,台灣人從小接觸這些,難怪大眾的美感如此低落。

這兩種說法看似衝突,實則不然。在藝術創作的領域,所謂常民之美,經常是指「前現代」(過往時代的風格演變成現代主義風格前的這段過程)的工藝文化,在現代化的大量生產邏輯下,幾乎從日常生活絕跡,徒留展示的價值。但是當我們批評大眾美感時,我們指的是當下正在發生的現象,譬如醜陋的公部門設計、雜亂的街景、選舉海報,或是學校使用的掃具。

無論談論的是哪一種常民,其實都預設了一種純粹的文化狀態,受到西方文化或是現代化所壓迫。在談論庸俗的大眾美學時,我們常想像應該有一套美學標準,讓我們超越庸俗的商業考慮或是過去的「華國美學」體系。

而令人傷感的是,常民與美學都不該是純粹的。我們很容易把美感想像成美食,有一個相對穩定而且直觀的標準。但其實美感牽涉許多預設,譬如文化、歷史、權力運作,乃至於身份階級。而藝術家的任務不像大家所想,展現單一純粹的美感(當然有些藝術家是這樣),而更像是去檢視各種美感的建構。

美感的標準與形式常容易流於單一、純粹。

就算是拍照也是難逃建構的問題。譬如有我們這種稱為攝影師的職業,有時會把台灣的某個地方拍得像國外明信片般生動豔麗;或是降低對比,拿閃光燈往鏡頭打;又或水平地拍攝店面,營造一種日本調調。這些照片就直觀來看都很美,甚至形成一種風景攝影的標準。可是當思考到台灣本身地勢並不開闊,天空也不像東北亞地區那樣純淨,就會意識到這些是一種風格的套用,甚至是一種西方美學影響的結果,要不然為什麼我們總是形容美景「拍得像外國一樣」?

在濾鏡之外

記得有一次,我跟一位音樂家去採訪一名製鑼的老師傅,他的得意作品是用鑼去敲出西方音階。當時我心裡其實頗為震驚,因為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個最民俗、最不受西方主義影響的東西。等到演奏開始,我更是說不出話來,因為他用「傳統」樂器敲出一首《魔法公主》的主題曲。

還有一次,去採訪木工師傅跟茶館老闆娘,在我眼中,他們都是常民,可是他們卻異口同聲地說要去發現「常民美學」。他們形容常民文化的詞彙,如慢活、素樸、職人、故事性、有機等,也不免讓我想起大型連鎖書店或是文青類型雜誌常用的企劃。

既然常民文化或美學標準都是複雜的,甚至被建構的,為何我們總想像他們應該是個純粹的單位?為什麼我們相信有一種普世的標準?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我們想像有一雙「眼睛」在黑暗之中凝視著我們。

讓學生知道美學不只有一種標準、每個人也都可以保有各自的選擇空間,是美學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雙眼睛可能隱身於我們希望建立或靠攏主體文化的焦慮中,促使我們追求統一的美學風格,或想像一種未受污染的常民文化。也可能棲身於大眾文化,如廣告、電視、電影與各種文創商品,當眼前的「美」與「常民」是如此具體鮮明,更讓我們迫切地認為:我們也應該擁有這樣的本質。

或許我們應該讓美學的討論回到比較個人的狀態。以攝影為例,如果我接了一個拍攝掃具的案子,我其實並不會太在意掃具的顏色,反而是要拍出什麼氣氛更為重要。

如果我想要訴諸懷舊情緒,我便需要那些老舊的紅綠配色;如果我想要有日本雜誌設計感,就要顏色淡一點的掃具;如果今天天空很藍,我是會想要有把紅色的掃把襯托;如果此刻空氣如東北亞那樣清澈,那我想要我的掃具能夠潔白如雪。重要的是,我能否用自己的眼睛去觀看這個世界,不被各種濾鏡所遮蔽。如果沒辦法告訴學生這一點,那無論是常民美或是極端美,都會以最刻板的形象被流傳。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致力於挖掘台灣文化,請支持我們正在進行的第三年訂閱計畫,一起記錄與參與台灣的文化改變。

文字/汪正翔 圖片/美感細胞協會提供 編輯/Mion 核稿/郭振宇、李尤
文字/汪正翔 圖片/美感細胞協會提供 編輯/Mion 核稿/郭振宇、李尤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汪正翔
  • 圖片/美感細胞協會提供
  • 編輯/Mion
  • 核稿/郭振宇、李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