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建築師梁豫漳如何將「基隆美術館」打造成海港城的文化大客廳?

建築師梁豫漳如何將「基隆美術館」打造成海港城的文化大客廳?

國際級日本藝術家平子雄一在台灣首度舉辦的大型個展「超越理想的風景」,近期於基隆美術館登場。這座前身為文化中心的基隆美術館位在基隆海港城的精華地帶,經由禾磊建築主持人梁豫漳重新規劃改造,去年4月開館後,為這座城市標示出交匯各方創意能量的新可能性,讓文化藝術更加貼合了在地的生活節奏。

緊密相連的海港、城市與山丘是基隆獨有的地方風景,而基隆這幾年進行了許多城市景觀的改造,去年,原來的基隆文化中心1樓到3樓正式轉變為「基隆美術館」。

負責此案的設計師禾磊建築主持人梁豫漳曾負責將基隆東岸的老舊停車場改造為新興地標「東岸廣場」,面對這個美術館改造案,他更重視其與城市脈絡的關聯。「一般的美術館多半位於都市的安靜角落,而非商業密集的地方。我們在改造東岸廣場時,就看到北側的文化中心與其共同形成重要的都市節點。因此進行改造美術館的提案時,便希望除了提升展覽空間,也創造出新的都市空間,串聯起周邊的都市動線。」

連結今昔也包容可能的當代空間

基隆文化中心的所在地在日治時期是一座建在哨船頭山丘的公會堂。這處台灣第一座公共集會所到了1945年由國民政府更名為中正堂並歷經改建,再配合1980年代十二項建設計畫中於各縣市設置文化中心的目標,由基隆市政府拆除原有建物,交由曾設計過圓山大飯店和中正紀念堂的和睦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楊卓成重建為文化中心,內設展覽空間、演藝廳和圖書館。這座展望海港的現代主義建築擁有高規格的鋼骨結構,並以預鑄混凝土板形成帷幕外牆,在當時看來相當摩登。內部則有北方宮殿式的宮燈、歌劇院式的螺旋梯、紀念性的大階梯和銅像,反映出時代特色。

梁豫漳認為,在經濟快速發展的80年代,都市開始從無到有地建設文化空間。然而,「這次的改造希望打破原有文化中心的概念。」他解釋在過往的設計與營運概念中,文化中心的設置包容了不同的設施,但展覽空間、演藝廳和圖書館三者之間,無論就空間關係和使用功能而言皆全然隔絕且獨立,他說:「古典空間都是封閉、獨立存在的,但是在當代生活和都市中,多元性和可變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創造空間的開放和流動性,是我規劃這個空間時非常重要的核心,它涵融各種可能性,並且能與都市空間產生更緊密的關係。」

設想一座貼近日常的藝術載體

在保留建物的歷史記憶和創造當代流動性空間的設計前提下,梁豫漳的改造計畫適度留存了內部的宮燈和大理石拼花,並且加入新的建築材料如光膜天花、白色水磨石、金屬擴張網等,讓原本在視覺上顯得沉重的歷史元素,能在現代的材料詮釋中變得輕巧。

他更大膽地進行內部空間的重構,打破原有的上下層關係和橫向隔間。在地面層打造開闊的挑高空間,置入大書牆與可活用為觀眾席的大階梯,並且打開原本作為貴賓室的東側密閉牆面,以玻璃盒子重構咖啡商業空間,形成東西向互通的通廊,「這裡過去停滿了機車,對街區來說很像封閉斷裂的地方,把它重新打開後就和東側街區產生了穿透感,讓都市的活力和內部都市性公共空間的大展廳,能有開放性的關係。」

透過重置內部空間,梁豫漳展望未來的藝術展演活動能朝向更全面的策展方式,包容不同的作品形式。從基隆美術館的開幕特展「未記持」,以及正展出的館內首個國際大展「第25小時」,那些因量體之故而無法進入原空間展示的大型掛件和裝置作品,都因這樣的重新規劃,有了被展示的可能性。他感性地說:「作為城市日常的藝術載體,它的面向應該更多元並且與市民更貼近,我們希望承接過去的歷史和發展,以及未來都市的新活力,讓這裡可以真正成為基隆的文化客廳。」

基隆美術館

開放時間|09:00-17:00(每周一休館)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整理自《VERSE》026 「歡迎來到美術館」,更多關於台灣美術館的故事請見雜誌。
購書連結:誠品博客來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林佳蕙 編輯/許羽君 圖片/禾磊建築 提供 核稿/高麗音&葉聖博
VERSE VOL. 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VERSE VOL. 28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
  • 文字/林佳蕙
  • 編輯/許羽君
  • 圖片/禾磊建築 提供
  • 核稿/高麗音&葉聖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