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azine B》如何用一本雜誌呈現單一品牌故事?
《Magazine B》隸屬於B Media Company媒體集團,每一期專注說一個品牌(brand)的故事,雜誌除有韓文版之外,也發行國際英文版。
創刊於2011年的《Magazine B》隸屬於B Media Company媒體集團,每一期專注說一個品牌(brand)的故事,從香奈兒、無印良品到Tik-tok,這些品牌故事並非業配,內頁也沒有其他廣告。雜誌除有韓文版之外,也發行國際英文版。《Magazine B》成功之後,又創辦以食物(food)為主的《Magazine F》,同樣是每期只講一種食物或食材,專注且深入的記錄形式。
PROFILE|Myungsoo Kim
B Media Company執行長,曾任NAVER品牌設計總監。數十年來在公司JOH旗下,曾開發並管理Magazine B、Ilho Sik、Sounds Hannam及Stillbooks,也曾參與Daelim Group、每日乳業、D Tower、Glad Hotel、Replace等公司的品牌諮詢及房地產開發計畫。目前專注於拓展B Media Company業務。
PROFILE|Eunsung Park
《Magazine B》與《Magazine F》的總編輯。曾擔任電影雜誌《Premiere》、時尚雜誌《ELLE》韓國版、生活雜誌《Casa Living》的編輯。十多年來探索及研究不同領域品牌,主導介紹不同職業的專訪系列《Jobs》,並拓展《Magazine B》的接觸面向。
*VERSE/Myungsoo Kim/Eunsung Park(以下簡稱V/Kim/Park)
V:《Magazine B》當初是如何開始的?
Kim:我和《Magazine B》的創辦人Suyong Joh原本是在韓國一家類似Google的公司「NAVER」工作,我擔任品牌設計總監一職。NAVER是間科技公司,無法產出像書籍雜誌這樣的實體商品。而我們所創造的東西會不斷地更新及消失,有點可惜。離開NAVER後,Suyong Joh開了一間創意公司JOH,我們一起思索要做什麼,而當時Suyong Joh最想做的就是創辦一本雜誌。
在有了「應該要創辦一本雜誌」的想法後,便開始思考要製作什麼樣的雜誌,希望找到我們最感興趣,也能夠吸引讀者的主題。為什麼考慮做「品牌」呢?因為創辦人、設計師及相關工作者,常會隨著工作接觸到商業設計或行銷活動,這與純粹的設計有些脫節。我們認為設計的本質是創造及發展商業,並在此過程中造就品牌,如果想更深入,就會需要了解那些負責商業面並打造品牌的人。
但若你直接在設計及品牌會議上問他們:「你們怎麼做生意的?」他們不會告訴你。但是當一個雜誌或媒體訪問關於品牌創建思維時,便有機會獲得答案。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可以進行深入報導的媒體,也就決定《Magazine B》要以品牌記錄為主題。
V:在《Magazine B》尚未廣為人知時,要和品牌溝通、採訪應該是很困難的吧?第一期的《Magazine B》是如何製作的呢?
Park:剛開始要邀訪是很有挑戰性的。當我們說想把品牌的故事放入雜誌中,對方會困惑為什麼要獨立製作一本關於他們品牌的雜誌。只透過文字或信件說明,其實很難完整表達我們想打造的雜誌模樣,所以我們設計並印製一本完整的《Magazine B》來解釋。很多品牌看到雜誌的風格及設計後,便判斷彼此有合作的機會。
Kim:我們一開始先做了「原型版本」(prototype)。公司的初始成員都是設計師,沒有製作雜誌的經驗,為此聘請了第一位主編加入,獨立企畫、採訪,製作了許多樣本。之後再一起討論、調整,才完成最初《Magazine B》的版本。
雜誌剛創刊的時候,很難馬上採訪到品牌創辦人或品牌經理,因此轉而採訪品牌的使用者、專家以及評論家。確定第一期述說的品牌為「FREITAG」後,《Magazine B》創辦人Suyong Joh就成為了第一位受訪者—他也是這個品牌的愛用者,這也是為什麼前幾期雜誌是以採訪使用者為主,近期開始則是以品牌創辦人、經營者、創意總監等,能夠述說品牌故事及理念的人物作為主要受訪者。
V:當初如何決定第一期的主題是FREITAG這個品牌?
Kim:Suyong Joh很喜歡「平衡」的品牌,《Magazine B》的「B」代表品牌(brand)及平衡(balance),我們認為FREITAG是個十分平衡的品牌,所以想從它開始。我也很愛用他們的商品(舉起名片夾)。
V:是什麼樣的契機,讓《Magazine B》從一開始就決定用英語及韓語兩種語言版本發行?
Park:其實我們很自然地覺得必須要有英文版本。由於《Magazine B》選擇的品牌是以全球為基準,理所當然這本雜誌的受眾便是全球讀者,而不只是韓國。我們想打造的,不僅是每個月出刊的雜誌,而是一本在一年、五年後都還是能夠閱讀的書籍。因此我們有信心,這本雜誌不僅會受到韓國人喜愛,也會受到全世界讀者的理解、欣賞。
V:你們挑選品牌的標準是什麼?
Park:與其說是一套挑選標準,《Magazine B》更有興趣的是那些非典型、非常規,但依然在業界獲得成功的品牌。相較起「A級」品牌,我們更喜歡擁有「B級」情感的品牌、違反規則挑戰現況的人,以及他們冒險和引領新趨勢的精神。《Magazine B》重點在介紹突破、開拓、創新的品牌。
V:除了全球知名的品牌,你們是否也針對亞洲讀者,挑選一些在亞洲受到歡迎的品牌呢?譬如日本的「蔦屋書店」。
Park:《Magazine B》探討的品牌其實涵蓋了許多亞洲國家,尤其蔦屋書店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獨特的選擇。作為一個日本經營的書店品牌,你在韓國無法體驗得到,只能去日本才有機會參觀。我們也有探討分布在全球的亞洲品牌,譬如包袋品牌「PORTER」—看來我們真的講述了很多來自日本的品牌(笑)。亞洲各國近期也逐漸出現以國際為導向的品牌,像我們就述說過韓國燒酒品牌「火堯」(HWAYO)的故事。
儘管我們不一定特別關注亞洲品牌,但肯定會有些品牌吻合亞洲市場的胃口,述說這些品牌的故事時,會獲得許多積極回饋。《Magazine B》的讀者以亞洲為主,我們也有對亞洲客群做數據分析,作為製作方向的參考。
V:請和我們介紹《Magazine B》編輯部的組織架構,國外的採訪也是由編輯團隊親自前往該國進行嗎?
Park:目前編輯部的成員共有十人,平均三十歲左右。國外採訪皆盡可能由編輯團隊成員親自前往,如果沒有辦法,就會找當地編輯記者協助。
V:發行《Magazine F》的契機為何?為什麼會想做一本以食材為主題的雜誌?
Kim:《Magazine F》是從2018年開始創刊的,那時《Magazine B》經營了約六、七年,已經十分穩定,所以想探索品牌以外更大的主題,更深入接近人們的需求,我們曾經考慮過音樂、食物、旅行等題目。
過去我們在NAVER的同事Bongjin Kim,現在是外送平台「배달의민족」(BAEMIN)的創辦人,想將食材製作成雜誌,也信任我們的專業能力,便把雜誌製作項目全權委託給我們,一起創辦了《Magazine F》。
V:《Magazine F》如何選擇每一期的主題呢?
Park:在選定主題方面,《Magazine F》比《Magazine B》簡單許多,因為食材唾手可得,大多數的人也都會(對食材)感到好奇。《Magazine F》主要想探索對各地飲食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食材,我們對很多食材感興趣,所以題目都提前預定好,現在只要逐步地報導和呈現它們就可以了。《Magazine B》及《Magazine F》由不同的編輯團隊負責,但如果製作《Magazine B》的夥伴對《Magazine F》的題目有興趣,也會一起參與製作。
V:可以介紹你們的商業模式嗎?
Kim:雜誌販售是重要的收入來源。近期也與房地產公司合作,以我們長期觀察品牌的豐富經驗,提供品牌推廣及諮詢服務,也會為客戶打造吸引人參訪的空間,例如《Magazine B》的展覽空間、商店等。
V:你們也有和咖啡品牌「% ARABICA」合作開立結合咖啡及雜誌的複合式空間「% Arabica Seoul Magazine B」。作為一個雜誌社,你們是如何看待開設實體空間的策略?
Kim:作為媒體,雜誌沒有辦法主動接觸到消費者,只能透過書店。過去十年,讀者僅能透過書店認識我們,但現在我們想和讀者直接互動,因此需要屬於自己的空間。擁有了空間後,便可以舉辦講座、活動及快閃店。而《Magazine B》即將迎接第100期,一般的書店沒有辦法一次展售這麼多期的雜誌,但若是B Media Company經營的書店,就可以展示所有期數,讀者能隨時購買任何一期《Magazine B》。
V:近幾年來,大家常說紙本媒體越來越式微,你們如何看待雜誌在這個時代的意義?
Kim:大多數人如今確實更傾向透過數位平台來獲取資訊,然而大眾依然有需求去蒐集能夠反映個人品味的物品,《Magazine B》能成為反映他們品味的存在。就像人們會去喜歡的地方旅行、購買喜愛的品牌,《Magazine B》懷著這份情感,抓住特色與紀念性的精髓。雖然我們也有運用一些數位平台,但還是更傾向有實體的紙本。
V:如今年輕世代越來越少看紙本、文字,更喜愛影音內容,這對你們而言是否也是個挑戰?
Park:當然,我們也有在討論如何對應策略,不過目前並不打算設立提供數位內容的平台,而是建立網路社群 Instagram、Twitter及Facebook來聚集粉絲、引起人們對於《Magazine B》的興趣。我們的讀者往往更喜歡紙本勝於數位。
我們也有名為《SPREAD by B》的電子報,每周發刊一次,將《Magazine B》的最新資訊寄送給訂戶;此外也計畫改版YouTube頻道,由編輯直接和讀者分享幕後軼事,呈現雜誌中未能說完的故事。
V:可以分享《Magazine B》近期的計畫嗎?
Park:我們即將在明年迎接第100期,正在計畫特別的慶祝活動來紀念這個里程碑,也在考慮像是雜誌主題書、線下活動等與讀者聯繫及互動,不過這些想法都還在計畫當中。
🇰🇷 좋아요!他們最喜歡的《Magazine B》是 ……
《Magazine B》深入探討品牌故事,加上攝影、設計的編輯呈現,是不少設計師、品牌經營者研究與參考的必備讀物。《VERSE》特別邀請了在設計、攝影、經營等各領域的工作者,分享他們心中最喜歡的一期《Magazine B》。
➊ 「Snow Peak」——鄭又維|彡苗空間實驗共同創辦人
從一片白皚皚的雪景,走進新潟縣三條市的Snow Peak總部,Natural Lifestyle Creator的品牌精神生活樣貌就從《Magazine B》的封面散發出來。
愛上露營的這一、兩年,除了實際體驗Snow Peak戶外用品的魅力外,也在雜誌中了解它迷人的企業文化,與緊密的客戶關係。內頁裡,從使用者的角度搭配插圖及照片的產品使用說明、傳達出其產品振興地方產業的使命、在設計與機能上的嚴謹與不妥協,以及最後的品牌總部與CEO專訪。一本編排精美又內容扎實的《Magazine B》,絕對為Snow Peak品牌愛好者的信仰值再大大地加了好幾分。
➋ 「Danner」——陳冠凱|攝影師
記得當時接到《Magazine B》委託拍攝的電話,還以為是詐騙呢!
在還沒與《Magazine B》合作前,它就是我非常喜愛的書籍,有溫度的圖文內容令我深深著迷。「Danner」是我買的第一本《Magazine B》,當時對登山的憧憬成為了我收藏的契機。我喜歡看品牌背後的故事,以及登山家、獵人、警消人員或音樂人等職人熱愛一雙靴子的精神,編輯總親身前往現場,讓文字更有真實感!從你選擇的《Magazine B》,就能知道你所期待的未來生活是什麼模樣。
❸ 「THE HOME」——林建鋒|U.I.J Hotel & Hostel 友愛街旅館董事總經理
若真要推薦一本,我想為讀者朋友進階推薦的是《THE HOME》,因疫情休刊,編輯轉而關注人與居家空間而誕生的特刊。團隊不改本色,從居家辦公到聚會場域,脈絡清晰地探究「家」作為不同功能場域的意義。居家空間的流變與旅宿的趨勢,時常是彼此對照又密切相連的,能從這本特輯中獲得許多獨到的觀察和靈感。
作為這本雜誌長期的讀者,很高興U.I.J團隊能在今(2023)年4月27日至10月1日,邀請B Media Company在旅館內舉辦台灣的首次展出。期待透過展覽,跟更多讀者旅客分享B Media Company十年有成的豐富內容。
文字:鄭又維、陳冠凱、林建鋒
插畫:和平製品
編輯:Mion、温伯學
|延伸閱讀|
- 《BRUTUS》何以四十多年來始終受到大眾喜愛?
- 《LifeWear magazine》木下孝浩:雜誌是一種必須傳承的文化形式
- 平面設計的思辯展:法國雜誌《Revue Faire》引領眾人探索設計本質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9封面故事「文化如何創新?」,更多關於台灣文化創新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