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設計無國界!專訪蒙納資深創意總監Charles Nix、設計師土井遼太,解密全球品牌字體背後的故事
從M&M'S到Google,從歐文到日文,字體設計不僅是品牌識別的靈魂,更是跨越文化的視覺語言。《VERSE》深度訪談國際字體巨擘蒙納(Monotype)資深創意總監Charles Nix和字體設計師土井遼太,探討他們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打造兼具美學與實用性的現代字體設計。
Charles Nix
• 蒙納資深創意總監
• Helvetica Now 改版設計師
• M&M'S、Duolingo 品牌字體設計者
• Google Noto 專案參與者
土井遼太(Ryota Doi)
• 蒙納字體設計師
• Tazugane Gothic 共同設計者
• 專精於日文與歐文字體的融合設計
• JR東海新型車輛 N700S 車內顯示字體設計者
文字的力量超越了語言、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是品牌傳遞的重要媒介,字體在其中更是直接決定了品牌的個性和形塑。字體不僅能提升品牌的記憶度、增加消費者的信任感,還能建立品牌的識別度和差異化。
Charles Nix的字體創作秘辛
談及過往設計過的字體,Charles Nix首先提起了為Monotype Library所設計的字體Hope Sans。在基礎設計上,它與20世紀中期的其他無襯線體(San Serif)有著許多相似之處。然而,為了讓這款字體更突出,他在設計中加入了許多裝飾字符,如捲曲和環繞的元素,並從1970年代紐約廣告中盛行的浮誇裝飾風格汲取靈感,賦予Hope Sans一種輕鬆柔和、令人愉悅的視覺效果。
另一字體作品Ambiguity的設計則源自對於西方拉丁字母既有比例的觀察與翻玩。在拉丁書寫體系中,使用者對字母形體的比例抱有一定的期待,例如,字母「H」、「W」、「A」通常較寬,而「F」、「E」、「L」、「I」則較為纖細。Charles Nix在創作這款字體時,不僅深入研究了這些比例的規範,更嘗試顛覆這些既定印象——如果將寬字母變得纖細,而纖細字母變得寬闊,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於是,他設計了一款能夠打破傳統比例規範的字體家族,並賦予其多樣化的變化形式。從遵循經典比例的「傳統式」,完全翻轉比例的「極端式」,甚至到極度纖細的「簡約式」,他希望Ambiguity能夠打破大眾對「比例」的印象和期待,讓使用者能以全新的視角欣賞和使用這款字體。
當被問起個人最愛的字體時,Charles Nix表示Walbaum是他最愛之一,該字體源於19世紀德國,摩登設計象徵當時字體正從傳統手寫風格,轉化至更抽象形式的轉折點。對他來說,Walbaum乘載著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科學發現逐漸取代了宗教,並開始受到人們讚頌。那是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在西方興起的時期,動植物以及生物分類也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Walbaum拘謹卻直接的設計風格也與當時的科學精神相呼應,讓Charles Nix深感共鳴。
關於Helvetica的起源
要追溯Helvetica的源頭,我們需要將時間倒回到1957年誕生的經典「哈斯的新無襯線鉛字」(Neue Haas Grotesk)。最初由瑞士設計師Max Miedinger發明,當時設計的目標是盡可能去除字體中的一切特徵,打造一款「無設計感」的字體,以呈現最現代、純粹、清晰、簡單又中立的風格,讓字體本身不帶任何含義,僅作為信息的載體。
「哈斯的新無襯線鉛字」在發佈後迅速受到廣大歡迎,而該名稱來源是因為它是Haas鑄字廠設計的一款新字體,且隸屬於 Grotesk(無襯線)風格。為讓此字體得到更廣泛使用,後來由Linotype公司(如今為Monotype的一部分)接管,並將其重新命名為Helvetica,在拉丁文中意味「瑞士的」。
有趣的是,身為蒙納的首席設計師,Charles Nix卻很少使用Helvetica,正因為該字體中立、簡單的設計初衷;而他也透露,在大學時期,設計系的學生只被允許使用Helvetica,因此在畢業後,他便再也沒有使用過這個字體。
不過這並不代表Helvetica這個字體不重要,反而因為大學時期研究過Helvetica金屬活字、活版印刷、數位字體等階段,Charles Nix對於它的歷史來源、文化地位以及未來發展方向有了深度的理解。因此,當他受邀成為此項目的首席設計師時,他表示:「我雖然不喜歡這款字體,但我非常願意參加這個項目,因為Helvetica是如此經典、純粹的字體設計,能夠參與其中對我來說幾乎像是一場冥想般的體驗。」
首款原創日本無襯線字體Tazugane Gothic
由Monotype Studio的小林章、山田和寛和土井遼太共同打造,Tazugane Gothic是蒙納推出的首款原創日本無襯線字體,提供十種字重,並與經典的歐文字體Neue Frutiger相輔相成。為使兩字體能夠自然且靈活地搭配,設計師們刻意平衡人文風格與傳統日本手寫元素,讓其能夠被用在多種應用場景,包括雜誌、書籍、數位設備、品牌與企業識別系統,以及建築、高速公路和公共交通的標示,甚至連日本渋谷區的路牌標誌都是使用Tazugane Gothic字體。
為滿足數位時代的需求,土井遼太特別針對螢幕應用設計推出Tazugane Info。在保留Tazugane Gothic的漢字和歐文字形的基礎上,對片假名進行調整,呈現冷靜的視覺風格,並讓橫線的設計更加鮮明,符合現今片假名在產品名稱和外來詞中的使用情境,而這些特質也讓Tazugane Info成為數位平台上能簡潔傳遞訊息的理想字體。
談及日文字體和歐文字體之間的和諧統一,土井遼太點出,字體的大小和黑色濃淡度固然重要,但最關鍵的是要重現歐文字體的設計概念,而非其字體形狀。舉例來說,Avenir Next是帶有幾何設計的字體,其中小寫字母「O」擁有非常圓潤的外型,但若將此設計直接套用在日文上,像是平假名的「あ」就會變得像是展示用字體,而不是閱讀用字體。然而,Avenir Next當初設計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同時滿足展示和閱讀的需求,因此土井遼太決定不採用完全圓形的設計,來保持自然感以及原始的設計概念。
解析客製化字體設計的全過程
除了字庫中的字體外,蒙納也為品牌提供專屬客製化字體設計服務,Charles Nix將其過程第一步驟比喻為心理治療。首先,設計師會先向客戶提問一些品牌相關的問題,不只是請他們描述自己、品牌價值和使命、希望被顧客看到的樣子等等,更會請他們將眼光放至未來,闡述他們希望自己或品牌成為的模樣。
根據回答,設計師便會著手研究以及草圖設計,然後再展示給客戶。透過直觀的問題——「當我給你看這些設計時,你看到了什麼?這些設計是否讓你聯想到你對自己描述的樣子?」——希望能像墨跡測驗一樣,去開啟一段關於情感和價值的對話。
第二部分則是將情感和價值與具體的物理形態去建立關聯,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因為需要找到一種能夠最精準反映客戶對自我感受的視覺形式,不過Charles Nix指出這也同時是整個設計客製化字體中最有趣的環節。
最後一個步驟,就是要將概念轉化為字體,這包括大量的繪製、間距調整、工程處理和測試,最終才能形成一款完整且令人滿意的字體。因客戶需求不同,整個創作過程要花的時間也會不一樣,像是M&M’s的字體設計僅花了六個月;Tazugane和Shorai Sans的日文字體則耗時將近三年;而Google Noto字體更新的大工程甚至在Charles Nix加入蒙納之前就已經開始,至今也尚未結案。
字體設計的挑戰與未來趨勢
文化對字體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於日文字體設計師而言,文化背景對於人們如何看待字體的形式與意義有著極大重要性。每個文化都擁有其獨特的視覺歷史、傳統和美學價值,這些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字體所帶給我們的感受。例如,日本字體深受書法的影響,因此對於傳統感與工藝的相當重視,然而,現代字體則更加注重自然與正式感,要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並將它們與不同的文化背景連結,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土井遼太表示:「設計師需要深入理解字體本身的價值,以及了解它所要傳遞的訊息,同時也需要尊重和保存原生文化的感知,此文化多樣性使字體設計成為一個值得不斷探索的領域。」
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多元字體需求也逐漸增加,根據蒙納2024年度報告顯示,可變字體(Variable Font)的用量正在攀升,尤其在歐美國家,它已經成為字體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工具。可變字體可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去調整大小、粗細等屬性,為設計提供了許多靈活性。然而,在亞洲國家,由其日本,可變字體的使用尚未普及,但土井遼太將其視為連結印刷品與數位媒體的一座關鍵橋樑,也期待它能夠為字體設計帶來更多可能性。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