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息!立正!站好!」看台灣軍事電影發展史
《Top Gun》台灣片名譯為《捍衛戰士》,其他華語國家或地區皆翻譯成《壯志凌雲》,然而當國民黨政府還在中國大陸時,確實有部軍事電影叫《壯志凌雲》(1936年)。原以中國東北抵抗日本為背景,囿於蔣政權先反共再抗日的政策下,腳本被審查反覆的修改,最後變成抵抗匪徒侵略的模糊說法。
《壯志凌雲》中華民國軍事電影之先河
《Top Gun》台灣片名譯為《捍衛戰士》,其他華語國家或地區皆翻譯成《壯志凌雲》,然而當國民黨政府還在中國大陸時,確實有部軍事電影叫《壯志凌雲》(1936年)。原以中國東北抵抗日本為背景,囿於蔣政權先反共再抗日的政策下,腳本被審查反覆的修改,最後變成抵抗匪徒侵略的模糊說法。
等到拍攝完畢,日軍已經全面入侵,在當局重重壓力和阻撓下,剛成立兩年的新華影業公司,依然想盡各種偷吃步在上海租界公開播映,引起上海市民轟動,群情激奮,使得新華影業一夕之間成為當時中國左翼電影的領頭羊,直到1942年,被併入日本控制的中國聯合製片股份公司。
在緊張局勢下誕生的台灣抗戰軍事電影
中國國民黨政府敗走台灣,強迫將漢賊不二立的對抗情結灌輸在人民意識中,各種文學、音樂、電影等藝文活動,不只被審查,更多是政令宣導的工具,「愛國主義」成為當時最「政治正確」的風格。中央電影事業公司(簡稱中影)在國民政府成立後推出的第一部電影《梅崗春回》(1954年),講述民兵齊心抗匪、重建家園,雖非典型軍事題材,但已可見其國共內戰延續的政治意涵。
此後以反共抗日為題材的電影,如《英烈千秋》(1974年)、《八百壯士》 (1976年)、《梅花》(1976年)、《筧橋英烈傳》(1977年)等能夠廣泛受到民眾歡迎,都是在中華民國外交處境最風雨飄搖的70年代,因為保釣運動與中日斷交,為了凝聚民心而推出。
台灣軍事電影另一大熱門類型:軍教片
自1951年在本島實施徵兵制以降,翌年便誕生了台灣第一部軍事電影《軍中芳草》。此片可說是「軍事教育」類型電影的雛形,以木蘭從軍為靈感,述說富家千金投筆從戎,從笑鬧中成長的故事。70年代以後稱霸國片影壇數年的「抗戰愛國電影」開始退燒,在國族與省籍的對立情緒下,以中國大陸戰場為背景的抗戰電影,終究不會製造出受本土民眾歡迎的市場環境。
此後真正蔚為風潮便是1979年的電影《成功嶺上》大熱賣,改編自小說,以大專集訓的趣事將焦點轉換於平民老百姓作為主角,開啟了軍教片的先河。較為輕鬆、有人情味、貼近觀眾生活,不僅能夠為必經義務役洗禮的廣大臺灣青年引起共鳴,也讓一般老百姓一窺虎帳高牆內的莒光園地,像1980年由明華園陳勝福主導的《大地勇士》,就一舉揭開蛙人部隊的神秘面紗,更是首部軍方支援的民營電影,全台票房賣破6000萬大關。
台灣電影新浪潮興起,軍教片成為票房救星
1980年代後,幾位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及電影導演發起了電影改革運動。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電影主要呈現寫實風格,其題材貼近現實社會,回顧民眾的真實生活,具有「現代主義」的風格與文學表現特質,象徵了「新電影」與「舊電影」之間的差別。
即將進入解嚴時期,此時的電影語言已和過往為政治服務、為道德宣教大相徑庭,
1987年金鰲勳導演的《報告班長》系列成為了軍教喜劇的精神標竿,開啟了長達13年的軍教片熱潮,直到《報告班長6 報告總司令》(2000年)後,軍教片便在市場消聲匿跡。題外話,由庾澄慶演唱的《報告班長》同名電影主題曲,甚至是華語音樂史上第一首饒舌歌曲,足見此一時期台灣社會被壓抑許久的活力陸續爆發。
朱延平,軍教娛樂片的明星推手
與《報告班長》系列同一時期,軍教片的另一輛火車頭便是朱延平導演的《大頭兵》系列,1987年首集便票房大捷,後一連拍了四集,可說是軍教喜劇的濫觴。另一軼事,朱導日後自曝《大頭兵》系列作都是被黑道脅迫拍攝的,唯一交換的條件是准許他拍攝非軍事喜劇片的《異域》(1990年),然而前者已經相當賣座了,沒想到後者反而更超過,也成為了朱導的代表作。
雖然朱延平的電影毀譽參半,然而在這段軍教片熱潮中,他確實創造了不少的經典作品,如由他一手捧紅的童星郝劭文主演的《狗蛋大兵》(1996年),以及同年上映的《號角響起》,不僅有著吳念真編劇,還有當時紅透半邊天的「四小天王」吳奇隆、林志穎、蘇有朋、金城武主演,卡司相當強大。
這兩部電影片中名言,《狗蛋大兵》:「我就知道是你,又是你,你最爛!」、「稍息之後反攻大陸,稍息!」;《號角響起》:「當兵不能說真話」、「別人的兒子不是像你說的死不完,而是要有死不了的本錢」、「看什麼看!沒看過三顆砲的俘虜啊!滿車梅花啦!」等,至今還為人津津樂道。
台灣軍教電影的末路窮途
千禧年後,軍教片消失在大眾視野,謠傳是《號角響起》一片揭露太多軍中陋習,使協助拍片的單位被電翻,之後國防部就不支援拍片,也使往後軍教題材式微。此一說法並未獲得證實,《號角響起》後仍有四部軍教電影連番上映,其主因應該是2002年加入 WTO 後,台灣電影開始無法與外國電影競爭,一度陷入死水狀態。
軍教題材要等到民視電視劇《新兵日記》(2010年)才開始重回大眾視野,至於電影,要等到2014年首部空軍題材的《想飛》,以及首部談論軍中特約茶室的《軍中樂園》。
不過,這兩部電影不僅票房皆失利,《想飛》受到同時期阿帕契事件的影響,空軍聲譽掉到谷底,《軍中樂園》導演鈕承澤甚至在拍攝期間,違法擅自攜同中國籍攝影師冒名進入左營港勘景拍攝,被台灣高雄地檢署以違反《要塞堡壘地帶法》起訴。自此之後,台灣只有軍教電視劇,卻再也沒出現軍教電影。
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
我們可以觀察到,軍事電影最一開始是屬於人民發聲的管道,從被官方審查,到成為官方宣傳的工具,背後的意涵往往皆與政治意識型態以及時局情勢無法脫勾,即便後來進入資本主義的現代社會,成本和票房成為電影指標,然而創作的風格依然與社會氛圍息息相關,甚至最終能成為代表的,無非還是揭露軍中陋習的橋段。
雖然美片《捍衛戰士》也離不開提升美軍形象、愛國招募的企圖在,然而作為大部分都接受過中華民國軍事教育的男性受眾來說,就算國防部曾提出要花大預算製作出類似的熱血愛國軍人情操,可要是國軍的環境本質沒有提升,不免還是給人虛假不實的大內宣之感。
|延伸閱讀|
- 睽違36年,《捍衛戰士:獨行俠》是商業娛樂大作,還是新冷戰政治宣示?
- 人生就是荒謬,用喜劇來說剛好: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主創兼主演蔡淑臻
- 台劇如何再登國際?《我們與惡的距離》幕後推手湯昇榮談產業觀察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