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回顧李俊賢:向「偏挺」本土的「歹頑郎」藝術家致敬

回顧李俊賢:向「偏挺」本土的「歹頑郎」藝術家致敬

透過無數次的台灣計畫,李俊賢把自己對台灣土地、海洋的熱烈情感,以棒球投手般的風采與「屈勢」(khut-sè)轉化成一幅幅令人難忘的台灣圖像。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展出作品,李俊賢生前繪製許多南島的海洋風貌。(圖/林鈺智攝影)

Text by 李玉玲|現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1963年生於台灣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言學系學士、日本上智大學比較文化學系碩士、美國紐約大學美術史及建築史學系碩士、美國紐約大學美術史及建築史學系博士。曾於台灣、日、美等國求學、教學,研究領域包括:當代藝術、公共藝術、文化產業及藝術行政。

回想我與俊賢前館長的認識,有幾個關鍵性的時間點與事件,讓我們儘管在往後的日常中不常聚首,但每次久違後的相逢,卻總覺親切,彷彿一瞬就可望見彼此內心深處對於台灣的藝術與文化發展的牽掛。幾句簡單的寒暄後,總能一次次地在自己心中印證著:「啊,果然還是有人關心著這些議題啊!」而對自己一直熱情從事著的工作感到安心。

與俊賢初識是在1990年代前期,我進入台北市立美術館工作後不久。某次因緣俊賢帶著一本他的畫冊來訪,在我辦公室的座位旁翻看他的畫作,記得當時俊賢特別停留在幾幅關於高雄柴山的作品,談到柴山上砲台對他的莫名吸引力,特別是,當時他在畫作上加上中文文字書寫的實驗性想法,是如何對應著他在1980年代的紐約所感受到的,當時正蓬勃多元發展的「當代藝術」的能量。

不久之後,因著籌備「台北雙年展」的前身——「一九九六雙年展:台灣藝術主體性」,我們開始變得較熟。那段期間,我們經常討論著何謂「台灣」、何謂「當代」、何謂「藝術」等問題,聽著俊賢以他獨特、冷靜的標準台語談到真實風土與個人視覺經驗生成的連結,深植土地的視覺經驗如何轉化成具身體感的繪畫語彙,以及如何以此繪畫語彙表現、傳達出「真實」台灣的地理人文。

這些談話對當時如何將「台灣當代藝術」接軌「國際」充滿熱情與想法的我而言,是充滿刺激感的。或許就在這些言談之間,我竟然已不知不覺地對高雄這座李俊賢口中充滿著土地風味的城市,有著遙遠而莫名的憧憬。

https://prezi.com/view/enbw8R4humu6N8sQ9NwB/

想不到,日後我竟然有機會成為高美館館長。就職典禮時,俊賢難得西裝筆挺、穿皮鞋前來參加,當我們共同扶著前輩藝術家黃土水創作的「釋迦出山」雕像合影時,當時感受到的俊賢式的靜默溫暖與細膩心思,至今依然鮮活。

自2016年擔任館長以來,將近五年的時間,我所思考的美術館典範轉移的諸多面向之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即是涉及如何延展高美館所累積的大量南部藝術家作品的能量,使之成為不僅是豐富台灣,甚至是全球在構築現、當代美術史時,所強調多元差異的敘事元素。2019年完成高美館三樓空間改造,成立「大南方多元史觀典藏特展室」就是這個思維的結晶。

我也同步爬梳歷任館長對台灣原民創作的典藏,以及俊賢任內擴大推動「南島當代藝術計畫」的成果【註1】,希望藉由涵納差異文化彼此對話、相互激盪的歷史觀點,擴大對台灣藝術文化主體性的想像光譜與論述。

也因此,在俊賢展覽期間同步推出的2021《泛.南.島藝術祭》,也是轉向以「去框架」、「多元」、「海洋文化」等更具流動性與包容力的語境想像,鬆脫在高美館既有「南島當代藝術」脈絡下的特定語系,或血緣固著的南島、原民框架,以全新的視角回應、擴延了俊賢在高美館任內所擘畫的「南島藝術計畫」。

對李俊賢創作觀察與紀錄,早在十多年前已經在本館「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當代藝術身影」 啟動,展覽的規畫卻也因俊賢式的幽默「我還很年輕」 而暫緩。因此2019年初當俊賢驟逝的消息傳來時,震驚之餘我們更覺得完成這位前館長的深度研究與回顧展,是高美館責無旁貸的任務。

第一時間聯繫並獲得家屬全力的投入與支持,共同邀請了龔卓軍、許遠達擔任俊賢展覽策展人。在龔卓軍提出的「李俊賢的十條旅行路線」初始策展概念下,開啟了一場將近兩年,結合家屬、兩位策展人以及本館協同策展同仁,以「跟著俊賢去旅行」為名的田野策展實踐。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展場一隅。(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誠如龔卓軍所言:本次的策展是一場「cure」——照顧、療癒的策展行動。在家屬協助之下,團隊重訪俊賢曾走過的路徑,尋找並重新定位、建立俊賢畫作與這些關鍵地點之間的關聯性,「TAKAO.台客.南方 HUE:李俊賢」展就是這項以「土地走行」策展行動的成果之一。

透過無數次反覆激盪的策展會議,團隊從俊賢龐大藝術系譜中,精選超過180件作品,依循主題梳理為「從愛河到哈德遜河」、「土地.台味」、「海洋.南島」三大脈絡,其中又透過「八個李俊賢」、「拿卡西走廊」、「八個浪—年表文獻區」等不同展區,試圖完整呈現藝術家李俊賢多重的角色身分,以及他複雜又深刻的創作脈絡。

除了館內展覽,更在延續李俊賢藝術創作的精神思考下,邀請過去曾參與他生前發起的「新台灣壁畫隊」移地創作的藝術家,於鄰近本館西南側立體停車場頂層草坡「午告丘」(讀音似台語「有夠𪁎 (ū-kàu-tshio)」,非常張揚)展開「偏挺 ✕ 要塞—致爐主俊賢」壁畫創作計畫,藉此向熱愛「偏挺(painting)」的藝術家李俊賢致敬。

此外,與開幕同時舉行的「偏挺土地——南方HUE聲景影音會」,從李俊賢的畫作元素出發,由北澤鋼團隊製作動畫,結合林強的電子音樂、VJ王駝的影音演出、歌手林生祥演唱,以及導演盧昱瑞拍攝的紀錄影片搭配Point(許志遠)現場DJ演出,和展期內的「俊賢哺台語」線上展,透過跨域合作,重現李俊賢充滿「南方HUE」的聲色能量。

如此完整規模呈現一位藝術家一生的藝術成果,對高美館而言,不僅是一次創新的經歷,同時也是一次彌足珍貴的跨域網絡操練。在此,感謝本展兩位策展人龔卓軍與許遠達對展覽的投入與構思、俊賢館長家屬美秀姐、家東、家由全方位的熱誠參與、美術總監羅文岑將俊賢繪畫元素匯聚為耀眼生輝的主視覺,以及參與本計畫的館內同仁。

2021年5月8日開幕,文化局局長王文翠、高美館館長李玉玲、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策展人龔卓軍、許遠達、所有展演參與者與李俊賢家屬合影留念。(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此外,也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信源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雄獅鉛筆廠股份有限公司對於本次展覽的贊助支持、高雄市政府交通局提供壁畫場地,以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的協力,讓策展人的構思得以充分實現。同時感謝參與壁畫創作的23位藝術家和李俊陽、郭哲雄的全力號召。

關於李俊賢的多重身分,龔卓軍在《跟著俊賢去旅行》一書有相當精準的描述:「李俊賢係『歹頑郎、藝評人、策展人、館長、爐主、棒球迷、旅行者、藝術家』

我認為這個排列順序具有深刻的意義,排在最後、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李俊賢身分「藝術家」,就是他從頭至尾堅持由「歹頑郎」的身分出發,不論是作為藝評人、策展人、館長或爐主,都圍繞在「歹頑郎」這個本身已具多重文化交織、難以界定的身分。

透過無數次的「台灣計畫」,俊賢把自己對台灣土地、海洋的熱烈情感,以棒球投手般的姿態與風采「屈勢」(khut-sè)轉化成一幅幅令人過目難忘的台灣圖像。在將近兩年的展覽籌備期間,我們一同走踏李俊賢的台灣路徑,走訪許多我們曾經熟悉,或並不熟悉的台灣,可以說,本展絕對不只是一個展覽,而是這些持續的交陪、踏查、感受台灣溫度的結晶。

我想我們都深信,俊賢不曾離開,透過他創作所留下來的精神遺產(legacy),將在我們日後偶或行經他所旅行過的地點時再次浮現,同時也會是在我們持續「製造台灣」(the making of Taiwan)這條漫長路上的重要元素。

https://www.facebook.com/kaohsiungmuseum/posts/4148929278493812

|活動資訊|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展覽時間:2021/5/8-2021/9/12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2樓展覽室

偏挺╳要塞—致爐主俊賢|壁畫創作計畫
展覽期間:2021/5/8-2021/9/12
展覽地點:高美館園區西南側 立體停車場頂層草坡(午告丘)

因應防疫需求,目前參觀須事先線上預約,詳細依高雄市立美術館最新規定。

【註1】高美館1994年開館時,黃才郎館長即收藏了許多原住民藝術家的雕刻作品。2001年接任的蕭宗煌館長也對原住民當代創作高度關注,並曾於2004年計畫進行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委託研究計畫(後因故未完成)。後來同年李俊賢館長到任,開始全力推展南島當代藝術之方向,並於2007至2009年正式推動「南島當代藝術計畫」。

回到專題:李俊賢:TAKAO.台客.南方HUE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李玉玲
  • 圖片/藝術家家屬、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 編輯/吳哲夫
  • 核稿/游千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