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家」的想像,長出新時代「眷村」聚落:鳳山黃埔新村以住代護計畫
眷村是高雄作為台灣重要軍事基地的縮影,高雄市政府在2013 年推出「以住代護」政策,為眷村保存注入新生命。
如果時光倒回30 年前,乘著鳥的視角往下看高雄,由北到南會經過一片片交錯著蓊鬱綠樹、黑瓦屋頂的村落,那是遍布高雄的三軍眷村聚落。因為大時代的動盪,人們在此遷徙聚合,建立各種對於「家」樣貌的想像,島嶼的歷史記憶便烙印在這一幢幢的房舍上。
眷村是高雄作為台灣重要軍事基地的縮影,從日治時期的軍事宿舍,到戰後三軍眷屬落腳之處,五湖四海的鄉音、大江南北的味道,飄盪聚集成眷村,久了便成為異鄉人的家。1996 年,因應國內土地利用情形的改變,國防部《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通過,大多數眷村聚落因此被拆除改建,部分眷村則以文化資產的名義留了下來。
留下眷村了,然後呢?這是全台縣市政府都在思索的問題,因為這不僅是保存歷史記憶的課題, 更是龐大修繕經費、公共空間運用的權衡。坐擁三軍眷村的高雄,決定將視角拉回到「人」身上,在2013 年規劃「以住代護」政策─眷村文化是由移民所形成,它的未來也必須由下一代賦予新生命,這將會是一座廣納多元文化城市所需要的答案。
重新長出一個家、一座村
2014 年鳳山黃埔新村首先開辦以住代護,開放民眾申請進駐眷村,以修繕交換空間使用權。「我就是因為想修老房子才進來的。」黃埔新村第五期進駐者,也是高雄市在地創生協會理事長楊書豪開門見山地說。有著木工背景的他,認為蓋房子是人的本能,相較於一般縣市政府修好老屋後,才開放人申請使用的做法,「自己修的房子,才會有感情及珍惜。」
修繕累積的不僅是感情,也包含了鄰里間情誼。楊書豪剛開始修房子時,經常在工事進行到中午時,鄰居大姐一聲「書豪,吃飯了!」的關心聲就會從遠處傳來。「在那瞬間,眷村的味道就出來了。」因為投入修繕,新的鄰里關係也跟著生成,對於並非在眷村長大的他來說,這是正式被接納成為黃埔新村一份子的重要時刻。
修繕工程完成後,楊書豪發起「眷村食聊」活動,他邀請新、舊住戶一人攜一道菜齊聚交流。在桌菜之間誕生的情感,又陸續催生了國慶日集體升旗、過年「尋找年獸」等活動,逐漸凝聚出新一代黃埔居民對於村落的認同感。
對於家中三代都是原居民,自小便在黃埔新村成長的策展人呂亭瑤來說,申請進駐成為第八期居民則具有另一層意義。長年在國外生活的她,小時候只有放假時才能回到村子,長大後再度回到黃埔新村不僅是對於家族史的追尋,也是找回她的自我身分認同,「入住後最熱衷的是我媽媽,她回到從小長大的村子裡,熱衷整理屋子、彎腰拔草,人都年輕起來了。」她笑著說。
呂亭瑤記得,小時候的村子如同一座巨大的森林,闊別多年後再回來,扶疏的樹木還在,模糊的兒時記憶和眼前地景串接起來。進駐後不久她便針對小朋友辦了一場展覽,透過他們澄澈的雙眼,彷彿帶領她重回在黃埔新村度過的無憂童年。
從齊聚五湖四海異鄉人的眷村,到來自四面八方的進駐者,「家」和「村」正在重新被定義著。
未來的眷村模樣
以住代護政策開辦至今超過八個年頭,不同時間點到來的進駐者,以各自想像的藍圖,共築出黃埔新村的面貌。楊書豪和村民們規劃「串門子」計畫,歡迎遊客到掛有「串門子」牌子的老屋泡茶聊天;呂亭瑤則把國外舊空間再利用的經驗帶回來,期待將保有豐富自然生態的黃埔新村,打造成為生態藝術及環境教育的展間。
因大時代流離聚合而形成的黃埔新村,因為以住代護政策再度聚集新一代居民,「眷村」的樣貌正不斷變化,最終,它會融合不同時代的居民對於家的想像,重新長回一座充滿「人」的新聚落。
第九年「以住代護」即將起跑,敬請期待➤點我看更多
|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