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磊山保經:成為公益藝術團體的支點
Promotion

磊山保經:成為公益藝術團體的支點

磊山保經向來致力將公益、藝術與教育結合。去年起,磊山又投入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共融計畫」,期望運用企業的資源,攜手藝術團體,共同撬動社會大大小小的問題。

磊山保經業務總經理林世德

磊山保經向來致力將公益、藝術與教育結合。去年起,磊山又投入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共融計畫」,期望運用企業的資源,攜手藝術團體,共同撬動社會大大小小的問題。

自由廣場裡兩廳院的戲劇、舞蹈、音樂會等演出,往往讓觀眾看得如癡如醉。但對受限於生理缺陷的聽障、視障朋友來說,效果可能就大打折扣了。可如今,藉由兩廳院的「共融計畫」,聽障和視障朋友,也能用觸摸、口述等各種方式,享受美的饗宴。更令人驚喜的是,今年起,在磊山保經的協助下,原先只在戲劇院推動的共融計畫,還將進一步擴大至音樂廳。

決定支持共融計畫的原因,磊山保經業務總經理林世德解釋,其一是磊山向來深耕公益與藝術領域,希望將藝術延伸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因此,視障、聽障朋友同樣應該被納入;另一個私心的理由,則因為林世德的外婆,也就是磊山保經董事長李佳蓉的母親,是瘖啞人士。

儘管外婆經常與他一起出席音樂會與表演,例如他倆曾共赴一場親愛愛樂的弦樂音樂會,樂手演奏的畫面優美、樂聲悠揚,外婆在聽不見的狀態下參與了整場演出。

但林世德坦承,外婆的真實感受如何,他其實無法完全了解,這樣的情景對林世德的影響極大,他總希望能為外婆多做些什麼,正好知道兩廳院近年持續推動永續共融,並有深化辦理的需求,就二話不說決定支持。

除了共融計畫,磊山和兩廳院自去年起,也開始參與「藝術基地計畫」,協助對藝術有興趣的青年與藝術家,一窺國家頂級藝術殿堂、Open Studio的樣貌,以讓台灣的藝文人才,得以在永續與資源豐富的路上前進。

企業與公益團體結合,共同撬動問題

林世德認為企業跟公益的關係如同槓桿與支點,要解決的問題則像是要舉起的重物,企業若只有一支孤零零的槓桿,基本上無法撼動任何物品,因此需要找到一個支點,「那個支點就是有能力、有想法、有願景,願意為社會付出的人,不管是公益、藝術團體都好。一旦企業的槓桿遇到公益的支點,兩兩相乘便能共同撬動問題。磊山正是致力於此。」

磊山對公益的投入,強調的是「帶狀公益」。所謂帶狀公益,是指相較於一次性捐款、參與的長期支持,林世德笑稱,李佳蓉始終堅持,一旦開始便不能輕易結束。例如享譽全球的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曾經在孩子課後班的餐費、師長的經費部分有所匱乏,磊山二話不說,便允諾包下所有的費用;又或者是青藝盟的「花樣戲劇節」,磊山已連續多年支持,「原聲、青藝盟做的事情都太了不起,我們雖然只是堡壘的一小塊磚,沒辦法cover全部,但我們長久的做,讓你知道這件事不再是需要擔心的範圍,可以將心力放在其他事務上。這就是『帶狀公益』能散播的力量。」

他談起自己的外曾祖母家族是迪化街的地方仕紳,相當樂善好施,在家裡宅院收養了百來位孤兒,這讓李佳蓉打小就和這些孩子們一同長大,也成為未來投身公益重要的啟蒙與種子。至於會對藝術特別有興趣的原因,主要是某一年,李佳蓉偶然在大安森林公園看到優人神鼓的表演,從此便深深著迷,這份熱愛一直到2006年時,乾脆就直接支持優人神鼓。2010年,磊山保經成立,李佳蓉也將對客戶、夥伴、社會著想、付出和奉獻的精神,灌注在公司的核心理念,並帶著團隊參與愈來愈多的公益活動,一路投入至今。

林世德分析,李佳蓉通常是開創者,而他是負責添柴加火的執行者,最後再靠著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讓計畫順利推行,「我媽是那種相信人類應該要會飛,然後直接飛給你看;我雖然不相信人可以飛,但我可以幫忙變出飛機。」

熱心公益、熱衷藝術,深藏員工DNA

從推行帶狀公益,到支持原聲合唱團、南投仁愛之家、孩子的書屋、青藝盟、兩廳院藝術基地與共融計畫,長久下來,熱心公益、熱衷教育與藝術,已逐步形成「磊山文化」,深藏在每個員工的DNA裡,「公益讓夥伴產生了無論是自己、團隊或公司,都應該對社會要有的使命感。」林世德舉例,儘管仁愛之家的「希望城堡」已順利落成,但如今每年,磊山一年仍會造訪兩次,關心孩子的生活,與他們一同烤肉、話家常。

在經營管理上,每逢十年之際,磊山都會提出相應策略。2021年,林世德便喊出「新十年計畫」,內容包括支持30個地方創生計畫、培育3000名擁有國際證照的顧問、設立100個營業據點,以及每月完成100億元保額,「我們將地方創生放在頭號目標,代表有多重視!」林世德笑道,現在的磊山致力透過資源整合,協助支持的藝術團體邁向永續,在公益、教育與藝術上,蹦出源源不絕的新意,並散發至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文字/周郁芬 攝影/宋修亞 編輯/Annie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周郁芬
  • 攝影/宋修亞
  • 編輯/Anni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