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影視音新潮流:從《星星知我心》、《寒夜》到《茶金》
自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以來,客語不再是大眾媒體中缺席的語言。客家影視音類型與內容越來越百花齊放,並在當今跨語文化潮流中,碰撞出嶄新的火花。
自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以來,客語不再是大眾媒體中缺席的語言。客家影視音類型與內容越來越百花齊放,並在當今跨語文化潮流中,碰撞出嶄新的火花。
「你講什麼我聽不懂!學校規定講國語,不許講別的話。」
在戲劇《星星知我心》中,戴著厚重鏡框的珮珮,賭氣地對說著連珠砲客語的養母說道。當下被吼得愣住的養母,由老牌影星梅芳所飾演,本身為客家人的她,為了扮演這個在南投竹山養鴨人家的角色,重新學習原本並不熟練的母語,用心揣摩角色細節,塑造出一位穿戴浮誇金項鏈、撲得粉白的臉上畫著兩坨顯眼腮紅,個性直率單純的客家婦女,大受觀眾歡迎。
在1980年代的黃金八點檔中,這是極少數擁有大量客語台詞的角色。賺人熱淚的劇情,讓戲劇紅遍大街小巷,製作單位卻被新聞局以《廣播電視法》第20條警告:「電台對國內廣播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在被糾正之下,戲劇後期客語台詞消失,原本現場收音的角色改為配音,講回帶著客家腔的「國語」。
找回客家族群的母語權
40年前紅極一時的《星星知我心》,是台灣電視史上具代表性的戲劇,劇中的客語元素,啟發了許多後來從事客語影視音傳播的媒體人,擔任《茶金》、《我們與惡的距離》等戲劇製作人的湯昇榮為苗栗客家人,他表示:「小時候第一次在電視上聽到自己熟悉的語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對母語的可能性也因此有了更進一步的想像。」
如此難得出現在大眾媒體上的客語元素,卻在《廣電法》的限制下,猶如曇花一現。依《廣電法》規定,當時電視頻道每日僅可播出半小時閩南語戲劇節目,歌唱節目則不得播放超過2首方言歌曲。相較於閩南語尚有零星露出空間,同屬方言的客語幾乎付之闕如。
廣電政策除了讓客家人的母語權被剝奪之外,「無形中也讓客語被邊陲化、低級化。」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表示,過去戲劇節目中,角色主要講華語,說客語的角色多為點綴,且大部分是教育程度不高的鄉下人。在大眾媒體的傳播之下,這樣的形象也逐漸成為族群語言的刻板印象。
當客語不再是缺席的語言
隨著時序來到解嚴前夕,長年被政治威權壓抑的不滿開始騷動,台灣爆發多場社會運動。在黨外雜誌《客家風雲》的有志之士帶領之下,客家族群於1988年12月28日走上街頭,展開「還我母語運動」,爭取族群語言權。
還我母語運動為《廣電法》修法開出第一槍。1993年,立法院正式廢止《廣電法》第20條,尊重各族群語言傳播權,並帶動後續客家廣播電台、客委會、客家電視台成立。
2002年,公視將李喬的《寒夜》改編成為戲劇。楊長鎮對於《寒夜》的印象相當深刻,除了這是台灣第一次製作全客語發音的戲劇節目,相當不易之外,故事發生的歷史場景與楊長鎮家鄉苗栗獅潭相同,藉由戲劇讓他更深刻了解父祖輩當初如何辛苦打拚,才能有現今美麗的家園。
客語雖不再是大眾媒體上缺席的語言,卻面臨了另一個問題──如何消除大眾對族群語言的負面觀感? 歌手羅文裕曾在台北西門町進行一個實驗。他分別用韓語、客語詮釋同一首歌,韓語版吸引大批民眾圍觀,甚至有民眾興奮地要與「韓星」合照,唱畢休息一段時間後,「客家歌手」羅文裕登場,演唱同一首歌曲的客家版本,人潮卻四散,沒有人要聽客家歌曲。
「台灣人對自己的語言是自卑和歧視的。」楊長鎮感嘆,在政策及社會觀感的長期積累下,客語已被貼上低俗、老舊、鄉土的標籤,「年輕客家人不願說客語,日常生活溝通以華語或閩南語為主,隨著一代、兩代過去,我們的語言就會消失不見。」
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客家人
因為環境因素而失去原有語言能力,作家蔡詩萍有類似的經驗。「我小時候客語其實說得還不錯,直到長大後才越來越不行。」蔡詩萍的爸爸是湖北外省人,媽媽是桃園客家人,自小生長在多族群語言環境中的他,在家講華語,同儕中亦有講閩南語的同學,寒暑假回外公外婆家,則是身處在客語環境中,客家文化浸潤他的成長過程。
「現在聽沒問題,但要我講流利的句子就不大行了。」蔡詩萍始終有一個遺憾,「如果我的客語再好一些,就能更深入了解家族故事,延續生命記憶。」 他認為,族群語言能力衰退,與社會政治因素有關。國家權力賦予語言正典化的地位,華語因而成為國語,而閩南語作為社會上多數使用的通行語言,亦占有強勢地位。
國家雖然承認母語權,但客語在社會使用普遍度不足,客家人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客家族群雖在當年率先爭取母語權,但語言上仍屬弱勢,許多客家人為了生存,習慣隱藏自己客家人身分,並練就流利的華語及閩南語。「我母親就是標準具有強韌適應力的客家人,從小跟著她上街買菜,常看她華、閩、客三聲道切換自如,完全無障礙。」
跨語文化潮流時代來臨
語言的負面標籤、社會政治因素喪失母語能力,是客語復興道路上的兩大挑戰。隨著客家影視音能量越來越豐富成熟,客家廣播及戲劇節目成為每年金鐘獎的常勝軍。藉由影視音的渲染力,將能超越語言的偏見,直接連結觀眾內心情感,成為最好的溝通媒介,有效提高客語聲望。
最近引起熱烈討論話題的戲劇《斯卡羅》、《茶金》就是相當成功的例子。蔡詩萍認為,這兩齣戲劇將大眾熟悉的台灣茶、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與客家族群故事結合,戲劇迷人的張力,讓許多觀眾因此開始了解客家文化及客語。「很多經典戲劇都證明,語言並非阻礙,字幕可以解決語言問題。且跨族群語言自然交錯,更能真實呈現台灣多族群樣貌。」
有別於早期全客語發音的策略,近年來客家電視台製作的戲劇,逐漸轉向深度挖掘台灣多族群匯聚的時代故事,呈現融合華語、閩南語、客語,甚至是日文、英文等多族群跨語言文化樣貌,給予觀眾不一樣的觀影體驗與感受。
蔡詩萍也提到,要為客家文化注入新能量,「我們要有更大企圖心,將影視音題材拉回當代,不要談到客家戲劇,就只有歷史題材或傳統農村生活。而這需要創作者和政府共同努力,例如在獎金補助政策上,鼓勵創作者往現代題材發展。楊長鎮也同意,「語言及文化要跟著當代生活成長,才能長出新詞彙與新生命。客語不能只有『阿婆說』,客語是當代的語言。」
從40年前《星星知我心》,到《寒夜》、《斯卡羅》、《茶金》,影視音媒體蘊藏著無比的魅力與能量,吸引觀眾跨越語言的隔閡接觸客語,結合現今的跨語文化潮流,期待未來客語影視音能綻放出更燦爛豐富的樣貌。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梁雯晶
高雄人,學歷史,除了編輯之外,也做過企畫,曾任《VERSE》雜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