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我們美麗,所以焦慮:二十世代的內心劇場

我們美麗,所以焦慮:二十世代的內心劇場

我們的世代,因為美麗而焦慮,也因為這份免除不了的焦慮,只能用我們的方式,繼續掙扎,繼續美麗下去。

VERSE執行主編黃銘彰。(圖/何宇軒攝影)

打開社群媒體,我們的世代,的確美麗。我們而立未滿,個人經歷卻不見得少,追蹤者更比想像多;我們並不擁有淹腳目的財富,但對於打理自己、妝點生活很有一套。我們擁抱多元,並勇於為不同群體發聲;我們嚮往自由,且願意為在乎的價值挺身而出。

我們20世代,是社群的一代,也是擅於「經營自己」的一代。畢竟,在感知開始受啟蒙的大學時期,Facebook先是接管了我們的生活,用演算法教導我們,要時刻展現自己最動人的一面;而後,Instagram蔚為潮流,光鮮亮麗的視覺形象,成了整個世代的集體追求,與框限。

我們比任何一代都害怕不被看見。為了讚數而發文,為了發文而寫字、拍照,曾幾何時,最貼近自我的文字與攝影,已在不知不覺間,化作「打造個人品牌」的工具。社群媒體誘引我們追求美麗,沉浸在「鍵盤肯定」的幻象之中,卻未必真正快樂——或者說,更不快樂了。

滑過一個又一個看來無比美好的貼文,我們很難不焦慮⋯⋯焦慮自己不夠美,不夠好,然後,不被看見。當然,我們也知道,生活不可能永遠那麼正向積極、那麼美麗自信,甚至絕大部分是憂鬱的、是醜陋的,然而,在社群年代,鮮少有人能在社群平台上誠實裸裎地說:其實我也跟你一樣。

於是,我們免不了孤單,免不了自我否定;從而,時不時回過頭來,再度轉向網路社群尋求短暫的取暖慰藉。如此循環之下,內心的沉痾始終沒能被好好地凝視、料理,久而久之便積累成疾。

《VERSE》編輯團隊到外島取材。(圖/蔡傑曦攝影)

當濾鏡成為生活的不可或缺,我們便必然與真實產生距離。原意是促進人際互動的社群媒體,反倒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幾乎已經記不起,在那個還未擁有智慧型手機的年歲,一場聚餐、一趟異地的旅行、一班公車的等待,我們如何和身旁的人產生實在的連結。

在社群媒體上,即便通知總是一則接著一則、好友或追蹤者可能成千上百,但我們常常並不真實瞭解、甚至認識彼此;哪怕是「互粉互讚」、往來頻繁的好友,我們也未必真正在乎彼此,交換過靈魂深處最私己的話語。在這個年代,特別對伴隨社群媒體盛行而長大的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好似前所未有的疏離且脆弱。

正因為在社群媒體上,他人的「肯定」、朋友之間的交往如此唾手可得,我們這代人,幾乎要丟失耐性、丟失自我沉澱的能力,鮮少有機會停下來深度思考,捫心自問:什麼才是真正的滿足與幸福。日復一日,我們操作著社群媒體,社群媒體卻也控制著我們。它某種程度上成就了我們,也就改變了我們。

我們的世代,因為美麗而焦慮。也因為這份免除不了的焦慮,只能用我們的方式,繼續掙扎,繼續美麗下去。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06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VERSE VOL. 26 歡迎來到美術館
  • 文字/黃銘彰
  • 圖片/蔡傑曦攝影
黃銘彰

黃銘彰

出身嘉義,畢業於臺灣大學法律學系財經法學組,曾任《VERSE》執行主編、《The Big Issue Taiwan》主編。編有《本地 The Place:屏東》、《本地 The Place:嘉義市》等多本刊物,並曾於 2021 年臺灣設計展、2022 年臺灣文博會擔任分區策展人。現經營創意工作室「平凡製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