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漂浮的小小宇宙:黃聲遠如何建造台北植物園的新溫室?
黃聲遠帶領田中央團隊著手改造台北植物園的溫室群,讓久經歲月沖刷、逐漸陳舊的溫室空間煥然新生,讓植物園一座植物的劇院/美術館。
第一期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以下簡稱方舟計畫)中,因應台北植物園位於首都,展示保種植物的定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以下簡稱林試所)委託建築師黃聲遠領軍的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翻修、打造溫室區。
黃聲遠從小到求學過程都在植物園附近長大,也常到植物園看溫室。隨著年歲增長,對植物有了更多感情,收到林試所的委託,重新踏入植物園,卻驚覺位處都會核心的植物園內,歲月沖刷的溫室群,看起來有味道,卻也顯得陳舊委屈。
「走進溫室區時我是很心疼的。這群專業科學家竟然能容忍積水等問題,只希望可以給他們一個地面不泥濘、不會滑的工作空間。」黃聲遠注意到,溫室區域周圍是十至12公尺高的樹木所構成的空間,除中央圓形溫室外,還有六角溫室、長形蘭房等數座保留日治時期地基的小溫室,加上每日辛勤工作的園丁及植物,像座村落,形成植物園恆常不變、令人懷念的風景,「是一種老朋友在那裡生活的感覺。」
看過環境後,田中央團隊把整塊地當成一間大房子來設計。除了拆除結構老舊已成危樓的圓形溫室(並預計留下斗拱作為紀念),以及溫室棚架區仍有待設計外,周邊的小溫室和容易積水的地面,只進行小幅度的翻修,如:拆除六角溫室的紗窗、清潔玻璃、重新鋪設地板材料、處理排水問題等。黃聲遠笑談,「叫他們盡量丟出各種奇怪的想法,他們都想不出來。除非做出比他們想像得更體貼的東西,他們才會提出更多需求。」
「受脅物種中,日常容易取得的花草反而是最危險的,受到保育的喬木等大樹已經被保存在植物園裡。」方舟溫室計畫專案經理、也是團隊建築師的蘇子睿說,設計溫室時特意用溫室棚架把視線壓在十公尺、略矮於喬木群的高度,使周圍的喬木融入溫室區的立面景觀,行走穿梭時,也能看見樹冠和藍天。
「國中時來植物園寫生,對圓形溫室和前面的長方形荷花池印象很深。所以也在原本的位置,用圓弧棚架再現那個圓形穹頂。」蘇子睿說,團隊盡量保留空間原來的分割秩序,走進溫室棚架建築,左側的降溫溫室內,預計用水簾、風扇和頂部模擬林間斑光的採光設計,來製造各種溫、濕度與日照狀況,讓全台灣的植物都可以找到適合的角落安置。
長形荷花池的兩端則化為左右兩座較小的恆溫溫室。梯形延伸的棚架下方則設計數個直徑不同的圓,從地面到柱子都能展示植物,也提供遮蔭,適合校外教學圍坐導覽。黃聲遠回憶:「植物園很少遮蔽物,以前到植物園來,只要一下雨,遊客四散奔逃,只有小天壇或南海劇場幾個零碎空間能躲。」
約二樓高度的鏤空圓弧構造貫穿整個溫室棚架區,頭尾的圓弧如軌道,中間開花般散放著大小圓形。團隊在有機的環境裡加入幾何的呈現,跟舊有的東西排列在一起,意外呈現和諧秩序。蘇子睿說,某天他和實習生一起拍攝這座模型,突然湧出的念頭竟不謀而合:「好像宇宙一樣。」
「以後走到這裡,就可以看見天上漂浮著一個小小的宇宙。」黃聲遠相當滿意這個抽象的構造,「植物園和以人為主,用來欣賞的園林不一樣,這裡把植物當成主角,面對而不是消費它們。這個小宇宙裡,背後隱約可見知識體系,又不希望被既定概念框住,到處都是開放式的出口,這才是最迷人的地方。」搭載落難繁花野草的方舟,航進以植物為主體的鋼骨宇宙。這麼袖珍的溫室,可以代表首都的植物園嗎?
黃聲遠聽了林試所的規畫,起初也不可思議,然而放手去做後,設計者以體貼細膩的思維,保留了最大的使用彈性,使得台北植物園即將搭起的空間,更像是一座植物的劇院、美術館或一座舞台。在黃聲遠的想像中,在這裡可以邀請植物當主角,言說自己的身世。被亡羊補牢、誠心保留的珍稀綠意,若能在這片微型宇宙靜謐存續,比人類短暫的介入更悠遠漫長,此時畫下的結構,或許即是某種隱喻。
https://www.facebook.com/321991691227057/photos/a.2508376695921868/2508379265921611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VERSE》008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這座島嶼是座植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