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SE╳鬼島之音【法台漫遊專欄】
透過VR,站在歷史與現實的界限中:多媒體藝術家權河允
來自韓國的留法多媒體藝術家權河允(Hayoun Kwon),於2021年高雄電影節發表的VR作品《玉山守護者》,述說日治時期一位日本學者與一位台灣布農族人間的可貴情誼。在創作的過程中她探索了台灣的傳說,更找到了不同的角度去觀看歷史。
來自韓國的留法多媒體藝術家權河允(Hayoun Kwon),於2021年高雄電影節發表的VR作品《玉山守護者》(Les Gardiens de la Montagne de Jade),述說日治時期一位日本學者與一位台灣布農族人間的可貴情誼。在創作的過程中她探索了台灣的傳說,更找到了不同的角度去觀看歷史。
「VR就像是種病毒。一旦發現VR存在,就再也離不開它了。」權河允如此形容VR藝術媒介的魅力。作為Innerspace VR工作室的聯合創辦人,她的作品曾於龐畢度藝術中心、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法國巴黎東京宮博物館展出,並在林茨、奧伯豪森、奧斯納布呂克等地與Oculus Mobile VR Jam等場合中屢屢獲獎。
2020年,權河允因高雄VR體感劇院和巴黎新影像藝術節(Newimage Festival)的VR駐村計畫來到台灣,並在2021年高雄電影節的「XR大觀」裡展出她在台灣的創作——《玉山守護者》,10至15分鐘的片長,融合台灣皮影戲手法,帶領觀眾進入一段從日治時期便流傳至今的傳說故事。
勇於質疑歷史與真相
權河允一向認為日治時期的台灣與韓國歷史有著許多共通之處。對於歷史的疑問,驅使她拍攝了一部關於韓國日治時期的紀錄片,更前往日本與韓國兩地進行田野訪查,渴望從不同面向探索答案。如今因駐村而來到台灣,使她有了機會去比對台灣與韓國的過去。
台灣一則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說,尤其引發權河允對歷史的思索:當布農族的領袖阿里曼,遇上日本人類學家森丑之助,在「被殖民者」與「殖民者」的身份之中,兩人卻越過衝突,發展出珍貴的情誼。「兩人就像是透過玉山與大自然交流一般。」而這段故事也成為了VR作品《玉山守護者》的原型。
然而,這段故事並無確切記載於史料中,但這也正是權河允認為它值得進一步思索之處,去質疑真相、質疑傳說的真實性,若以不同的主觀視角觀看,或許會是截然不同的故事。「我們不能總是以同樣的方式去審視歷史,或許,我們可以接受歷史可能有數種詮釋方式。」
《玉山守護者》結合了VR與台灣的皮影戲手法,亦是為了呼應這段傳說的不可考證性。權河允說明,影子並不是一種「材質」,而是一種因為光的缺席而留下的痕跡與氛圍,它只存在於表演現場、存在於一瞬,接著便會消失,這樣的調性與傳說故事的不可考證性相似,「在創作中,重新審視傳統媒體是一種我很常採用的做法。」她說道。
透過本次駐村創作,權河允更深入地了解了亞洲歷史的複雜性。「 一開始,我單純帶著韓國人的視角,只將日本視為敵人與侵略者」,但從台灣的視角出發後,才發覺自己過去的觀點太過狹隘。她認為,韓國是由單一民族組成的國家,因而強化了凝視歷史的單一視角,台灣則擁有多種歷史視角的交會,構成了台灣身份認同的一部分。能藉由這次駐村,擁有另一種觀看歷史的方式,是權河允很感激的事。
VR 創作將日益遼闊
在《玉山守護者》中,由光影組成視覺基礎的VR技術除了和皮影戲原理非常相像,權河允強調,VR本身的特質使歷史與現實的界限顯得更為迷人。
她解釋,VR的魔力在於讓觀眾脫離原本只能作爲旁觀者的角色。在VR的世界裡,觀眾不只是在「觀賞」一件事物而已,而是將VR內化成為一種親身經歷,並透過親身經驗去改變人們的記憶與對過去的認知。若要描繪歷史與現實的界限,權河允認為VR是很強勢的媒介,也是她至今不斷透過VR進行創作的原因。
「VR創造出了屬於另一個時空的幻境。我們可以單純欣賞VR的視覺層面,但它同時也具有視覺性和觸覺性,甚至互動性。」
那麼她如何看待VR的未來?權河允說明,在技術工具方面,VR自然會不斷地進步,耳機與控制器會越來越輕便,操作亦會更為簡便。對使用者而言,在更友善的操作環境下,大眾會越來越容易接觸到這類創作媒介。
她舉例,透過「Quill」的軟體,能讓創作者自由繪製VR空間中的環境;而另一項工具「Gravity Sketch」則可以協助創作者快速建模。「因此,創作者今後的自主能力將會越來越高。」更可以確定的是隨著VR技術的發展,藝術創作領域將越來越遼闊。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法台漫遊:法國藝術家在台灣的創作
陳葶芸
文字工作者。曾就讀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台大心理所。試圖以寫作,留住生活中賴以過活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