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積地」教師黃小萍:歷史老師如何推動校園美感?
「校園美感計畫」是一系列對生活、生命感知的體驗過程,用設計力導入校園,運用策略拆解關於教育現場的痛點,跨業結合產官學協力合作,掀起一波美學寧靜浪潮,在這場美的盛宴中,沒有人會缺席,沒有人不受吸引。這是一門學習感受的課,用「看」學知識,用「問」學思考,動手做、學成就。
「校園美感計畫」是一系列對生活、生命感知的體驗過程,用設計力導入校園,運用策略拆解關於教育現場的痛點,跨業結合產官學協力合作,掀起一波美學寧靜浪潮,在這場美的盛宴中,沒有人會缺席,沒有人不受吸引。這是一門學習感受的課,用「看」學知識,用「問」學思考,動手做、學成就。
校園生活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軌跡,以往的校園美感經常存在於抽象的概念裡:「持續的美」是有節奏、按表操課的上下課;「永恆的美」是一成不變堅持的傳統;「新鮮感的美」是學生迸發創意的驚奇;還有一種美,叫老師覺得「孩子你表現得真美」。
若以設計的角度去看校園,其實有種時光停滯的錯覺:規格設備相同的教室、變化不大的教科書、還有躲防空演習時期的制服。我看著一屆又一屆的新生入學,看著他們畢業、走入社會職場,常聽到這些學生說:「老師你都沒變,好懷念下課鐘聲和跑福利社⋯⋯。」但蛻變是成長的開始,美學的提升,也需要改變。教育者都希望讓校園與教室成為孩子的城堡,若想幫助下一代提升美感,當然就從校園做起。
自2019年第二期校園美感計畫開始,我將歷史教育結合各領域學科,並融入美感教學,設計出鄉土教育、海洋教育、社區營造還有戶外教育,透過一次次人文與美學素養的堆疊,帶著學生走出教室、進入社區,整個城市都是我的教室。我總是說:「與其在課堂教,不如在博物館學。」創新的課程讓學生有更生動、更立體的授課感動,學生經常告訴我,要接下我的棒子,當一個超跨域、超斜槓的歷史老師,我好驕傲。
從有趣的課程中發掘美感
因為校定必修專題寫作課,我為學生申請了美感智能閱讀計畫——《安妮新聞》,這份充滿設計感的報紙,內容主題囊括各領域,讓孩子從小發掘「閱讀」的樂趣。我用這份報紙執行了一系列實驗性質的閱讀課程,例如「妳的名字」課程就是帶學生用自己的名字連結人類起源。課程的設計從閱讀到理解、從理解到創思、從創思到建構美的議題,透過創課、遊戲、共學的新教學模組「MPL」(Makeer、Play、Learning),帶領學生在讀報中找到解方。
我也用積木設計歷史教學,打造「建築歷史」課。這門課拉出兩條軸線,一是台灣歷史發展、二是歷史建築發展。透過建築師的視角介紹歷史,從四百年前的經典地景建築,解構出建物的年分、背景與風格,運用歷史美、建築美、力學美的縱深和整個當代思維的脈絡,帶領學生回顧當時風貌。用這樣的方式教歷史,就不用死背年代了,光看建築外觀就能分辨年代,連最難的物理力學也看得懂。我喜歡建築、學生喜歡聽故事,我把這兩件事融合在一起,設計出有畫面、容易感受又聽得懂的歷史課。
我與學生的美感積地
因為建築歷史課都會在不同的班級教室裡發生,所以上課前,都會出現一群師生一同搬著積木前往指定教室的身影。不過,有些積木作品實在是過於龐大(萬顆景美集應廟1.0版,十萬顆景美集應廟2.0版),為此我申請了「學美.美學校園改造計畫」,任性地改造了一間專屬的建築歷史教室「美感積地」,打造獨一無二的校園積木美術館,整合教室、社區場域與展示空間。
這裡不只是教室、不只是展覽館,在這個講話會有回音的碩大空間裡,少了傳統制式的課桌椅,我們席地而坐,毫無包袱,小腳丫真實實地踏在地板上。我和當地居民和學生立下約定,要讓「美感積地」成為社區重要的策展館,在沉浸式的創新基地裡,為地方、為社區做些有意義的大事。
在校八小時的更多可能性
一天24小時,有八小時就用在學校裡,我倡議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我感謝教學這份工作讓我一再接觸這些青春歲月,與學生一同恣意揮灑創意。
根據教育部「創造力白皮書」的未來願景,教育要用設計力、創造力接住新世代的每個學生,打造「創造力國度」(Republic of Creativity),迎接一個以腦力決勝負的知識經濟時代。在我心中,還有許多的想像及問題,需要將更多的設計與美感帶入校園。
例如,每個校園都應該規劃一座生態園。你有多久沒回到母校?你是否發現校園都擁有得天獨厚的小森林?我的服務所在地萬芳被稱作文山區的社區之肺,我總稱學生是「140高地」的小朋友,晨間聽鳥叫蟲鳴,午後有樹群光合作用的芬多精圍繞,山坡地是貓兒的友善空間,也是學生與小生物對話的秘密基地。校園的生態系理應能成為大眾教室,結合社區體驗,讓人更認識生態,注重環境。
其二,我也致力規劃邀請校外的美學達人擔任客座導師。在這個自媒體發達的時代,連結社群帶來共感,分享外溢得到更多共享。學校本身也具備學報、校刊、粉專網頁等媒介,透過與外界的合作,將韌力、培力、美力導入校園社團,設計出類似寒暑假營隊、固定工作坊和不定期講座課程的活動。
其三,規劃廁所美學。「臭、髒、暗、危、破」是大多數人想到學校廁所時會冒出的形容詞,廁所文化的提升可說是校園美學推廣的最高境界。從離開家門走進校園第一刻開始,是否將家中良好的浴廁經驗轉譯到學校,換個空間表現規矩、重視清潔,尊重下一位使用者就是一種禮貌,也是文明生活理應具備的良好品格。
蛻變是成長的開始,那學校怎能一成不變呢?隨著教科書、掃具和教室的逐漸改變,我們看見了美感與設計投入教育後發生的不同可能性。然而這些都只是第一步,教育的美化需要所有人的關注、創意,才能讓下一個社會誕生出更美好的樣貌。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致力於挖掘台灣文化,請支持我們正在進行的第三年訂閱計畫,一起記錄與參與台灣的文化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