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打造共好生活風格, 首屆「關渡人文藝術週」將於年底登場

VERSE News

打造共好生活風格, 首屆「關渡人文藝術週」將於年底登場

首屆關渡人文藝術週即將於今年12月22日於慈濟關渡靜思堂開幕,由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主辦,攜手周邊醫療、科技、人文等企業團隊,以藝術表演、蔬食和市集,帶動園區發展,吸引更多人造訪此地,也打造全新蔬食品牌「常不輕」,與蔬食品牌小小樹食攜手,創造平價美味的蔬食風潮。

首屆關渡人文藝術週即將於今年12月22日於慈濟關渡靜思堂開幕,由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主辦,攜手周邊醫療、科技、人文等企業團隊,以藝術表演、蔬食和市集,帶動園區發展,吸引更多人造訪此地,也打造全新蔬食品牌「常不輕」,與蔬食品牌小小樹食攜手,創造平價美味的蔬食風潮。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經形容,關渡科技工業園區就像是一座「島」,座位於觀音山山腳,介於淡水河、關渡平原和捷運淡水線之間,小小一方土地,有著華碩、和碩、台北捐血中心、和信醫院等多家單位,慈濟關渡園區更在2000年便來到此地。

時逢大愛電視台25周年、新的慈濟關渡靜思堂即將於2023年啟用,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精進長姚仁祿提出此地的生活風格,即是以「廣結善緣」的想法認識關渡周邊的企業夥伴,結合成為一個緊密的社區,不斷互動成為新的社區生活方式,也因此促成第一屆的關渡人文藝術週。

聯合周邊企業,匯集人文能量

關渡人文藝術週邀請多組表演團體參與。

「生活風格不只是視覺、味覺上的美感,而是從情感面創造大家的共鳴。」姚仁祿解釋。回想1990年代,姚仁祿便透過設計靜思書軒,希望推動台灣的美學訓練,20年過去,他觀察到台灣的美學已經發展到一個程度,他也盼望凝聚大家的力量一起推動生活品味,成就關渡人文藝術週。

藝術週邀請各類型藝文團隊展演,並且走進社區,到合作企業的大樓內部為傍晚活動宣傳造勢。「人文薈萃音樂嘉年華」邀請雲門舞集、朱宗慶打擊樂團、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大環男孩楊世豪等世界級表演藝術團體演出,打造藝術音樂饗宴。

另有適合親子同樂的親子音樂會,包括朱宗慶打擊樂團、台北愛樂兒童合唱團、達斯克劇團、靜思書軒小志工與大愛真健康主持人帶動活動。

此外,藝術週邀請25間蔬食店家舉辦「蔬食市集」,希望用健康蔬食成為愛護地球的第一步,品牌包括善裹屋、全家便利商店和卡帛素食等品牌。另規劃特展「大宇宙.大覺者.小藥草」,以藝術視覺呈現佛教經典中宇宙的無窮,以及地球人類之間的微妙連結。

攜手小小樹食,打造全新蔬食餐飲品牌「常不輕食堂」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精進長姚仁祿。

「蔬食」概念也是「關渡人文藝術週」的主打概念之一,而為了主打年輕人客群,同時創造嶄新的蔬食料理口感,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也將成立全新的蔬食品牌「常不輕」,為接觸年輕受眾,基金會特別邀請獲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的蔬食餐廳「小小樹食」擔任顧問。

首家店以關渡靜思堂為據點,食堂將提供「四道菜」與「六道菜」兩種選擇的中式餐食,價格定位160元與250元之間,主打「營養、好吃、環保」。姚仁祿堅持要設立中央廚房,統一供應未來各家分店的餐點,以控管餐點品質。

小小樹食創辦人Jeffrey表示,慈濟的蔬食推廣意念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宗教化、團體化,「常不輕餐廳的營運定位也是以大眾都可以接受為目標,主打成精緻的快速蔬食,中餐、西餐料理都會有,會嘗試融合中式口味和西餐的蔬食料理手法。」

除了在料理口味上創新,「常不輕」也將在各環節中落實「永續」的目標,如店內食材切除掉的部分不會丟棄,而會轉製成酵素,降低浪費也創造資源再利用的循環經濟。餐廳雖然還在籌備階段,也已持續實驗「自己種菜」的模式,嘗試在貨櫃中種植食材,希望未來能在採收後再移到餐廳作為展示景觀,提供消費者現場選擇食用,姚仁祿笑說要做「最徹底的『在地化』」,期許達到節省運輸能源的目標。

餐廳品牌名稱「常不輕」是源自《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品」,英文則取名為「Dandelion」(蒲公英),餐廳裡的擺設裝飾也將以蒲公英為主,象徵「小小的、輕輕的、到處去」的意向,期許將蔬食觀念帶到世界各地的願望和野心。目前,品牌的前五家店以鎖定雙北地區,接下來,也已開始尋覓台中、高雄適合的地點,姚仁祿表示,「相信未來也會開到馬來西亞、印尼,只要慈濟在的地方,就會有『常不輕食堂』的身影。」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李尤」、陳湘瑾 圖片/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提供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璈
文字/李尤、陳湘瑾 圖片/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提供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璈
文字/李尤、陳湘瑾 圖片/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提供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璈
文字/李尤、陳湘瑾 圖片/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提供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璈
大亞能為明日鏈結大亞能為明日鏈結
  • 文字/李尤、陳湘瑾
  • 圖片/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提供
  • 編輯/陳湘瑾
  • 核稿/郭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