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不是天堂,是我落淚的地方——專訪《我的天堂城市》導演俞聖儀
哪裡是天堂城市?「其實沒有什麼天堂城市,沒有最好的城市,也沒有最好的地方。」導演俞聖儀說道,即便其首部劇情長片叫做《我的天堂城市》,但她認為天堂不在任何一個實質的地方,「重要的是(那座城市)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哪裡是天堂城市?
「其實沒有什麼天堂城市,沒有最好的城市,也沒有最好的地方。」導演俞聖儀說道,即便其首部劇情長片叫做《我的天堂城市》,但她認為天堂不在任何一個實質的地方,「重要的是(那座城市)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電影由三組來自台灣的New Yorker(紐約人)所組成。第一個故事,是人在異鄉迷失自我的窮學生智美(宋芸樺 飾),透過翻譯的工作慢慢尋獲自己的落腳處;第二個故事最為青春,是帶著街舞夢的Jack(姜濤 飾)來到紐約讀大學,遇到隨時可能消逝的愛情——Lulu(李嘉文 飾);最後一個故事,則是移居紐約的夫妻家生與小慈(姚淳耀及魏蔓 飾)照顧患有心理疾病的兒子,試圖從艱困裡找回對彼此的愛。
你在紐約尋找什麼?
「人們搬來紐約是為了尋找什麼?」在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執導的紀錄片《弗蘭利波維茲:假裝我們在城市》中,這位知名紐約作家弗蘭利波維茲(Fran Lebowitz)曾被如此問到。她笑笑地回答,問題應該是「What's not here?」(有什麼東西不在這?)這裡有最忙亂的生活、最新的趨勢、最激烈的競爭⋯⋯最好的,最爛的,這裡都有。
曾就讀紐約大學蒂施藝術學院、如今也依然是個紐約人的俞聖儀對於弗蘭利的話深有所感,「我覺得紐約是個讓你成長的地方,因為它很貴、很競爭,你要在那裡生存真的很難。」
剛在紐約生活時的她,如同電影第一段的智美,兼著翻譯的工作,遇上許多不同的人;相似的,還有哀愁總不經意地突然拜訪,讓她變得愛哭,「異鄉人總是會想到家,真的離家太遠了。我覺得成就感、歸屬感、愛都是人必須有的情感,少了它就是會悲傷,就是有些東西錯了。」
或許也因如此,她特別會拍哭戲——用手持特寫鏡頭拍著智美在失去工作後,吃著三明治哭泣;拍著家生述說不復存的家庭幸福,懊悔掉淚⋯⋯。觀眾像是位陪伴的友人,說不上話,只能靜靜感受他們的悲傷。
最多人感動的,是電影中的第三段故事:家生與小慈的兒子因精神疾病而有暴力傾向,打傷了媽媽,打碎了家庭美滿的想像。魏蔓所飾演的小慈是照顧者,卻也是被害者,夾在責任與害怕之間,忘了如何流淚。當她在海邊找回淚水的那刻,影廳裡的觀眾也啜泣了。
「(拍攝的時候)我有哽咽,看到魏蔓演出這麼精彩。」俞聖儀回憶,那時所有工作人員光著腳,踩在沙子裡,搖搖晃晃地。當她喊了聲「cut」,情緒依然還在其中,轉頭一看場記、燈光師等工作人員也都還認真的盯著螢幕裡的魏蔓——所有人的情緒在同一條線上,那一刻魔幻地很不真實。
儘管電影裡有許多淚水,但俞聖儀想說的並不是人生裡那些苦痛,對她來說那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經歷過,明天又是另一個日子,會怎樣不知道,但就像流水繼續往前走。」
親密和日常是她的鏡頭語彙,讓紐約的街頭顯得溫柔。
找單純的喜歡
「 你演戲這麼久,為什麼還會一直想演戲?」姚淳耀在準備他最難的一場戲時,俞聖儀這麼問他。他嚇一跳,回答:「就喜歡啊。」「喜歡很好,很單純。」俞聖儀說完便走開,讓姚淳耀繼續準備,也讓這個問題在他心裡發酵。她總喜歡讓演員先做足準備,到了現場後打破、放掉,以最自然的姿態成為角色。
對於創作的單純喜愛,俞聖儀就如同姚淳耀。
她的電影之路從大學演出話劇社時便開啟,「但我後來不想演了。我覺得演戲要很舒服地開放自己,我沒辦法,不想被看得這麼裡面。演員們都好厲害。」
但創作的欲望依然,因而轉為幕後,進入 SUN MOVIE(春暉電影台)做企畫及剪接。工作之餘,拿著小小的Hi8攝影機就開始拍,「那時候還不知道劇本格式,就拿筆寫一寫,畫一些三角形,周末找公司的人就把他拍掉。」
那時還不懂電影語言,一切自己摸索,寫劇本跟拍攝還算簡單,如何剪輯、將素材組起來才是最令人痛苦。那時的她每每在公司剪到半夜,依然抓不住方向,一度想說放棄算了,「後來有個同事鼓勵我,說你一定要繼續下去,明天早上我來上班時你一定要剪好,不然我打屁股。」如今回想,這話說得莫名其妙,但確實鼓舞她,完成了短片《TINA》,還拿下第20屆金穗獎「錄影帶佳作」。
「那時候年輕,一把勁就衝。現在可能氣弱了一點,所以都拍哭戲。」俞聖儀順勢揶揄自己的愛哭。
後來就讀紐約大學,現在拍片、教電影,創作的現場依舊觸動著她,「拍片很神奇,我們是在 recreating reality(重建現實),那個現實是由演員害所有工作人員一起製造的魔法,當它發生,是很感動的。」
但魔力背後的困難也多,資金、團隊,還有許多事情可遇不可求。俞聖儀的首部長片從卡司到成品都很夢幻,但也堆積在數次失敗之上——過去的劇本都曾拿下補助、劇本獎,卻皆未順利拍成。直到第四部長片劇本《我的天堂城市》才順利拍出,她也沒想到這會是她的第一部長片。最終,是故事選擇了她。
「我覺得這反而是在考驗有創作熱情的人,可不可以在這個行業裡面生存。過了這麼久創作是會有不一樣,但對於創作跟電影本身的熱情是不變的⋯⋯好像其實就像姚淳耀所說:『就喜歡。』」
電影如其人,《我的天堂城市》就是俞聖儀的縮影,「你也許不會永遠留在紐約,但這段日子的奮鬥精神是不會跑掉的,要記得這種感覺。明天這些人(長出默契的工作夥伴們)還會聚在一起嗎?不知道,但那就是明天的故事,隨著流水走。」她說,在電影圈裡生存需不能只有熱情,還要熱情與耐力,「所以怎麼能不哭呢?哭一下才會有力氣,就沒事了。」
淚如流水,運走生命裡的痛、時間裡的苦,洗鍊出創作者的純粹。
📽️ 番外篇:「姜糖」的天堂城市
電影上映的前幾日,俞聖儀與所有主要演員跑了一周末的放映宣傳,眾多香港的姜糖(姜濤粉絲的自稱)也特地從香港飛來台,只為了能和姜濤一起看場電影——這是作為導演的她第一次感受偶像的威力。
不少姜糖和她傾訴對於電影的感受、自己追星的故事。其中一位在映後QA時一度哽咽,從香港來到台灣念書的她前些日子碰上疫情,沒有地方可以去,沒有人可以見,獨自一人被迫關在異鄉的租屋處裡傷悲,直到加入姜濤的應援團,才終於覺得自己有了朋友。對於原鄉香港的思念有了抒發的去處,身在異鄉,但心有了歸屬。電影之於紐約,如同這位姜糖之於台北,姜濤的應援團是她的天堂。
俞聖儀:「我後來才開始理解,粉絲心裡其實有些東西想要投射,人都是要一種歸屬感。」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Mion
讀的是食物設計,寫的是影劇,做的是Podcast。曾任《VERSE》聲音部編輯,畢業於米蘭工設學院。嘗試著各種說故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