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用地方刊物打開鹽埕:細數老店、微醺和無聊

進擊的高雄|鹽埕篇

用地方刊物打開鹽埕:細數老店、微醺和無聊

長期耕耘鹽埕地方創生的「叁捌地方生活」,分享他們如何透過地方刊物挖掘地方上的各種故事,不論是老店、職人,或者îng-îng 閒鹹代誌。

高雄鹽埕地方刊物《什貨生活》,聚焦鹽埕在地老店與職人。(攝影/曾國鈞)

【編輯前言】VERSE第二期雜誌的MY TOWN單元報導了鹽埕,展現這個舊城的新魅力。隨著今年台灣燈會回到高雄鹽埕,孕育南方音樂量能的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也定位於此,新鹽埕的文化能量已然爆發。VERSE特別邀請長期耕耘鹽埕地方創生的「叁捌地方生活」,分享他們如何透過地方刊物挖掘地方上的各種故事,不論是老店、職人,或者îng-îng 閒鹹代誌。

地方誌,對於許多人來說是認識一個地方最快速的載體,對我來說,它更像是把走入地方的鑰匙——透過在叁捌地方生活所做的一系列地方刊物,將鹽埕打開,走入這個讓我如劉姥姥大開眼界的地方。

2015年前後,全台吹起的地方誌熱潮,當時的我剛回到高雄念研究所,許多地方單位紛紛以出版方式,大至縣市小至鄉鎮或一條街,向外介紹自己的家鄉,不同於結構嚴謹的專書,地方誌的編製組成小、不設限,得以將繁雜的歷史與地方議題「口語化」轉譯,對讀者來說也較容易理解吸收,梳理出來的內容,亦可廣泛應用於各種地方活動規劃上。

當時所上也有「製作地方誌」課程,必須自訂企劃與訪談內容並出版一本自己的地方誌,正巧當時的叁捌團隊也有出版地方誌的打算,在因緣巧合下以這份「課堂作業」為契機,就這麼誤打誤撞的進入團隊。

初期與一般大眾一樣,我對於鹽埕只「駁二」與「美食」這兩種觀光印象,以「鹽埕零了解」的菜鳥姿態,與叁捌團隊開始了一連串挖掘鹽埕特色的田野調查。

撿拾沒落老店職人文化的吉光片羽:《什貨生活》

我們出版四期《什貨生活》季刊,從最隨手可得的日常下手,將目光聚焦在現今仍然存在的老店與職人們,在食衣住行的各種生活面向,找尋被遺忘的鹽埕文化。內容略過長篇大論的歷史陳述,以「拾獲生活」的角度切入,介紹鹽埕特色老店與職人,透過訪談與他們一同回顧在此生活的人生故事,拼湊他們眼中鹽埕的歷史樣貌。

刊物裡紀錄了各式產業的老店職人,從買賣進口布料六十多年的老布莊店、過往歌廳大明星都前來訂製西裝的西服店,再到每日手工熬煮糖塊的冬瓜茶老店等,我們在鹽埕許多老店與職人的故事中,看見現今難以找到的實在精神。

《什貨生活》四期書籍,「食、衣、住、行」封面。(攝影/曾國鈞)

在日常產業裡交織、在歲月裡穿梭,看見職人耆老裡眼裡的光芒,也聽見他們對現實落寞的唏噓,我們撥開鹽埕最外層的表象,走入一間間被灰塵掩蓋的老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訪談,拂去塵埃、將遍及鹽埕食衣住行產業的職人文化重新擦亮。

《什貨生活》不僅讓我們得以看見鹽埕過去的珍寶,也讓我們藉此擴展了與店家認識、盤撋(puânn-nuá)的機會,奠下了日後活動企劃許多的人脈與基底。

從特殊場域與消費文化刻畫歷史旁枝:《鹽埕水上人家》、《微醺鹽埕》

在《什貨生活》的田調訪談中,我們經常從店家與職人們口中獲得鮮為人知的鹽埕歷史旁枝,它們大多是歷史文獻中篇幅較小,或是僅輾轉流傳於居民的口中、不被看見的底層故事,例如許多老店與職人們不約而同都與鹽埕「大溝頂」有著深淺不一的淵源,有的在此拜師學藝、有的則長居在此開店。

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大溝頂的歷史與由來雖有文獻資料,但大多僅侷限於講述場域的形成由來,鮮少有店家生活歷史文字紀錄,在團隊「地方文史保護欲」的作祟下,有了紀錄大溝頂商場生活歷史的出版契機。

大溝頂在Google map上找不到,卻是縱貫鹽埕中心、由七座商市場組成的長型商店街,是鹽埕過去寸土寸金的繁榮見證,這裡從最一開始的愛河支流整治成水溝,到最後在上方加蓋形成獨特的水上商場,人們不止在此開店維生,也全家落腳在這小小店舖裡,也因此我們稱在這裡生活的人為「鹽埕的水上人家」,並以此為名出版書籍——《鹽埕 水上人家》。

大溝頂的鹽埕第一公有市場。(攝影/羅文昕)

《鹽埕水上人家》刊物順著大溝頂的場域輪廓,刻畫地方的歷史沿革。(攝影/曾國鈞)

此刊順著大溝頂約莫一公里細長的場域特色,如時間之河般,由過去開始介紹其歷史沿革,也探討現在這七座商市場的特色產業與店家,例如店裡一半賣歌仔戲化妝品一半賣各式雞蛋的百貨行、手工製鞋的繡花鞋店,或是講究布料與搭配的壽衣店等;最後,也對這歷經百年發展的場域,提出屬於地方的未來想像。

講述七賢三路酒吧街文化的《微醺鹽埕》,同樣是從訪談中的歷史旁枝發展而來,在越戰期間,鹽埕因為美軍靠港休憩的關係,鄰近港口的七賢三路順應當時美軍的消費風氣,成為夜夜笙歌的酒吧一條街。

整本刊物與過往嚴謹的考究編制卻有很大的不同,考量到酒吧街故事的次文化色彩濃厚,敘事上刻意減少歷史文獻的比例,將重心放在美軍與吧女——這兩個為當地經濟帶來最大貢獻的職業,並輔以從老店職人們那聽來的趣聞軼事,有趣呈現繁榮時代下的鹽埕夜生活。甚至與在地的創意酒吧合作,以酒吧街歷史為基底開發三款創意調酒。

《微醺鹽埕》成為叁捌出版物中最為暢銷的一刊,這也令我們開始思考怎樣的文字風格與文史比例,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共感,進而勾起想認識地方的慾望。我們也發現,大眾對於鹽埕特色最有共感的地方是在於它的老派生活方式,與看似無聊實則閒適的生活步調。

《微醺鹽埕》封面與內頁。(攝影/曾國鈞)

鹽埕的老派、生活與無聊時光:《鹽埕老派生活指南》、《îng-îng 閒鹹有代誌》

初期為了讓大家「了解」鹽埕,叁捌出版物在整體內容規劃上,以歷史人文為主,較為嚴肅、感性,這樣的書寫角度固然對地方的認識有其幫助,但以「想讓更多人知道鹽埕」的角度來說,適度的放鬆、降低閱讀門檻,才能更廣泛觸及到各階層的閱讀者。

因此,在2020年出版的《鹽埕老派生活指南》中,團隊將過往出版的文字重新書寫,並將蹲點多年、私心珍藏的新舊店家也一同放入,以鹽埕的老派特色為賣點,並從「早、中、晚」三個面向切入,深度紀錄與介紹鹽埕獨有的生活與產業,是本將鹽埕「一味三吃」、企圖在趣味與歷史間達到微妙平衡的圖文指南。

 老派生活裡介紹的不再只有老店職人,而是將地方的生活要素融入其中,例如早上來可以到最近的壽山爬山晨運,運動完後點碗最鹽埕way的早餐——虱目魚湯配肉燥飯,下午可以逛逛地方藝文空間或是到布行買布料,訂製一件專屬於自己的旗袍,晚餐以熱炒與啤酒犒賞辛苦的自己,帶著微醺的心情聽場樂團表演後做結,這些都是收入在指南中最「鹽味」的旅遊建議。

《鹽埕老牌生活》三刊封面。(攝影/曾國鈞)

《鹽埕老牌生活》內頁。(攝影/曾國鈞)

而近期的《îng-îng 閒鹹有代誌》則完全聚焦在居民們的生活日常,以「記錄鹽埕人的生活瑣事」為主軸,從文字、設計到出版通通由我一人包辦,其理由不是能者過勞,而是透過個人更任性的觀察與偏好,藉由îng-îng找出只屬於鹽埕人的「個性與模樣」,內容文字上也極具個人角度,像是以「埕人」的諧音稱呼鹽埕居民、完全零修飾的訪談答覆、天馬行空的主題等等,從埕人們被詐騙經驗、私心最愛的人生主打歌到毛骨悚然的靈異經驗分享與年度地方新聞回顧等,藉由小到不行的日常話題,開啟每位在此生活的埕人們最真實的對話。

《îng-îng 閒鹹有代誌》捨棄過往的實體發行,確保在不需考量實際層面的問題下,能更放手大膽的實驗,也唯有如此,才能從每期無趣到有點好笑的主題與對話中,貼近鹽埕最真實的生活樣貌。

《îng-îng 閒鹹有代誌》聚焦在居民們的生活日常,圖為第一期與第四期封面。(攝影/曾國鈞)

綜觀叁捌團隊歷屆的出版演變,從初期對鹽埕地方特色的認識開始,漸漸將目標聚焦在生活在此的居民個體上,而地方誌的出版之於我們與地方,對內是藉此認識,梳理地方各個面向的行動方法,將挖掘、採集到的內容妥善的整理運用,成為團隊在地方持續運行的養分;對外則透過地方編輯的方式發聲,將其轉化為各種企劃與活動,將鹽埕向外推廣出去。

時至今日鹽埕仍有源源不絕、探索不完的故事與議題等待著我們,而我們也將透過大至老店職人故事、小至生活無聊事的編寫,關注地方的發展與相關議題,以更加多元與生活的方式,貼近地方並持續往前。

作者 | 曾國鈞
生長於鳳山但更熟悉鹽埕,現於「叁捌地方生活」擔任創意與內容經理,負責創意發想、設計,與文字編輯,好像會很多事但真正的專長不過是講講垃圾話與男女情愛諮詢罷惹。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大船出港,進擊的高雄三部曲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曾國鈞
  • 攝影/曾國鈞、羅文昕
  • 編輯/蘇曉凡
  • 核稿/李尤、梁雯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