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連結詩意:專訪光拓彩通照明創辦人孫啟能
燈光可以如何改變一個空間,與一座建築呢?光拓彩通照明創辦人暨設計總監孫啟能比誰都更理解,他的作品結合風格詩意與工藝,從豪宅到公共空間都可以看到他的照明設計作品,近期更為基隆城市博覽會操刀,點亮歷史建築漁會正濱大樓,更是深獲好評。因為燈光改變的不只是一棟歷史建築,而是一座城市。
燈光可以如何改變一個空間,與一座建築呢?光拓彩通照明創辦人暨設計總監孫啟能比誰都更理解,他的作品結合風格詩意與工藝,從豪宅到公共空間都可以看到他的照明設計作品,近期更為基隆城市博覽會操刀,點亮歷史建築漁會正濱大樓,更是深獲好評。因為燈光改變的不只是一棟歷史建築,而是一座城市。
走進光拓彩通工作室,很難不被空間中大大小小的藝術燈具所吸引,透過黃澄的光線,立即給人一種溫暖沈靜的氛圍,牆上的「IMMERSE OURSELVES IN LIGHT FEEL MORE」(譯:令我們沈浸在光中,便能感受更多)字樣,便是創辦人暨設計總監孫啟能老師的格言,正如同他作品所傳遞的詩意。
孫啟能投身照明設計多年,舉凡私人的豪宅華廈到公共建設的水岸橋樑,都能見到孫老師的作品,不僅擁有2016台灣燈會故事軸、2010上海世博台北館燈光策展等豐碩戰果,而近期2022基隆城市博覽會的重頭戲之一「漁會正濱大樓」,更是孫啟能一手操刀的大師傑作,以光影流動在建築體上勾勒出水面波光粼粼的視覺,經由昕諾飛旗下的飛利浦UniEdge產品,也透過窗框燈與接面的緊密貼合,在白天做到高度隱密性,到了晚上,在二樓窗框創造出魚鱗閃動耀眼的意象,加上一樓的圓形魚眼,畫龍點睛,給了這個歷史建築,生命的力量,原本老舊的漁會正濱大樓,經修復與再造後,搖身一變成為社群網路上的熱門話題。
建築連接照明、光學聯結詩意
對於自己的設計,孫啟能老師謙虛地自比為接線生,「空間本身的比例大小、建築形體、材質,往往是牽一髮動全身,但相對來說,建築師也不見得這麼了解光的物理性質,這時候就是我們燈光設計師的工作,將建築偏感性的,或稱美學的部分,與光的理性技術這兩端銜接起來。」
「尤其現在,無論是色溫、色彩、景深、明暗濃淡的安排,能夠智慧控制的部分已經越來越方便了,這時候,選擇好的品牌合作夥伴就非常重要,透過昕諾飛旗下的飛利浦UniEdge系列產品線,以及客製化的配光方式與節點設計,把光打得有氣質或看起來很文青,其實一點都不難,」孫啟能語鋒一轉「但最重要的部分是去平衡這一切,而成為一個好的平衡者是需要經驗和功夫的。」
我最注重的就是要親近生活,許多人說美是主觀的,反而我覺得美是客觀的,是一種公約數,尤其以光來說,好不好看,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意識到,比如說歷史建築卻弄得很暗、很不安全或者打很亮的燈讓人很不舒服,就算是小朋友也能分辨這點。所以我自己的作品會用雅俗共賞的角度去思考,要在文化氣質裡帶有娛樂性。
確實,我們能夠觀察,台灣近年修復了不少歷史建築,或是某某中心、某某藝術節,無論軟體、硬體都如雨後春筍般湧出,然而在現今資訊如此流通、互相干擾下,不見得能夠清晰地記得和區分,甚至真的了解它們的真實底蘊,到頭來最重要的是如何留下口碑,而孫啟能的作品能夠在這麼多同質性中脫穎而出,無非是深厚的實力打亮了招牌。
針對這個現象,孫老師也提供了他的看法,「過去多以期間性活動那種形式,結束之後沒有辦法提供地方發展的延續,然而現在我感覺到十幾年來的觀念在改變,從單純是節慶性的燈光,能變成真正與生活去結合。橋樑、公園、歷史建築這些屬於公有資產的部分,去營造夜間光環境,取代過去像放煙火式的一次性設計,如此才能夠真正呼應地方發展的紋理,也因此講述整體脈絡時更能感動人,不單單說故事而已 ,而是讓人體會到,這就是屬於在地民眾的認同感。」
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透進來的契機
談到公共空間的改造,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網路上時常戲謔的「公部門美學、華國美學」,孫老師也認為,過去的時代儘管有再多的專家委員提供諮詢,最後驗收的關鍵還是在於長官的審美觀。不過正如前述所言,他也覺得這個現象正在改變。以這次漁會正濱大樓為例,令他感動的是在激起民眾的認同之前,公部門自己先動起來了,非常認真地梳理了基隆的歷史。
「設計師反而沒那麼厲害。」孫啟能一再謙虛地表示。即便從外國留學回來或對國際資訊見多識廣的人多少都會對自己有些期許,但他倒覺得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傾聽,而不是說服。「像基隆正濱,我對建築或土地的歷史發展,甚至是未來的政策方向,未必非常清楚,但主事者的團隊相當積極地向我講述故事,並且認同我們的燈光理念 ,在設計上每一道、每一筆就能有它的原因。」
「透過這些歷史場景再現的作品,可以凝聚一種共識。從文化治理的角度,梳理脈絡,再去結合燈光,光線帶來的溫暖,也能變為一種焦點,這種與民眾的連結度,無論是生活或認同上一定會產生一種驕傲,成為屬於地方的向心力。 」
光,為空間勾勒出心的容器
但,燈光究竟對現代人來說真有這麼大的意義嗎?孫啟能老師說,以往的觀念的確從成本的角度考量出發比較多,尤其建築外牆,晚上點燈好像是一種浪費電的行為,還需要維護管理,但如今,已經可以想作是一種地方創生、區域性的振興,從夜間的觀光或休閒的角度,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而對個人而言,他提到了早期農業時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實光跟生活是密切相關,現代人白天工作,放鬆休息的時間基本只有晚上,也因此特別在公共空間的部分,有一個舒適的照明可以提供民眾去散步走走,小孩不會覺得可怕,老人不會感到吃力,這就是光線所承載的意義所在。
最後,問到孫啟能老師,一個好的燈光設計需要具備什麼要素。他說:「能夠照顧到每一個人,就是真正富有幸福感的設計。」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