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新北林口:同溫層與苦苓林之間

My Town

新北林口:同溫層與苦苓林之間

新北市林口區,曾經的美軍駐紮之地,這些風月殘跡如今已被時間洗去。

新北市林口區,曾經的美軍駐紮之地,這些風月殘跡如今已被時間洗去。一個林口彷彿含納不同集體記憶的平行國度,它曾是知識分子逃逸取暖的「同溫層」群落、詩人筆下的「苦苓林」,它是在地人口中的濃霧之鄉,也是僑生初入台灣求學之境。隨著雙北都市化,今日林口已嶄露年輕新市鎮的風華,鄰近機場的區位,讓它成為國際移民客居首選,也開啟香港詩人廖偉棠、曹疏影夫妻旅居台灣的情緣。

在一個美國通訊兵Larry Kelley留下的紀錄短片裡看到的1963年林口,竟然和我第一次來林口時的感覺相像:空曠、寂寥、如獨立於時代之外。當時我對伴侶說的第一句話是「以後我們要在這個美國西部一樣的地方過下去了?」第二句是「酒吧在哪裡?」林口的酒吧的確屈指可數,最有特色的兩間酒吧都是新移民經營的:英國人的都鐸館餐酒館和香港人的Black Sugar,前者掛滿都鐸王朝的傳奇人物畫像,供應精釀啤酒和傳統英國下酒菜;後者特色是一杯杯名叫「九龍皇帝」、「叮叮」、「香港加油」的港味特飲⋯⋯

但1960年代時的林口一度小酒吧、歌廳不少,因為駐紮在太平嶺的美軍「樹林口通訊站」(Shu Lin Kou Air Station)官兵為數眾多,常到林口消遣。據耆老回憶:「『義士村』成立後,他們也會來那裡喝酒。而反共義士離鄉背井,恨死美國人,雙方喝點酒後,難免有些偶發事件⋯⋯」不過,這也許只是數年風光,不久美軍撤走,安置韓戰投誠中國士兵的義士村和相關的心戰總隊、光華電台亦陸續撤離林口,現在的林口已經罕見風月,晚上10點過後一片清靜。

美軍留下的痕跡,除了Larry Kelley的八釐米紀錄片,就是Google Maps太平嶺上還能辨認出的一個圓形,那就是耆老所說的「大地球」——軍用通訊設備的痕跡吧。而「義士村」,其實也僅僅留下了在湖南里、林口國中旁邊一根電線桿上的三個字,以及後面尚未清拆的幾間磚房,沒人會想到韓戰之後那些在身上刻了反共刺青的異鄉人,曾經在此漸漸消磨復國的意志。

屬於文學同溫層的浮游群落

離兩者不遠,有不一樣的青春激盪。林口名剎竹林寺,在台灣當代文學史留名,卻是因為寺旁某間小樓房二樓曾被幾個年輕的軍旅作家合租,他們是辛鬱、張拓蕪、楚戈和後來的《聯合報》主編趙一夫(趙玉明)。房子剛租下來,詩人商禽來訪,即以他剛剛從新聞看到的一個天文名詞「同溫層」給予此地命名。

這一段軼事除了當事人,也見於作家劉大任的回憶:「原始的『同溫層』,我是經常的訪客之一。我那時有個女朋友,師大藝術系的⋯⋯到了該交作業的時候,我們就奔向『同溫層』求救。從台北去同溫層,交通還算方便,公路局台北西站有定時班車,跳上車,大約一個小時,就到了同溫層所在地的苦苓林。每次去,除了抱回楚戈的一批中、西畫習作,不免還要飲酒作樂,廝混個半天一天。」

後來劉大任還把其小說《浮游群落》其中一章命名為〈同溫層〉,把這些當年的波希米亞人的悲喜轉移到一個流亡學生胡浩的家裡。「總之,『同溫層』也就成為那個時代自命『前衛』那一小群人的生命象徵。」

劉大任提到的「苦苓林」,也是林口的其中一個別稱。據我林口朋友的長輩回憶:「在地林口人若說苦苓林,即指公西一帶。但外來或外地人,會將公西與林口混談。」——公西屬於緊挨著林口的桃園龜山,如今仍然有駐軍和靶場,只是苦苓林這個地名已經在地圖上消失掉了。

當年「同溫層」作家所屬的軍隊是林口心戰總隊,而非公西的,但「苦苓林」這個名字照樣令當時的詩人作家們印象深刻,瘂弦的第一本詩集,即題名《苦苓林的一夜》,一九五九年九月由香港國際圖書公司出版。據瘂弦說靈感來自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但是苦苓林唸起來就像閩南語的「可憐人」,肯定也是一個在地人給他們這些外省作家的靈感。

1960年代,走到略顯荒蕪的林口,你要選擇「同溫層」還是「苦苓林」呢,就看你要如何選擇那個時代個體對抗命運的方式,我們理解同溫層的抱團取暖,也理解苦苓林的孤軍自傲。林口向來在這兩者之間,對此地最早的文字紀錄出自漢人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他於1697年行經林口海邊,寫下:「自南崁越小嶺,在海岸間行,巨浪捲雪拍轅下,衣袂為濕⋯⋯」事實上,林口最原始的遺址是一萬年前的太平村遺址,大半也淹沒在海水之下了。

仿效英國新市鎮,接軌國際的嘗試

18世紀中期,多個漢人聚落在林口各地形成,其中「樹林口」莊落位居要津,漸漸壯大成為日後林口的中心。樹林指的是相思樹,而不是苦苓林。1920年,日本殖民政府廢縣為州,「林口莊」正式定名,隸屬台北州新莊郡。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更改為林口鄉,屬於新莊區的一部份。國府遷台後,於1950年後廢區,改由臺北縣直轄,稱為林口鄉。2010年12月25日,五都改制案通過,臺北縣改為新北市,林口鄉改制為林口區。

但在這條明面上的變更線下面,還有另一個林口計劃的變遷。那就是「林口特定區都市發展」的一波三折。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學者研究:從1960年代晚期所訂定的原始計畫、1975年的都市化地區的劃定,到1978年新市鎮開發整體計畫,這些歷次所制定出來的內容,遂皆是以林口台地中央頂部為地方發展核心,劃定出一「都市化地區」,以此做為新市鎮的發展重點區域。


而特定區內非都市化地區則以暫緩發展區、保護區等為主的土地分區進行土地使用管制,具「台地部分為都市化地區,以四周峻坡為永久綠帶」的特性,乃是仿效英國自 1946年以降的新市鎮開發模式。

當時許多國家仿效英國的經驗,於1974年時成立了一國際性的新市鎮經驗交流機構:國際新市鎮協會(International New Town Association,簡稱INTA),當時民國政府不但參與該協會運作,最初的林口特定區的都市計畫書,有相當多聯合國顧問參與,甚至最初計畫還是以英文寫成⋯⋯可見除了發展需要,政府還以之作為國際交流的機會。

這也許是林口第一次國際化的嘗試,不過後來的事林口人都知道,特定區計畫幾經停頓,只有土地發展限制令給在地人帶來不少困擾。直到1990年代,台北都會區發展飽和,「林三淡」(林口、三峽、淡水)得以重啟發展,緩解台北受薪階層的住屋需要。後來隨著桃園機場捷運的修建和運營、三井outlet的進駐等等,林口漸漸成為大台北地區的新寵兒。

因為介於機場與台北之間的地理優勢,還有全新的住商機能規劃,近五年,林口也成為了香港移民的首選之一,漸漸地,這也有點「同溫層」的意思了。我們的台灣故事也這樣開始,從初來貴境只懂得去三井outlet和茶餐廳尋找香港記憶,到熟悉老街與國宅黃昏市場買菜、尋找隱藏在巷弄的café和書店,我們的融入能力肯定比五、六十年前的美軍強。

不同的林口,集體記憶與眷戀

最初讓我們與林口產生連結的,就是一家書店「書房味道」,位於中正老街較冷清的一面,和市場區只有一個十字路口之隔。書房味道是著名作家陳輝龍創辦的,他是半個林口人。日本原版畫冊和陶器、陳輝龍的品味在書店的每一個細節都表露無遺,我們第一次造訪正好碰見他在擺放自己的新小說《多出來的那人》。

二十多年前,我在香港的一家舊書店買到他的《照相簿子》,沒想到在2018年的林口,陳輝龍成為了物理距離離我最近的一位作家,書房味道從此成為是我不時尋寶之地,更因此我對林口這個地方產生一種「安心地」之感——我想這是每個書蟲都有的感覺,一間好書店會取代本地的所有成為你心中的一個座標。所以一年後陳輝龍離開林口,「書房味道」暫停營運,我的林口一下變得失落,因為對於我來說,這裡是一個林口的平行世界,就像前文說的都鐸館酒吧一樣。

而在林口在地朋友的童年回憶中,林口還有一個平行世界屬於海和山。現職出版社資深編輯的昀臻,屬於走出林口去台北的新一代,但她依然懷戀老林口。「我的父系跟母系家族,之前都住在靠近下福一帶,較近海邊,後代才移居到現在的林口市區,外婆家與叔公家等,都還在下福等地⋯⋯」她給我看她早年寫的一篇散文裡面的林口:

「在那個空氣裡猶飄散著淡淡茶香的年代,我們矮稚的身軀,穿梭在名之為周厝、曾家庄或吳村的庄子裡。以公廳為核心的宅邸,向右向右地延伸出隻爪,室連著室、廊接上廊,關係或親或疏地全聚攏在一個屋簷下,像寄生在闃暗巢穴裡的螻蟻生物⋯⋯這裏曾經供應全台近五分之一的磚,然而我們距離用磚砌樓造屋的年代已遠,最後一座磚窯工廠早成了歷史遺跡;列隊整齊的茶樹曾塗抹出一片片墨綠山坡,但偏酸土質終究養不出頂級茶葉,土地重整後,烘茶時的香氣更只有在記憶之林裡嗅尋了……」(〈時間怪手〉)

敘述的雖然是我們都知道的林口往事,但情感無疑比我們想像的要濃烈。她還跟我們說起以前林口的霧,「你會看不清五公尺外同學的臉,我騎腳踏車上學都害怕迷路,到了林口國中,你能看見成形的霧一縷縷飄進課室的窗口⋯⋯」這自然和台北人害怕的霧不一樣,也和我們這些新移民詩意化渴慕的霧不一樣。即使是說到我感到有些驚悚的在縣道兩旁的滿山遍野的墳墓,她也視若閒事,「小時候有的墳墓就在住家之間,我們繞著它玩,一點都不害怕。」我們也因此明白了她常說的林口人彪悍民風的基因何來。

一個林口擁有多樣的林口回憶與風貌,比如說這裡也是很多上一代僑生的集體記憶。現在師大林口分校所在,以前叫做僑生大學先修班,簡稱僑大。僑大於1984年8月遷至林口,僑大大禮堂旁矗立「華僑為革命之母」的鐘樓,也曾是林口的地標。1987年,朱延平導演籌拍大頭兵系列電影,即以僑大先修班新校園為《大頭兵》一片主場景。現在我們在台北和林口接觸的不少香港新移民,竟也能回憶起當年赴台求學,在林口僑大苦學國語和「中華文化」的場景。在他們的回憶中,這又成了一個平行世界的中華民國。

現在林口的國際化,除了我們在超商常常聽到的粵語,還有隨國際企業而來的日韓家庭、國際學校帶來的外籍老師和家長、甚至印度餐館的印裔廚師⋯⋯歷史的未來的林口、在地的國際的林口,「同溫層」與「苦苓林」交錯生長,應該會成為一個年輕城市充足的滋養。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關於更多恆春民謠的傳承與創新,請見VERSE 010封面故事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攝影/廖偉棠
文字、攝影/廖偉棠
文字、攝影/廖偉棠
文字、攝影/廖偉棠
文字/廖偉棠 攝影/廖偉棠 編輯/吳哲夫 核稿/郭振宇
文字/廖偉棠 攝影/廖偉棠 編輯/吳哲夫 核稿/郭振宇
文字/廖偉棠 攝影/廖偉棠 編輯/吳哲夫 核稿/郭振宇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廖偉棠
  • 攝影/廖偉棠
  • 編輯/吳哲夫
  • 核稿/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