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苗栗苑裡:藺草之外,自我認同的編織與創造

My Town

苗栗苑裡:藺草之外,自我認同的編織與創造

也許你聽過大甲草蓆,嗅覺記憶仍銘刻著那令人安心的香氣印記,但不一定清楚那一蓆藺草,是來自苑裡阿嬤的巧手天工;也許你聽過國寶級作曲家郭芝苑,聽過他那交織東西方文化、領先現代性風潮的音樂創作,但是可能不知道他的創作靈感,來自兒時在苑裡媽祖廟埕前聽到的南北管、歌仔戲;也或許,你跟過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沿著台灣西海岸的路線南下,午時走到日出,沒有留意到原來苑裡總是媽祖第一個停靠休息的小鎮。苑裡是如何發展成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小鎮樣貌?

苑裡街道一隅。(圖/唐佐欣)

也許你聽過大甲草蓆,嗅覺記憶仍銘刻著那令人安心的香氣印記,但不一定清楚那一蓆藺草,是來自苑裡阿嬤的巧手天工;也許你聽過國寶級作曲家郭芝苑,聽過他那交織東西方文化、領先現代性風潮的音樂創作,但是可能不知道他的創作靈感,來自兒時在苑裡媽祖廟埕前聽到的南北管、歌仔戲;也或許,你跟過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沿著台灣西海岸的路線南下,午時走到日出,沒有留意到原來苑裡總是媽祖第一個停靠休息的小鎮。苑裡是如何發展成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小鎮樣貌?

苗栗縣苑裡鎮,很像是你我身邊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只是走過、經過,不一定認得出來,但是定神細看,又恍惚間好像似曾相識,模糊的小鎮輪廓裡映照著什麼,跟我們的生命經驗呼應。

這裡曾經依靠特殊的風土條件——大安溪沖積扇平原的肥沃土壤和平埔族道卡斯族的編織文化,孕育了清領時期發展起來、日治時期大放異彩的藺草編織產業,也讓家家戶戶的苑裡人,雖然隱身於另外一個地名「大甲」草蓆、草帽的響亮招牌之後,但賺了不少補貼家用的錢,提供全台和國際市場最多的藺草製品,更為苑裡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和教育發展基礎。

由於商業發展繁榮,苑裡在1909年有了當年在新竹州內吞吐量極大、繁華的公共市場建築,落腳於1922年通車的海線火車站前;也由於地方鄉紳在乎下一世代的教育,而奔走相告、募資倡議,向當年的總督府提議,在小鎮更為偏遠的地區,也蓋一間給台灣孩童唸書的公學校。這些繁華的蹤跡,仍可以在苑裡看到——現已登錄為歷史建築的「苑裡公有零售市場」和山腳國小日治宿舍群。

日治時期,苑裡提供全台和國際市場最多的藺草製品。

循百年市場  一探小鎮身世

若要依循苑裡街區輪廓去探問這座小鎮的身世,當然要先從這座有歷史層層疊疊累積、人們摩肩擦踵交錯而成的市場建築認識起。這裡位於小鎮最黃金地段,曾有一扇市場舊大門,迎接所有在火車站下車來到小鎮的人,讓所有南來北往的貨物、鄉里重要資訊、農事生產和販賣文化,得以在此一節點上連結、交換。因此,小鎮菜市場,通常反映小鎮最真實的性格。

不信的話,試著閉著眼,穿過苑裡的菜市場。此時耳畔流動的是雜貨小販節拍總精準落在點上、抑揚頓挫的海口腔台語促銷聲,還有魚販充滿力道、尾音拖長的喊價聲,都自帶一種大魚劃破海平面的氣魄。這是苗栗縣內少見的聲景。站在市場中,打開身體感受,穿梭的人龍,像是奏起輕快的圓舞曲,買與賣之間、討價還價之間、寒暄問暖之間,人們共舞,還帶著一點點海的味道——沒錯,絕對不是錯覺——苑裡是靠海的小鎮,市場內魚攤不成比例的多,以新鮮、生猛的氣味為這座市場下了最好的註解。

這座百年老市場的發展軌跡如同苑裡小鎮,也不是一路順遂。1970年代,苑裡也面臨許多台灣小鄉小鎮都有的人口外移問題,「來去台北打拚」的思維,讓人們從藺草田、農田出走,菜市場規模因此減縮;市場更曾在2018年遇到祝融之災,大火燒掉部分珍貴的日治建築和兒時記憶,但也燒出了苑裡鎮民對於家鄉的新認識和熱情。

苑裡菜市場是台灣第一座由民間提報暫定古蹟的菜市場,並成功爭取到歷史建築身分,未來將以新的姿態再現。雖然目前光芒仍封在工程圍籬之後,但光影仍能透過老市場紅色磚牆的大大窗戶,折射出新舊並存之地方發展想像。菜市場未來能否成為小鎮新亮點、送往迎來的小鎮客廳,值得期待。

菜市場內家傳三代的鄭記魚丸,持續在歷史建築的市場內點燈經營,讓一顆顆鎖住的海味,化為在地苑裡人對祖先和神明的誠意、離鄉苑裡人帶得走的鄉愁回憶。

日治時期完工的苑裡市場建築,在2018年遭遇祝融之災,檜木構造部分燒毀,但市場紅磚牆在民間努力保留下躲過拆除命運,並在臨時搭建但考究嚴謹的仿舊衍架系統下,重現了當年市場的歷史現場;未來也將以歷史建築之姿重返小鎮的街道舞台。

走進國寶音樂家故居 感受土地生命力

接著,且在市街上稍轉個彎,不難發現有一棟氣派但安靜的紅磚老宅悄然隱身於喧鬧市場之後。這裡是台灣國寶級音樂家郭芝苑的老家。這位藝術家創作過台灣第一首鋼琴協奏曲、輕歌劇,經歷過台灣現代化、二戰、語言轉換、戒嚴和解嚴等歷史時刻,在92歲逝世前的晚年更是獲獎無數。郭芝苑作為受日本教育的台灣本土知識分子,當然也有「失語」的困頓,但透過他思想上的奔放,取材最草根、最有生命力的台灣傳統元素,再以他所學的西方古典音樂,創作出一曲曲動聽的民族音樂。

有趣的是,可能由於郭芝苑一生都在家裡創作,許多膾炙人口的樂曲都是從這片庭園和外延的市場、老街、廟埕等生活空間長出,所以故居空間也頗富音樂性,自帶D大調,具透明光亮色彩。當暖陽輝映在大埕,隨著風和花園裡的紅薔薇隨風搖擺,眼前這畫面不禁令人想起郭芝苑的名曲〈紅薔薇〉,描述戰後時期台灣本土知識份子的幽微情感。「紅薔薇呀,紅薔薇/微微春風搖花枝/花枝就是伊歌語/歌語開花紅薔薇。」不屈不撓的文人精神,不為人知的心聲,藏在花香歌語裡。

現在一般人透過預約導覽,得以走進這座郭芝苑家屬和地方團體協力保存的郭芝苑故居,不只能欣賞美麗的庭園,還能走到郭芝苑晚年與他人交流的沙龍空間,欣賞他所遺留下來的手稿、樂譜。這不但是座連日本音樂史家都欣羨的音樂博物館,在每年定期舉辦的故居音樂會上,還有機會聽到國際級音樂家的演出。

保存良好的郭芝苑故居建築,以及綠意盎然的庭園,令人遙想這位國寶級藝術家的昔日風華。

郭芝苑故居裡珍藏著音樂家遺留下來的手稿、樂譜,在此每年也會定期舉辦故居音樂會。

百年帽蓆行 見證昔日藺草風華

承載小鎮富有的「現代性」,除了郭芝苑的音樂,還有苑裡的藺草帽。漫步到苑裡天下路老街,這條曾為小鎮最熱鬧的「帽蓆街」,步入那間百年振發帽蓆行,就能在靜謐的小店裡,透過老櫥櫃穿越時空隧道,回到日治時期「摩登」的年代。以前的帽蓆行,是仿新潮百貨公司空間型態去打造的,大洋綠的檜木櫥窗,展售著一頂頂曾在時代潮流前沿的帽款。

明治維新時期,除了政府體制、社會文化、貿易經濟都在現代化,人們的身體也在現代化,開始穿起西式服裝。而人們身體現代化的最後一哩路,是由頭上的那頂帽子完成。

《台灣日日新》報裡,甚至還刊過一則「帽子是社交界的通行證」的廣告,解釋了帽子的重要性,也解釋了日本人為什麼特別偏愛藺草編織帽子——既然需要在各種正式場合戴著帽子,但在氣候條件悶熱潮濕的熱帶殖民地,久戴帽子實在令人難耐,好在有來自苑裡的藺草帽,解決了這個問題。於是日本及台灣商人將這些高品質的藺草帽,從產地苑裡南邊的貿易轉運站「大甲」大量輸出海外,在日本神戶、南洋、歐美,都有藺草帽貿易往來的紀錄。

而在苑裡的振發行,這間台灣最後一間有百年歷史的帽蓆行內,能讀到許多關於藺草編織的祕密。細讀帽子的編織紋理,細細密密的交織纏疊,彷彿叨叨絮絮說著往日的風光,柔軟的纖維又有韌度的彈性,似乎帶著一點纖弱、又帶著一點骨氣。藺草作為日治時期高級的植物纖維織料,雖因台灣社會變遷,被塑膠製品逐漸取代,但被視為夕陽產業的藺草編織工藝,就像振發行裡的帽子,仍直挺挺地穩坐櫥櫃中、絕不低頭,等待著有緣人溫柔捧起。

目前年齡65歲以上的苑裡女性,多少都會一點藺草編織的手藝,但傳統的帽子和草蓆銷量有限,需要新能量的投入和轉化。現在有年輕人投入傳統,貼合當代消費趨勢,為藺草編織品找出新的設計樣貌,行銷出新的通路;也有來自越南新住民投入藺草種植的行列,承接世代種植藺草的水田,務實地為苑裡和台灣持續耕出一畝畝的新鮮草料,供應著藺草編織新生的夢想。

天下路老街的百年振發帽蓆行,有著當年名滿天下的藺草編織摩登紳士帽。

青年返鄉  掀起土地認同感

同時也在編織夢想的,還有苑裡街上的書店「掀冊店」,苑裡近年來第一間獨立書店。這間書店由一場環境抗爭集結起來的青年團隊苑裡「掀海風」經營,從「反」到「返」,以小鎮生活步調重新思索地方,希望讓更多人認識苑裡的美好;透過音樂、書籍、走讀和在地風土餐飲,將苑裡土壤所長出來的獨特文化,以不同的媒介傳遞出去,也藉由各種串連合作,一經一緯,將不同的社群網絡編織起來。

譬如書店裡限量供應的甜點「芋泥捲」,即是由當地甜點師參與在地社會運動過程中,所認識的農夫阿伯友善種植芋頭所製而成,販售芋頭的所得收入又可以支援教育志工返鄉在書店做課輔活動。而在書店上不同課程的高中生,免費上一小時的課,需要回饋社區兩小時的服務。因此,藉由一顆苑裡芋頭,掀海風有機會形成一圈圈向外拓的影響圈,稱之為「苑裡教芋部」,是結合「時間銀行」和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社會設計。

又例如,一年一度民間自發的藝文季「海風季」,號召苑裡青年返鄉一起辦一場祭典,如同過往媽祖廟埕前的活動,都是鄉庄裡的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聚落的光榮感而舉辦。苑裡海風季也強調自力募資,舉辦一場集結在地風土人情的音樂會、市集和展覽,讓一整個小鎮藉由一場祭典,編織出關於未來的圖像。

主理「掀冊店」的劉育育(圖左)和林秀芃(圖右),從社會運動到街區改造,編織一圈圈的社群網絡,還有苑裡小鎮的未來夢。

近年來,苑裡聚集越來越多人,開始返身尋找自身的文化DNA,翻找藏在小鎮地理皺摺裡的歷史,找回自己是誰。在苑裡,因為郭芝苑,讓我們有了一張張聲音地圖,指示尋找身分的去向;因為有藺草,來自這片土地代代傳承的氣味,讓我們能夠據此循索家族記憶;海風季的舉行,也逐漸凝聚新世代的在地能量,讓更多小鎮居民擁抱自己的過去,勇敢而自信地踏向未來。

或許沒有響亮的名聲,但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有層層疊疊的氣味與聲響交織,這便是苑裡小鎮無可替代的魅力。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1 封面故事「愛上圖書館」,更多關於圖書館的報導請購買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林秀芃 圖片/唐佐欣 編輯/黃銘彰 核稿/陳葶芸、郭振宇
文字/林秀芃 圖片/唐佐欣 編輯/黃銘彰 核稿/陳葶芸、郭振宇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林秀芃
  • 圖片/唐佐欣
  • 編輯/黃銘彰
  • 核稿/陳葶芸、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