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教父鄧為治:因為森林,所以不再孤單
對鄧為治來說,山林是一片汪洋,植物是他的方舟,無聲地陪伴他穿越黑暗、從少年到中年,他懂了,人會懼怕是必然,然而有了森林,他不再孤單。
「蕨類永遠在角落,像配角一樣不起眼卻一直都在,跟我很像。」曾經面臨人生低潮的鄧為治,在森林裡找到自己的依歸,他讓自然的野性馴化迷惘與焦慮,領悟「複雜的簡單」的生活哲學。
每座森林都是有意義的。對從事家飾銷售的鄧為治來說,他不僅在裡面探索自然萬物,也在蕨類生存法則中看見自己的影子,更藉此看透人生哲理。
退伍之後,他陷入了一長段時間的低潮,世界之大卻沒有一方容身之處,找工作四處碰壁,窮到睡火車站。
他一直想了解人為什麼會感到害怕?又為什麼孤獨?於是夜幕低垂他就帶著釣具走進山裡,前往伸手不見五指的山林,獨自面對全然的黑暗,看似自虐式地尋找解答,與最深層的未知直球對決,卻被自然寂靜黑夜裡的滿天星空溫柔療癒,森林成為人生依歸,他永遠的故鄉。
那已經是大約30年前的事,彼時還是年輕人的鄧為治憑著一股傻勁,不停地往山裡去,探索、記錄,有一天他如往常坐在山裡,看著土壤低層的蕨類,突然在它們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
我是很敏感的人,大多數的人喜歡花,花很美沒錯,但只要看到它們凋零,我就傷心,然而蕨類永遠在角落,像配角一樣不起眼卻一直都在,跟我很像。
說起來蕨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至今維持傳統的繁衍方式,匐在泥地、石頭吸取樹冠滴落的水滴,那樣低調樸質的生存方式,對當時迷惘徬徨的鄧為治來說有種致命的吸引力,「像是一種神奇的召喚,在生活裡遇到困難,覺得不被了解時,在蕨類的身上感受到認同。」療癒是他不斷上山的理由。
長期將林道上的植物拍照上傳做紀錄,在多年前吸引到台大研究生的邀請,意外與學術圈有了接觸,隨著他們一起到國外雨林採集,漸漸地對植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在南投打造溫室,將一整座森林濃縮於方矩,大量收集珍稀物種,當年觀葉植物在台灣還不流行,許多用菜市場價收進溫室的植株如今身價已衝破數十萬,溫室意外成為台灣植人的朝聖之地。
過往的憤世嫉俗與怒火,被山林微風安撫下來,「複雜的簡單」是自然教會他的人生哲學。
簡單的事往往是最複雜的,在步調快速的當代,許多人追求簡單又好,又如種植廣義不過是空氣、陽光、水,最難的是環境營造,初期得先打造出仿野生的環境,模擬溫濕度,不斷調整,直到擁有自己的生態,種植才能開始不費神。很多人去問他如何懶人種植,他總笑笑說:「你認為大自然是簡單的事嗎?」
這幾年膝蓋受傷,不能像以前那般去獨攀健行,每週總是一個人到溫室兩三次,澆花、培育種苗,或什麼都不做就待著。走進溫室,網子將日光篩得柔柔的,他指著一株鹿角蕨輕聲說道:「營養葉會不斷凋零,新的葉子會覆蓋上去層層疊疊出厚厚的杯,螞蟻啊、落葉啊掉進來成為它的養分,看似簡單的道理,過程必然經歷了好幾次的顛覆。」
懂了這個道理,再也不怕面對困境,因為他知道登頂前時常需穿越荊棘,遇上暴風雨不必硬幹,順著老天給予的,無論生活與自然,都互相牽引著。
對鄧為治來說,山林是一片汪洋,植物是他的方舟,無聲地陪伴他穿越黑暗、從少年到中年,他懂了,人會懼怕是必然,然而有了森林,他不再孤單。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VERSE》008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這座島嶼是座植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