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新竹市舊城區:一座三百年老城的嶄新青春

My Town

新竹市舊城區:一座三百年老城的嶄新青春

在近幾年,新竹吹起了一陣陣改變的風,吹去了保守、猶疑,讓人期待這座舊城未來將不斷蛻變而生的嶄新青春。

日本政府在新竹留下許多現代官署建築,新竹舊城區處處都是迷人的轉角街屋,圖為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

對於新竹市這座城,網友說:「人們不是在巨城百貨公司,就是在準備前往巨城的路上」,也有人說:「新竹能稱為美食的餐廳非麥當勞莫屬」。「科學園區」、「摃丸、米粉」是許多人左思右想後,僅能從腦海裡提取關於新竹的印象,更有人直接地控訴這裡是文化沙漠、美食沙漠。

這裡的確是一座曾經讓許多人路過、錯過的城市,但在近幾年,新竹吹起了一陣陣改變的風—這陣風帶來了來自台灣島內甚至全球如蒲公英般在此落地生根的移入人口,強勁的風勢拂去多餘雜擾,一如「九降風」造就米粉、烏魚子、柿餅等眾多好物產,也吹去了保守、猶疑,挪出了許多空間讓創新能有土壤。

竹塹城  一顆飽含文化的溏心蛋 

新竹是北台灣漢人最早建城的城市,這裡曾是清領時期北台灣的行政中心「淡水廳治」的所在地。西元1733年(雍正11年),淡水廳治從彰化縣沙轆遷至竹塹,自此竹塹城躍上歷史舞台,管轄自大甲溪以北至雞籠的區域,直到西元1876年(光緒元年),清朝政府另在台北艋舺設立台北府,新竹在北台灣的政治、經濟地位才被取代。

深厚的歷史文化基底,隱藏在街道巷弄之中。竹塹城的範圍隨著政治情勢以及人口增長,歷經莿竹城、磚石城以及土城等不同時期。最小規模的莿竹城、與今日定義的「舊城區」範圍相仿的磚石城,到因人口急遽成長而向外開發出腹地廣闊的土城,恰恰就像是一顆溏心蛋。

堅硬的蛋殼是最外圈的土城牆、大面積的蛋白是土城範圍;蛋黃區像是磚石城,許多樣式典雅的日治時期官署建築仍與這座現代城市共生共存;半熟的溏心部分是竹塹城的核心區,也就是歷史悠久的莿竹城,裡頭座落著都城隍廟、外媽祖廟長和宮等重要廟宇,歷經時代變換,默默地看顧著風城子民。

就如同新竹北門大街上的街屋鮮少有如台北迪化街、桃園大溪老街上常見的各式浮誇山牆裝飾,新竹舊城區的新舊建築錯落,城區裡的「老」元素低調且內斂,留心發掘,往往能發現許多意料之外的驚喜。1733年,竹塹鄉紳為抵禦海盜侵擾,以莿竹建城,設有四座城門樓。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於新竹進行都市計畫,拆毀城牆,許多城牆遺址為現今舊城區的彎曲道路。圖為新竹磚石城僅存的城門東門城(迎曦門)。

北門「北鼓樓」,考證位址在北門街13、15號之間,西門設在今日石坊街上楊氏節孝坊前後,南門則在今日南門街61巷口,東門設在標示有「新竹第一街」匾額的暗街仔,也就是今天的東前街上36巷口,門外設有「東瀛福地」,又稱「開台福神」,是新竹最早的土地公廟。光陰流轉,地景快速變動,在新竹舊城區的巷口、街邊,頹傾的老屋旁,或許正是三百多年前人潮熙來攘往的城門口。

既踏實又創新的老城新世代

曾經,九降風吹得太急太猛,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有種失根的感受。因求學、工作而從台灣各地移入這座城市的居民,缺乏與城市連結的機會,十年、二十年過去,成了生活在故鄉的異鄉人。幸好,透過生活、多元的教育與公共參與形式,在新竹生活的新一代人不再對土地疏離。

那些與土地的連結,都單純始於想為自己或重視的人們在這個城市期盼找到一種舒服生活方式的想望。「回到新竹後,我發現新竹缺少一個讓藝術工作者停駐的友善藝文空間,我就在2013年開始弄『江山藝改所』。」經營集展演、書店、咖啡於一店舖的江山藝改所所長張登堯如是說。

十分「斜槓」的江山藝改所,小小的空間可能前一天上演著行為藝術,隔天是土地徵收講座的會場⋯⋯多角化的經營方式讓政治、藝術或社會議題在新竹有了較低門檻的發聲空間,也讓這裡聚集了形形色色、關心藝術與城市生活的人,一波又一波推動城市改變的力量,也正持續集結。

張登堯成立江山藝改所,推動該空間成為新竹活躍的藝文活動場域。

鴻安堂謝傑然(右)、謝坤育(左)兄弟努力傳承百年中藥房文化。

除了舊城區裡的新興藝文展演空間、青年創業小店有著滿滿的故事,許多老店家也正默默地更新體質,準備彎道超車。「其實我最想開的是中藥酒吧,希望找出當代人和中藥的連結。」回家協助打理鴻安堂中藥行的第四代傳人Robbie這麼說道。

簡單的一句話,背後有Robbie和弟弟坤育並非中醫藥相關科系,回家協助年邁的父親經營中藥房,萬事從頭學起的兢兢業業;有他們多方聆聽,開發新世代消費者需求的種種嘗試:求藥籤體驗、防蚊包、艾草平安皂、剝皮辣椒、中藥茶包……等,他們在科學中藥興起、重重法規束縛之下仍奮力突圍,在新的時代擦亮老藥行的百年招牌,也給了許多老店不一樣的思考方向。

在舊城區,許多嘗試著轉譯文化的行動正在萌芽與試驗。在這裡,你可以看見社區大學結合戲劇演出、童詩寫作課程,舉辦實際到水圳裡走一遭的踏查活動。

文化團隊開發在古蹟裡遊戲的教案,讓小學生用趣味的方式認識文化資產;餐飲業者發揮巧思,運用新竹特有的廟會供品「水潤餅」佐在地名產福源花生醬製作出具有新竹特色的創意漢堡;百年老店說出自家故事,和新一代合作共創,開發新商品、新服務。新竹舊城區,這一方幅員不大的小城,在新世代日復一日的努力下,正在迅速地轉變。

空間活化再造 舊城區搖身一變

當然,改變並不是一蹴可幾。近幾年,新竹吹起了一陣陣改變的風,這陣風來自公私協力合作之下的加乘效應。青年店家進駐後華麗轉身的「東門市場」是絕佳案例。白天有攤商在這兒做肉品、蔬菜水果買賣,傍晚時分,酒吧、燒烤、日本料理店的招牌一間間亮起,搖身一變成為時髦的不夜城;一間間特色小店漸漸冒出頭來的護城河沿線,或俏皮可愛,或典雅大方,讓城市搖身一變,有了一些不太一樣的表情。

2015年,由在地青年組成的「見域工作室」【註1】獨立發行的地方誌《貢丸湯》第二期,報導了彼時鐵門深鎖、貓比人多、地上針筒菸蒂四散的東門市場,除了討論東門市場曾有的風華與當下的孤寂,更蒐羅了國內外眾多老市場活化的案例,期待能引入更多具實驗性的業種與店舖。

見域工作室除了刊物出版之外,也實際辦理多場講座或導覽活動,帶著人們走入東門市場,也建請政府單位善用其地理區位,重新思考該市場的定位。

近年來注入青年活力的東門市場,是在地人平時採買、覓食的好去處。

東門市場第一批青年創業店家「咖啡夏特」。

於是,結合台式與日式餐飲的創意料理「享初食堂」、返鄉開店也順道陪伴在市場裡工作的父母的「東市1001」、因喜愛咖啡而聚在一塊,大夥們用工作之餘的時間排班顧店的「珈琲夏特」、舉辦各式各樣手作活動,引領大家認識市場的「開門工作室」一在東門市場落地生根,讓東門市場越夜越美麗。

2018年,在新竹舊城區活動的青年們有感於許多創新服務、餐飲業在舊城區已經小有成果,然而當時在新竹卻無法合法開設民宿,因此透過邀約其他縣市具成功經驗的先行者前來分享,在初期撐出了討論空間獲得政府端善意的回應。

開了第一槍後,青年們也成立了「新竹市永續觀光發展協會」,對公部門持續監督相關政策發展,在私部門間穿針引線形成網絡,終於在2020年盼來了新竹市第一家合法民宿「或者風旅」。

種種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如巨大的機械因為有了一個又一個的小螺絲釘而順利運轉。過往的旅客來到新竹,往往只知道到城隍廟吃小吃、買米粉,近幾年,透過官方有意識地盤點相關資源、民間舊建築保存再利用風氣漸興,打開、再利用了許多塵封已久的老屋。

2020年台灣設計展於新竹市熱鬧展開,舊城區便是重點展區之一:首先,以「減法設計」改造後的新竹車站,空間氛圍簡約大方,小巧的鐘樓、淺綠屋頂襯著天氣晴朗時的藍天,給予旅客們極佳的第一印象。

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老建築群,包含過往因地目爭議封閉數十年的「新竹州圖書館」、原為「新竹市役所」的新竹市美術館、新竹史上首間百貨公司「新州屋」、日治時期興建的現代化劇場「影像博物館」、前身為新竹首屈一指的粵菜宴會餐館新陶芳的「大同108」,皆一一整修及開放作為主展館,串連起一條飽含城市文化意涵的參觀動線,令人印象深刻。

這些星子般散布的歷史空間,在展後也成為舊城區重要的藝文據點,相互連接成為迷人的文化廊道,像是這個超過三百年歷史的老城區當中的耀眼銀河。不時閃現的璀璨亮光,讓人不禁期待著,這座舊城未來將不斷蛻變而生的嶄新青春。

【註1】見域工作室自詡成為「認識新竹的入口」,經營位於新竹舊城區、老屋活化而成的文化空間,舉辦講座、工作坊、導覽等活動;此外,獨立發行《貢丸湯》地方生活誌,主題性地介紹新竹的生活樣貌及在地議題。本文作者為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暨《貢丸湯》主編。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04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吳君薇 攝影/董昱 責任編輯/吳哲夫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吳君薇
  • 攝影/董昱
  • 責任編輯/吳哲夫

TOP