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境-臺馬文化人的在地創想
設計浪人 VS. 張漢寧:創意總監談台灣設計美學
台灣的特色就在於複雜多元,比較好的發展模式不是一直強調某些文化特色,而是讓大家都小小的,卻都同樣繁盛,呈現遍地開花的態勢。
近年來台灣文化與設計活動百花齊放,從北到南,從西部到東部,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政府,無不透過設計活動,作為和民眾溝通的重要工具。但政府活動要如何兼顧美學,又能讓民眾有感,就十分仰賴願意投入政府標案的各家廠商。
對設計的敏感,或是美學要如何長出,這就不是單一活動能夠達到的目標。承攬眾多政府設計活動的桔禾創意總監張漢寧和多次參與相關設計活動的設計浪人,將透過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分享台灣的設計力,從哪裏長出,又曾哪裡茁壯。
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各地都開始思考以本土文化元素帶出設計特色的可能性,在地文化也有再次翻新的可能性。這樣的走向已行之有年,兩位怎麼看目前台灣所處的狀態?處於何種階段?下一個階段的努力重點又為何?
張漢寧(以下簡稱張):從前,為了追求大量生產,我們面臨如何更快或更便利地生產這些產品的挑戰,因此大家進入了大量複製的階段,因為這樣的速度最快。只要看見某個商品賣得好,大家就跟風複製,這也影響了經濟的操作模式。
例如老街改造,也是依循一樣的行為模式,九份老街成功了,大家就把這樣的老街,複製到全台的老街去,結果大家都賣木屐、大腸包小腸、鐵蛋。但我們慢慢發現不太對勁,大家開始反思,是不是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東西,或做出別人所沒有的東西。大家開始追求品牌的差異化,自問「我的老街」到底跟別人的老街有什麼不一樣?
設計浪人(以下簡稱Chad):以國土面積而論,日本是台灣的好幾倍大,但我們的文化密度可能比日本高很多。2016年蔡英文上台之後,很多民眾包括設計師在內,都在問什麼是「台灣」?「台灣人」到底是什麼意思?那是絕對不是單一的意象,而是集體的總和。
我們有原住民,還被很多外來勢力統治過,日本反而沒有,加上近年的新移民,大家都住在一個島上,在這麼小的土地上面,我們竟有這麼多種民族共存並生,很難不產生各種相異的文化。我們不是特意進行差異化,而是大家都在問自己是誰。我們現階段還在找自己是誰,只要找到我們是誰,根本不用進行差異化,大家自然而然就知道怎麼走出下一步。
強調在地特色的同時,帶著特定文化語彙的商品又該如何才能被帶進國際?在地的文化商品,如何能為其他區域的人所瞭解?
張:設計某種程度很像文化翻譯,例如要進入歐洲市場,便要思考如何透過設計轉譯的手法、讓目標族群喜歡我們的作品。我們使用台灣元素、工藝手法,然後藉由設計包裝成當地市場喜歡的東西,賣一個原封不動的東西,不一定會被接受。
我們得塑造風潮,以此在對方的腦海裡建構台灣的印象。這樣的文化輸出是無形的,而設計的轉譯是有形的,因為商人得賣東西。這無形的部分,我覺得民間能做的有限,政府得進行文化建構,讓大家認知台灣就是自由、民主開放的國家。一講到韓國,大家就會想到K-pop或韓劇,一提到日本,大家就會想到動漫,大家在推廣的就是這種無以名狀的印象。
Chad:其實,台灣的特色就在於複雜多元。台灣比較好的發展模式,不是一直強調某些文化特色、集中資源培育出一朵超美的花,以此代表台灣,而是讓大家都小小的,卻都同樣繁盛,呈現遍地開花的態勢。如果大家都活得很好、有自己的市場,那就是台灣接下來讓人很嚮往之處。
在這樣的發展道路上,台灣人才、文化和能力的輸出,是讓遍地得以開花的重要過程,那會讓台灣產生能見度。我們應該走出台灣,多多進行國際合作,而在這樣的合作中,如果能多強調自己的身份,就能讓別人越來越認識我們的文化。
張:台灣雖小,卻是百花齊放。我的香港朋友看到台灣的創意市集,覺得不可思議,他會問:「這些人就做這個生意嗎?」我們的創意品牌規模雖小,但是大家都活得下去,這在香港早就餓死了,很多香港朋友就為了追求這種形式而移民台灣。
Chad:也許再過500年,這樣的多元性會因族群逐漸融合而消失,但如果我們現在就辨認出這樣的特色,並且刻意保留,台灣就會變成世界上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大家都有各自的狀態,產生很多不同的風格,這些風格都變成「台灣」。
現在台灣的公部門越來越重視設計,公部門美學因而有大幅度的提升,與公部門合作時,需要注意什麼事項?
張:公部門跟私人企業很大的差異在於,私人企業一定得創新才活得下去,而公部門的架構是延續傳統,所以我們會有些規範。但將設計導入公務部門,終究還是希望創新,所以我們得幫忙創造先例,並且在創造先例的時候,願意擔負相對的責任。其實公務部門裡還是有很多人尋求突破,卻不敢言,所以由委託的設計團隊提出建言,並確實地留在會議記錄裡。
Chad:我覺得現在公部門美學沒有糟到哪裡,可能還是要從蔡英文的競選視覺來看,那就是一種前例。設計美學是沒有辦法用KPI(關鍵績效指標)檢視的事情,如果當年蔡英文沒有當選,公部門也許不會像現在那麼重視美學,現在大家覺得把精力投注在美學上會有成效,因為會得到年輕人的支持。
追求美感已經是大家的共識,公部門美學應該進展到下一階段,做標案的設計師現在應該想的是:我要藉由這件事情跟民眾溝通什麼?如何連結產業?我們在設計上做了多少努力?
請就兩位實際和公部門合作的案子為例,說明如何開創先例,並讓自己的創意為公家機關的實務需求加分。
張:2019年台灣燈會,我們建議不要用12生肖當主燈,已是很大的突破。對於一個公家機關而言,這真的是很大的挑戰,12生肖主燈已成習俗,沿用了30年,這一年怎麼可以沒有豬?但台灣燈就會像是一個很老的品牌,大家行禮如儀就辦完了,變得有點麻木。而這個燈會其實近似為國祈福的儀式,總統在大年十五元宵節點燈,祈求新的一年國運昌隆,具有相當的宗教意義,但大家慢慢忘了這件事情,而每年的主燈因為沒有特別的記憶點,燈節過後流浪至全台各地,相當可惜。
適逢30週年,大家也想創新,我試著分析過往的燈節內容,讓大家瞭解若要讓主辦燈節的縣市政府願意把燈留下來,就得做當地人想要的東西。東港最重要的就是黑鮪魚,對他們的漁民來說是重要的精神象徵,所以那一年的主燈我們就用了黑鮪魚作為主燈,旁邊還是有12生肖的豬年副燈,大家都開心。
Chad:我接政府的案子不是為了賺錢,是想做一些讓我心裡覺得可以過得去的事情,所以總希望創造一些好的先例。之前我為高雄設計節,進行了線上報導,我想的是:如果這是南部的活動,北部人怎麼知道高雄設計節過去做了哪些事?
所以我們就以「設計發浪帶你線上逛展」的想法提出線上自媒體的概念,親自南下住了一個禮拜,找到了一些有趣的切入點。那時候很愉快,可能是因為他們給了我很大的權限,我甚至還寫了開幕會上的食物擺成小山的狀態,讓讀者感覺到高雄式的海派。以不同的觀點和切角,讓大家對這個設計展產生興趣,我覺得自然會有所迴響。
我在2002年畢業,當年我的同學就做了收集海廢的車子,近幾年,我還是看到有人在做一樣的作品,這樣的想法如果在18年間透過世代接棒,持續發展演進,也許早已成為一個可以上集資平台的商品。這樣的現象,可能源自設計科系的畢業製作沒有一個像碩博士論文的系統,可以讓新一代的學子檢視過去的人做了什麼,藉由這次的合作,我建議他們建立線上資料庫以解決這樣的問題。
台灣政府將去年標示為「地方創生元年」,要求各方提案,但許多縣市政府似乎還不知道怎麼做,你們有什麼樣的建議?
張:地方創生不是去年才發生的事情,只是以前沒有這樣的詞,把所有事情框起來。例如文化局已經做了20年的社區總體營造。農委會做了很多年的農村再生,教育部青年署也推動不少青年返鄉計畫。
但跨局處分析會發現彼此的計畫有些雷同,不管大家補助的是同一批人或不同一批人,造成資源過於分散或重疊的問題,所以現在拉提至行政院的高度,成為國家發展政策,希望把跨了11個部會的計畫,全數整合、進行總體思考。而這樣的事情,地方政府其實能著墨的地方不多,他們很難跨行政區域,提出構想。
像我最近在做「基隆時空漫遊指南」,就遇到跨局處整合的需求。基隆市文化局推動「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撥了大量預算進行古蹟修復。誠如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所說,歷史再造現場的意義不只是古蹟修復,更重要的是要修復人和古蹟之間的情感的鴻溝。
因此,基隆文化局希望以歷史場景為內容基礎,結合藝術裝置,以此帶進民眾。然而,「時空漫遊」是以觀光和旅遊為主軸的計畫,因此預算得放在觀光及城市行銷處。跨局處溝通總有不便,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廠商就可以從中協調接洽。
Chad:我覺得比較穩健的作法,永遠都是從民間出發,民間為了活下去,一定會進行很多發想。日本安倍提出地方創生之前,也不太管地方在做什麼,日本有很多社區營造、地方創生或農村進化的計畫,都是由民間發起。
兩、三年前,我就看到日本有個民間APP出現,有效整合農村的產品。東京有非常多強調產地和新鮮食材的米其林主廚,但要特地訂貨,並讓所有食材同一天抵達,有實際上的難度,始終沒有比較好的做法。民間科技公司見此有利可圖,便做了一款APP讓主廚跟地方農民都可以登入成為會員,產地的人可以透過這個平台和主廚溝通,主廚也可以直接下訂單。而這間公司透過整合各地的倉儲和物流,就可以解決食材到貨時間的問題。
台灣現在缺乏的就是這樣的思考方式,我們不要老是想著做什麼計畫才能拿政府標案,而是要想做什麼計畫可以賺錢,政府應該扮演的是從旁協助、雪中送碳的角色。
你問我答
張:大部分人都講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但你選擇表態,這件事也是經過思考的嗎?
Chad: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好不好,我還是一個不喜歡負面風險的人,所以還是要言之有物。我會想我為什麼要講一件事情、後果是什麼,然後找到有理的點,加上最猛烈的砲火評論,因為有理,別人也很難反駁。
但這一切還是要回到我早先提到遍地開花的概念,我沒有要把「設計發浪」做成全台灣最知名的品牌,我甚至希望我的粉絲數不要過度擴大。即便核心粉絲一樣在,但他們的比例會被稀釋,其他人可能會不明所以,開始講一些別的東西。這個平台就是我個性和感官的延伸,核心粉絲都懂得,我還是想用比較自我的態度經營社群的人。
Chad:成為民間和公部門之間的緩衝角色,這件事並不容易,但你依然奮不顧身地跳進去?
張:我自2012年左右接觸公部門,那時候還沒有文創產業,隱約覺得公家機關開始重視這件事情,而且他們懂得利用設計和文化包裝政府形象,公司就開始調整營運方式,協助政府和民間溝通。工業設計一直在做的事,就是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仔細想想,我們的政府就是傳統產業,如果一般傳統產業需要轉型升級,公家機關亦然。
我父親是跑政治線的記者,從小耳濡目染,讓我有比較高的政治敏銳度,一般人覺得沒有問題的文宣或設計,我都可以看出府方會覺得敏感之處。而我也很喜歡跟民間溝通,很多人不喜歡跑工廠,但我一定要跟老闆、師傅討論,那是我的興趣。
同樣的,做公部門的案子我很喜歡下鄉,我喜歡跟里長或在地居民聊天,所以我得很驕傲地說,我們做的案子都很接地氣,這是需要經營的。有些案子是同溫層一片叫好,出了業界,在地人卻不知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我一定要讓在地人有感。在地人覺得榮耀,也會願意幫忙宣傳。
張漢寧(Jimmy Chang)桔禾創意整合總監 獎項 2010 台灣「OTOP」產品包裝設計大獎 2010 德國「IF」設計大獎 2010 學學文創「綠色生活產業組」特別獎 2011 台灣「OTOP」產品工藝設計大賞 2011台灣文化部文創精品獎 2012 台灣50大傑出設計公司 2012北京文博會年度最佳展場設計 |
設計浪人(Chad Liu)設計發浪創辦人 作品 2015 台日設計藝文交流平台「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內容編輯製作 2016 日本觀光媒體「Herenow Taipei」內容編輯製作 2017 高雄設計節「OPEN IDEA 開放創意」線上展編輯製作 2017 DRAFT《DRAFT不要做設計》書籍翻譯 2019 台灣畢業設計年鑑「書上設計展」編輯企劃 |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兩境-臺馬文化人的在地創想》,城視報出版
聯合編製:城視報、VERSE
主編:莊家源、張鐵志
《兩境-台馬文化人的在地創想》的出版,源自2019年檳城喬治市藝術節一場備受好評的設計論壇,以及它引起的後續討論與迴響。經過這場台灣及馬來西亞兩地的設計經驗連接及交流論壇之後,我們自2020年起心動念,進一步探視台灣與馬來西亞兩地文化人,深入了解他們如何投入兼具人文溫度和本土特色的社區推動工程。這項記錄工程,我們號召採集兩地13組台馬文化人的故事,從第一人的視角出發,書寫他們以所知所學走入田野,實幹文化工作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