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金控
復興魚池日月潭茶文化:和菓森林如何創造本土優質紅茶?
曾經,回家承襲茶廠對於「和菓森林」總經理石茱樺來說,不是人生的唯一選擇,但如今,她與丈夫陳彥權分合作將父親守護一甲子的老茶園,打造成傳遞台灣紅茶文化的體驗空間,讓來者有機會透過品嘗高品質的本土紅茶,細細感受美好的風土與真情。
曾經,回家承襲茶廠對於「和菓森林」總經理石茱樺來說,不是人生的唯一選擇,但如今,她與丈夫陳彥權分合作將父親守護一甲子的老茶園,打造成傳遞台灣紅茶文化的體驗空間,讓來者有機會透過品嘗高品質的本土紅茶,細細感受美好的風土與真情。
炎炎夏日早晨,南投魚池鄉散發著清新空氣,位於香茶巷5號的「和菓森林」迎接今日到此走踏生態茶園、體驗揉捻紅茶、品味本土優質紅茶的旅客們。
女主人石茱樺說:「充滿濃郁焦糖香與花香的阿薩姆紅茶,是日本人從印度阿薩姆省引進的茶種,過去曾在英國倫敦茶拍賣會上被選為高優質的茶,可以說是最經典的紅茶。帶有特殊薄荷肉桂香氣的台茶18號其實是混血兒,它的父親是珍貴的台灣野生山茶,母親則來自緬甸的大葉種紅茶,現在大家都會稱它為紅玉紅茶,可是過去人們則稱它4058,因為它是民國40年,第58顆復育成功的紅茶。」很難想像眼前台風穩健的她,過去是個不善於公開表達,甚至未曾想過繼承家業的茶農二代。
魚池紅茶的興盛與衰敗
石茱樺的父親石朝幸,1949年進入台北林口的製茶學校「茶葉傳習所」,學習日本人遺留下來的製茶技術,學成後返鄉在「持木製茶廠」工作直到退休,見證魚池紅茶從日治時期的傾力培育到1970年代隨國際市場競爭而沒落。
1920年代,紅茶風潮席捲世界,人們現今所熟知的英國立頓(Lipton)稱霸國際紅茶市場。日本人看準紅茶商機,在台灣打造紅茶外銷產業,並自北印度阿薩姆省引進風味主流的大葉種阿薩姆茶籽,選定了風土條件與阿薩姆省相近的魚池鄉,進行大規模的紅茶種植行動,正式開啟魚池的紅茶產業。
1930年後進入了台灣紅茶的黃金年代。1932年持木壯造於現今的鹿篙社區興建70坪大的「持木製茶廠」,1941年擴增成為面積300坪、年產量約為2萬7千台斤的新式製茶廠,也是魚池茶區最主要的製茶廠。二戰後,魚池鄉仍十分仰賴紅茶外銷,直至1970年代,逐漸不敵印度與斯里蘭卡紅茶低人力成本的價格競爭;並因為政府開始大力發展綠茶,使得紅茶產業進入黑暗期。
重新思考台灣紅茶的定位
「茶農為了維繫生活,改種經濟價值高的檳榔,我父親卻總是提醒:『我們家是喫茶飯的,不能忘本。』」石茱樺表示,父親在當時仍租下茶園、成立茶廠守護家鄉茶產業,不過她從懂事以來,就必須犧牲假日以協助茶園工作,因此16歲就決定遠離家鄉,並未考量繼承家業。
成年後,石茱樺與丈夫陳彥權一同在台中從事環境工程相關工作。時常協助老丈人跑業務的陳彥權,在耳濡目染之下,對製作紅茶的工作產生興趣,他笑著回憶到,「以前我真的沒有聽過魚池紅茶,所以她告訴我她們家是在做紅茶的,就覺得為什麼我只聽過印度、英國的紅茶?」
1990年代,台灣泡沫紅茶與珍珠奶茶的流行,造就台灣市場再一次有了紅茶熱潮,只是更多廠商選擇使用價格低廉的越南紅茶。為了與之競爭,夫妻倆積極開發泡沫紅茶店與罐裝茶飲通路,連統一、生活等國內飲料大廠都曾經是他們的客戶,「但價格競爭就注定了這件事難以長久下去。」陳彥權分享,當時就算一台斤只賣150元,還是會一直被廠商嫌貴,兩人只好重新思考台灣紅茶的定位。
紅茶復興運動加速品牌誕生
石茱樺回到校園唸EMBA,學習品牌經營概念,「只有創立自己的品牌、顧好品質,才有機會形塑自己喜歡的風格,並且讓消費者看見我們。」2003年,夫妻倆延續父親的職人精神,創立和菓森林品牌,又碰上台新金控發起的「關懷台灣——認養魚池紅茶」公益活動,以及中小企業處推動的「一鄉鎮一特色」輔導計畫,大大提升了品牌的曝光度和營業額,也帶動魚池紅茶的名號。
石茱樺回憶在網路行銷尚未風行的年代,台新除了透過PayEasy網路購物平台,在平台上開闢專區、協助魚池紅茶行銷外,每逢過年過節,抑或是開展分行時,也會向他們購買產品當作送給客戶的伴手禮,造就更多國內外的消費者認識和菓森林。
2005年底,為了強化產地與品牌的連結度和知名度,石茱樺與陳彥權決定返鄉,展開帶根帶土的自產自銷經營模式。她們將老茶廠重新整理成觀光茶廠,向到訪的遊客展示紅茶的製作流程,並搭配導覽解說,以及多元而趣味的體驗活動,分享魚池紅茶的發展史。
爾後,進一步在觀光茶廠內開設「一頁茶傳習所」紅茶品味館,除了販售精緻美味的紅茶料理,也提供客製化的紅茶餐飲開發服務給擁有開設精品茶飲店夢想的創業者。
以紅茶傳遞在地風土與真情
一路走來,石茱樺也和老茶廠共同成長。像是台灣紅茶失落多年,一開始要返鄉製茶時,竟然找不到合用的製造機具,必須先採購舊的烏龍茶設備後,再請師傅改成紅茶用的;生性內向怕生的她,在一次次的導覽解說經驗中,克服心理障礙,成為得以分享台茶文化的知識傳遞者。
石茱樺說道:「茶葉從茶樹上採摘下來後,意味著死亡;但經過委凋、揉捻、發酵、乾燥等程序後,復生為可沖泡的茶葉,不僅記錄了製茶師的心情和理念,也傳達了滋養茶樹的風土樣貌。」面對氣候變遷,她除了透過分享好茶,呼籲更多人關心環境變化,也將持續投入公益,善盡企業責任,正如台新拉他們一把一樣,讓這份善念成為新的循環。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