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導讀杜潘芳格:守護母語,灌溉真情與真理
Promotion

亻厓庄文學系列選集:閱讀文學大師經典

導讀杜潘芳格:守護母語,灌溉真情與真理

自詡要比花朵更扎根於鄉土、生命力更加旺盛,杜潘芳格自稱為「誕生在島上的一棵女人樹」。作為女性客語詩人的典範,她寫親情、鄉土、信仰,和日常生活的悠閒愜意,同時有其理性強硬,在寓含公民意識的作品中,呈現對社會家國的關心。詩選集結30首杜潘芳格代表作品,看時代的新女性,跨越語言的限制,以母語書寫給自己也是給臺灣的禮物。

亻厓庄文學系列選集《杜潘芳格:島嶼上的女人樹》。

自詡要比花朵更扎根於鄉土、生命力更加旺盛,杜潘芳格自稱為「誕生在島上的一棵女人樹」。作為女性客語詩人的典範,她寫親情、鄉土、信仰,和日常生活的悠閒愜意,同時有其理性強硬,在寓含公民意識的作品中,呈現對社會家國的關心。詩選集結30首杜潘芳格代表作品,看時代的新女性,跨越語言的限制,以母語書寫給自己也是給臺灣的禮物。

杜潘芳格生長於日治時期,可以用日文寫作。戰後,她重新出發,學習用中文,也用客語寫作。她的作品富含女性意識,充滿鄉土之愛,被稱為跨語言一代的女詩人,也是母語詩人的典範。

本書精選杜潘芳格詩30首,包含層面甚廣,有寓含公民意識的作品,呈現詩人對社會家國的關心;也有親情、鄉土、信仰的描寫,或是日常生活悠閒愜意的心情。透過這些詩選,可了解杜潘芳格內心世界十分豐富,思想、情感也都是深刻而細緻,更能引發我們的反思。

尊重母語,期盼多元

首先,可注意到杜潘芳格對「語言」的重視,她強調母語的重要性,也期盼一個多語、多元文化的開闊世界。

杜潘芳格歷經客語、日語、中文的學習,但這些語言也都歷經替換、壓抑的命運。後來她曾試圖移民到美國,也須學習英語,這又是另一種壓力。又如〈學問〉中,她也描繪了三代人的溝通方式,有客語、日語、中文和英語四種語文。她深深感受到語言的多元性,因此她對於「語言」的轉換、持續,以及是否可以自由自在地使用,特別在意。譬如〈道路〉,用「道路」譬喻語言的活路,在詩中她呼籲後來者要了解前人的語言之路,而每個人都要努力用「你的語言」開拓方向,朝向未來的世界。「你的語言」,指的也就是母語。而〈復活祭〉從基督教「復活節」的教義引申,藉由凝視父親贈送的蘭花,而體會到另一種「復活」的意義。那是:

      曾經活在歷史裡

      祖先們的意識

      無意識仍舊存在肉身現形的自己。

祖先們的意識,族群的歷史,依舊流傳到自己的身上,這是族群文化的傳承。而其中自然也包含母語的保存,所以接下來才會說 : 

     語言是活生生的東西,

     美麗的蘭花。

這裡的意思是,如果能夠自由自在地使用母語,讓母語保有一條活路,那就會像蘭花一樣美麗。

杜潘芳格的詩有許多是運用客語的詞彙和語法,可以做為當代母語文學的教材。但杜潘芳格的身分認同並不會以客家人為限,就像〈公民〉,她說我們人人都是臺灣的公民,包括現在的你、我,以及未出世的孩兒將來也會住在這裡,都是臺灣的公民。而且不能忘記「變成本島地下泥土中个肥料」的逝世者,他們也是臺灣的公民。杜潘芳格的歷史觀是包含過去、現在與未來,凡是曾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都屬於這裡。

扎根於鄉土

〈相思樹〉是杜潘芳格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以女性視角,書寫鄉土之愛。「相思樹,會開花的樹 / 雅靜卻不華美,開小小的黃花蕾。」代表杜潘芳格喜歡的花與樹是質樸的,不會過於華美炫目。同時,這也是自我形象的投射,代表杜潘芳格的理想自我。相思樹是臺灣常見的樹種,因此它也是植根於這塊土地上,杜潘芳格賦予它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或許我的子孫也將會被你迷住吧

      像今天,我再三再四地看著你。

相思樹開枝散葉,連綿成林,就像家族繁衍一樣。難怪杜潘芳格說她的子孫也會看到這些相思樹,也會被相思樹迷住。而最重要的是: 

      我也是

      誕生在島上的

      一棵女人樹。

「一棵女人樹」是很新鮮的用語,突破了女性總是被拿來和嬌美、嬌弱的花相比。「女人樹」顯然比花朵更具有扎根於鄉土,生命力更加旺盛的意義。

杜潘芳格對於鄉土的描繪,也常有新鮮而生動的譬喻。例如〈菜頭花開囉!〉,想像從太空的衛星掉下一顆種子,它吸收了臺灣土地的養分後,成長茁壯。當季節來臨時,菜頭花開出嫩黃花蕊,沿著中央山脈,從北到南的臺灣菜園,都開著這美麗可愛的黃色小花。而且: 

      田唇路邊還有帶來初生个細牛仔,

      公牛背上阿啾鳥母牛背上白鷺鷥,

      慢慢散步配伴你,

      青春清純个菜頭花,

      島嶼个冬陽係溫暖。

小牛、公牛和母牛,烏鶖、白鷺鷥也都來湊熱鬧,彷彿陪伴菜頭花,讓它盡情開放在寶島的土地上。這首詩描繪臺灣田園的景致,也寄寓親切的鄉土情。

「亻厓庄文學季」導讀人陳明珠。

理性的思維

杜潘芳格的詩風具有理性思維的特色,〈普渡〉、〈平安戲〉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而且內涵複雜,有多種角度可以探討。

杜潘芳格以民間中元節普渡習俗為題材的詩,有〈中元節〉和〈普渡〉二首。農曆七月半的中元節,祭祀四方鬼神,民眾常會殺豬祭神,而這隻大豬,常常是口咬一個橘子,以象徵吉利。橘子、柑仔,發音接近「甘願」,所以杜潘芳格在〈中元節〉詩中就說這隻豬所含的「甘願」,不是你,就是我,都是世人強行塞進去的。但這暗含指責之意,因為有哪一隻豬會自願犧牲奉獻呢。而在〈普渡〉詩中,就寫了這隻豬沒有含著「甘願」,代表牠「唔甘心樂意犧牲了」,也就是不是心甘情願被殺來拜神。那麼,人們除了「個人的罪過各人承擔」外,也要再加上殺豬殺羊的罪名了。

〈平安戲〉則是以客家於冬季搬演平安戲謝神的習俗為題材,但杜潘芳格卻藉由看「平安戲」的「平安人」,反諷順從、忍耐的苟且偷生者。詩末她憤慨地說: 

      儘多儘多个平安人

      情願囓菜餔根

      K甘蔗含李仔鹼

      保持一條佢个老命

      看,平安戲。

咬蘿蔔根、啃甘蔗和吃李仔鹹的人,都是平民百姓。為了保住一條老命,所以默不作聲,「看,平安戲」。這首詩展現了杜潘芳格精湛的諷刺手法。

這兩首詩,可以從傳統民俗、政治局勢與普遍真理來探討。客家人是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族群,許多客語作家對於民俗文化也十分重視。但這兩首詩卻一反常態,諷刺、批判了傳統民俗。但這可以從現代理性來解釋,因為詩人杜潘芳格看到了傳統民俗中,不合情理的地方,所以她借題發揮,不是讚美民俗,反而加以批評。

另一方面,也有人會從政治局勢來討論這兩首詩,認為這是針對當政者對於老百姓的壓迫而做出的反諷。在這個視角下,〈普渡〉寫出了政治受害者如同那隻被宰的豬,它不是自願的,但卻無人聲援。而〈平安戲〉則是訴說在強權高壓下,普通的小老百姓也只能蠅營狗苟,但求自己平安無事就好。

第三個視角,從普遍真理的角度來探討,當人的尊嚴、主體性受到壓抑或傷害,就如同那隻豬被殺害,但人們常常是忽視別人的痛苦,無動於衷。或是說,人們面對壓力與不合理的事,也常常是消極、逃避的,只求一時的平安,並不會有反抗或積極的作為。但這同樣都是杜潘芳格要批判的,因為他人的痛苦,有一天也可能降臨到自己身上;一味姑息忍讓,有一天也會大禍臨頭。

無論是採取哪個視角來解讀這兩首詩,我們都可以藉此反思個人與群體、自我與他人的相對關係,從而認知自尊、主體性與同理心的重要性。畢竟,沒有人甘願成為犧牲品,而面對不合理的事,若人人只求自保,最終也難逃被宰制的命運,應該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親情、信仰與日常

杜潘芳格十分重視家庭,無論是對父母親、丈夫或子女,她都是充滿感恩和關懷,也對親情關係有獨特的省思。

杜潘芳格出身於新竹望族,父親潘錦淮曾留學日本,鼓勵杜潘芳格接受新式教育。母親詹完妹,對子女慈愛,她篤信基督教,對杜潘芳格有很深的影響。杜潘芳格的詩集《淮山完海》,書名即是取自父母親的名字淮、完,可見她對父母親的感念。

杜潘芳格曾以〈桃紅色的死〉悼念逝去的父親,本書所選的〈父母親之住家〉則寫出了父母親之間的微妙關係。詩的開頭描繪母親在禮拜堂的形象,高貴虔敬,像一朵「傲耀的玫瑰花」。然而這份虔誠的信仰,父親似乎不能完全接納,因此母親的身影是寂寞的。但父母親兩人是相愛的,也共同守護這個家,因此杜潘芳格寫下其中微妙的糾葛——母親信奉上帝,父親依賴母親,但父親高大的影子卻不時籠罩著母親。這高大的影子也代表傳統家庭觀念對女性的束縛,因為母親想要全力追求自己的信仰,在傳統社會觀念下,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杜潘芳格說: 

      又有住在十字架裏的母親

      住在母親裏的父親

 

      倆人住在傲耀的玫瑰的一支荆棘。

玫瑰與荊棘的共存,似乎正是父母親關係的寫照。

杜潘芳格在母親影響下,也變成虔誠的基督教徒。她的詩有不少類似禱告、引用聖經或發揮教義的作品。〈讚美〉、〈禮拜〉、〈信仰〉等作品,都可視為宗教文學的一部分。本書所選的〈葉子們〉也是套用了「上帝創造論」的觀念,詩中的葉子是虔誠的信徒,他們只是平凡的人,清貧、庸俗,但他們「相信聖經上的每一句話」,會做好自己的本分,雖然偶爾也會虛偽地應對,但是: 

      葉子,葉子們

      終究 要把自己還給塵土

      堅忍地等得到最後的一刻

      那燃著夕陽紅燄逝去的一刹那

以教徒的觀念來說,堅持到最後一刻,也就是回到天國,回到天家。但這首詩也可以從一般人的角度來看,平民百姓,不也是平凡過日子?若能堅守本分,直到化為塵土的一天,才不枉費這輩子生而為人。

在為人母親方面,杜潘芳格是個十分關愛子女的母親。當子女逐漸成長,做母親的不免感到失落,〈母鳥淚〉道盡了個中的辛酸。不過,在描寫日常生活時,杜潘芳格也有坦然的領會。〈秋晨〉「以生命鐘告中午了」點出這是午飯時間,也是人生的中老年。當詩人在廚房裡煮飯炒菜,她已經意識到: 

      已經大菜筐、大碗公、大盤仔都統統收藏起來了。

     (兒孫們,各各獨立成家)

      剩下

      在愛的旗幟飄逸下,頂滿銀霜的你我,靜坐樹林中的蘋

      果樹蔭裡嘗他果子的滋味覺得甘甜。

詩中「頂滿銀霜的你我」指的就是杜潘芳格和她的先生杜慶壽醫師。當兒女各自成家立業,從前慣用的大碗公、大盤子都派不上用場了,這個老家只剩下夫婦二人互相扶持,一起享受生命豐收的果子。杜潘芳格和先生的感情十分融洽,他們是自由戀愛結婚的。婚後,杜潘芳格協助杜醫師診所的業務,兩人相守到老。杜潘芳格的第一本詩集《慶壽》,即取自杜醫師的名字,可見其鶼鰈情深,〈吾倆〉詩更寫下兩人親愛緊密的情感。

杜潘芳格年紀漸長,詩壇有人稱她杜潘阿姨,也有人稱她杜潘奶奶。無論怎麼稱呼,都讓人感覺她是個和藹可親的人。這樣一位具有母性又有敏銳思想的女詩人,她對於生活瑣事的觀察,也顯現怡然自得的態度。譬如〈有貓的風景〉,描寫小貓在和風暖陽跳躍玩耍,有一種悠閒的氣息。而〈低賤的成長在地上〉寫牆腳的野花,野花不適名貴的花,被人視為低賤,卻自由自在地在微風中搖曳。杜潘芳格由此得到安慰,領悟到生命本就是隨性自在,擁有自由才是最可貴。這些都是杜潘芳格對日常生活的體會,題材雖然微小,道理卻十分雋永。 

杜潘芳格年輕時接受新式教育,是時代的新女性。她擁有寫作的夢想,也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她婚前擔任教職,婚後相夫教子,為家人忙碌,但她始終沒有忘記寫作的夢想。她超越語言的障礙和限制,以日語、客語和中文書寫新詩,有六本詩集傳世。這是她獻給自己也是獻給臺灣的最佳禮物。

洪淑苓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文轉載自「閱讀亻厓庄 — 客籍文學大師文選集」,更多內容請見選集



「亻厓庄文學季」閱讀推廣系列活動:4月場講座報名連結、5月場講座報名連結。(6月、7月講座內容敬請期待)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洪淑苓
文字/洪淑苓
文字/洪淑苓
文字/洪淑苓
文字/洪淑苓
文字/洪淑苓
文字/洪淑苓
文字/洪淑苓
文字/洪淑苓

回到專題:亻厓庄文學系列選集:閱讀文學大師經典

大亞能為明日鏈結大亞能為明日鏈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