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有傑:我所認識的莫子儀
我無法想像身為莫子儀是多麽辛苦的一件事。他對待一個虛構的生命是如此認真,對待現實世界中的生命就更不用說了。
其實我們真的很少聯絡。不僅在私下極少聯絡,即便是在工作中,我們之間話也不多。但很奇妙的,我總感覺和他之間有種類似量子糾纏般的神秘連結,使我們的溝通不需透過太多言語。
最近《親愛的房客》在跑宣傳,但小莫在拍另一部電影,所以又更少看到他本人。有天他一收工特地趕來參加映後座談,像許久不見的一陣風似的。那天在台上聽著他回答觀眾的問題,我忽然被一件事震撼到不小心流下眼淚。因為從他的言談與神情中,我感受到他是多麽多麽愛著林健一這個角色⋯⋯不,應該說我那天感受到的是:殺青已經過一年了,他竟然還讓林健一繼續活在他的身體裡面!
這就是小莫啊!
他就是那麼認真地活出每一個角色,所以演完之後自然也無法輕易地讓角色死去,而是把那些角色一個個小心翼翼地收藏在心裡,陪他們活著。他對待一個虛構的生命是如此認真,對待現實世界中的生命就更不用說了。
我無法想像身為莫子儀是多麽辛苦的一件事。
我常猜測他為何那麼孤僻、看起來那麼憂鬱? 也許就是因為他總是100%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心裡面總是負荷過重。 工作上,他對待每一個角色都全力去愛、即使遍體鱗傷也在所不惜;那個遍體鱗傷不只是「演員詮釋角色」帶來的遍體鱗傷,有的時候是他身為一個「社會上認可的演員」的遍體鱗傷。
在他身上我看到的不僅是對於表演的「決心」,而是「覺悟」。這兩者的差別在於,「覺悟」隱含著隨時願意犧牲什麼的意念。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演員,他幾乎不太遲疑去犧牲某些換作是我可能不太敢放手的東西,例如:經濟收入。
像他這樣的工作方式,是不太可能接太多戲的。有時候他為了專注準備一個角色,推掉半年內所有其他工作,最後那個案子延了、停了,就會導致他半年沒有收入。這種事情在他身上常常發生,結果就是他經濟狀況從來都沒有真正好過。
旁邊的人為他擔心,但他淡然處之,因為他說這都是他自己選擇的。
他也極度抗拒成為一個大部分人眼中的「明星」,雖然他一站上舞台就掩蓋不住巨星風采,但只要工作一結束,他就是回到那個我所熟悉的小莫:身上是穿了好幾年的衣服、騎的是20幾年前媽媽送的老機車、常常吃個便利商店的麵包就算一餐,他不愛喝酒、更不愛交際應酬。
面對獎項,他也完全淡然。因為他說很多他尊敬的舞台劇演員、舞者、表演者,在他們的領域中是根本連獎項都不存在的,但他們依然持續用生命在表演。
現實世界中的名與利無法吸引他,他的物質慾望也極少。唯一能令他快樂的,反而是一些最單純的事情:例如一碗有誠意的拉麵;或是在高山拍戲的空檔中,偶然發現的一株尼泊爾籟簫;又或是一個很無聊的笑話。
在這高度商業化的社會,他這一切「做自己」的堅持,有時會被別人誤解為「難搞」或「自視甚高」,然而這幾十年來始終如一的態度,最終在他身上成為一種自然而然散發的氣質,使他比我15年前認識的時候更有厚度,也更讓我尊重。
記得15年前和他合作第一部長片《一年之初》,他飾演劇中一個導演,宛如我的分身。我當時幾乎把對自己的否定和質疑全部強加在這個角色上,讓小莫去承擔。電影殺青後過了幾個月,小莫忽然找我,告訴我他走不出角色、他很痛苦。老實說我當下根本不太懂那有多痛苦?自己的責任有多重?竟隨口安慰他:等電影後製完成,我會帶他一起回到拍攝場景,把沒有用到的電影廢片燒掉,作為與角色道別的儀式。
那根本是我自以為是的文青式幻想,可能不會有半點用處。但那時候他抬起淚水汪汪的雙眼看著我,好像在黑暗中找到一縷光明。
然後最最王八蛋的是,再過了約莫半年,電影真的後製完成,我卻食言了。那儀式從來沒有真實舉行過。我們後來在宣傳時又碰面,他看起來還不錯,我也就沒有再問他走出來了沒?
這件事我掛在心裡深處15年,最近有次機會跟他提起,他卻說:忘了有這件事。我不知道他是真的忘了還是選擇性遺忘,我只知道我在心裡是多麽慶幸這十五年來我們終究以各自的方式堅持下來了。
或許也正因為如此,再次合作拍攝《親愛的房客》時,身為導演的我不敢再講太多,深怕不小心又在角色中強加太多我的一廂情願、或又輕易做出我無法負擔的承諾。所以我跟他心照不宣地,讓角色和電影成為連結彼此的唯一橋樑。而很自然地,這樣的工作方式也沿用到其他演員身上,結果是:大家都把自己最真最美的那部分放到角色與電影之中了。那是一個無意間造成的集體成長,起源於小莫引發的化學反應。
很感謝小莫教我的事情:認真對待每一個「人」,無論是戲中或戲外。
我承認我還做得不太好,畢竟那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但看到那麼多年來他都這樣子堅持過來了,我似乎沒有藉口放棄追求好一點版本的自己、或好一點版本的明天。
|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03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